蔡 铭
(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全县共有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14个,总人口40万,其中水族人口达到67%。这里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拥有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特别是水族文化的原生性、唯一性和垄断性,使得这里非常适宜发展旅游业。但在过去,由于三都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不准等诸多原因,使得该县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在全县经济中的占比也比较低。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三都县逐渐认识到了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紧紧抓住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大优势资源,重点打造了尧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等自然资源旅游项目和咕噜圣蛋崖景区、万户水寨,怎雷、排烧、坝辉等生态民族文化保护村落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尤其是依托水族这一特有文化品牌打造的中国水族风情街、中国水族文化博物馆等水族文化旅游项目,更是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据统计,2017年三都县实现旅游总收入56.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8%。不过,尽管三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但仍应看到,与其他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先进地区相比,三都县仍存在着基础设施较落后,特色旅游项目较少,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较少等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地理条件比较恶劣的乡村,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还有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截至2017年8月,三都县仍有56303人亟待脱贫。为此,三都县必须充分开发自身各项资源优势,借助当前国家精准扶贫这一利好政策,深入谋划,全面布局,精心打造涵盖全县的全域旅游新模式,从而将全县群众尤其是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纳入到旅游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来,从而顺利地完成脱贫攻坚这一目标。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旅游每个景区各自发展、各自经营模式不同,全域旅游注重的范围更广,一般是将一个行政区作为一个旅游景区进行全面开发,通过部门联动、资源优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旅游产品丰富多彩、旅游产业高度发达、旅游产业全民参与的新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江苏的《昆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中,文中出现了“全域旅游,全景昆山”的提法。随后,全国的一些省市相继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了“全域旅游”,但都属于探索阶段。直到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才在全国旅游会议上系统阐述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和本质,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共计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同年11月,国家旅游局再次公布了238个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
为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随后,全国众多地市纷纷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出台了相关的规划和意见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如浙江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关于推进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将宁波建成“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和高质量全域旅游“宁波样板”,力争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
近年来,三都在发展本地旅游产业的时候,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已经初步明确了依托“水族水文化”这一核心竞争力,以发展民俗文化、自然资源探胜和新型农业观光为主的目标定位。而在旅游的范围上,也初步构建了以县城为轴心,南部水族文化旅游线、东部生态旅游线、北部农业观光旅游线的“一城三线”旅游发展布局。当前,三都紧紧围绕这一构架,进一步推动旅游景区的纵向延伸,在南线深挖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了3A级的中国水族文化风情谷的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在东线,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先后建成了怎雷、排烧等原生态民俗村等人文景观和百里水寨、尧人山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观,实现了生态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在北线,则主要根据当地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现实状况,重点发展了山地观光旅游产业,从而使三都旅游基本实现了“一城三线”的全覆盖。
近年来,三都加快路网建设,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域的路网系统。在省际方面,随着厦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2014年8月贵广快速铁路的全线贯通,从三都县城到都匀市仅42公里,到贵阳市仅需一个半小时,即使远赴到广州,乘汽车也不足6个小时、乘火车不到3小时。在州际方面,已建成都匀—三都、凯里—三都、榕江—三都等数条交通纽带,从而实现了三地“一小时交通圈”,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在县际方面,三都全力建设的三都至荔波高速、三都至独山高速、荔波至榕江高速过境路段,部分已投入使用,县城向外拓展的“一纵一环六连线”路网工程也已经启动建设。目前,三都正在积极推进通用航空机场等“空中旅游”及柳江源生态旅游区“水道旅游”项目建设。建成后,三都将真正实现覆盖全域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运载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硬件建设上,不仅修缮了县城的主、次要交通干道,改善了县城的餐饮酒店、宾馆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且新修了县城到各主要景点的道路、停车场、酒店、旅馆等基础设施。截至2016年底,三都县城镇化率已达到46.1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32%,县城的道路硬化率99%,夜间照明灯实现了全覆盖。此外,三都还打算建设100个民族旅游村寨,发展1000家特色农家乐、300家乡村主题酒店,并打造数家5星级宾馆,届时,三都的游客接待能力将大幅提升。在软件建设上,三都县特有的水族马尾绣、水书、水族端节、水族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其是马尾绣,更是被誉为“水族刺绣的活化石”,赢得了世界的美誉。此外,三都努力建设的22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成了省级卫生县城及22个卫生村和2个国家级卫生乡镇,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优质的人文社会环境。
三都县政府应进一步提升全域旅游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之作为全县率先发展的战略产业、主导产业,政府应充分汲取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有益经验,尽快出台《三都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应争取尽快进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录,借助政策扶持优势,充分依托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不断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如当前应进一步致力于“一城三线”旅游产业布局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勾连,争取实现全部景点连片开发、一线一主题、一景一特点的大产业布局。
三都县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全域旅游产业要素供给水平,打造一批全域旅游景观项目。要紧紧围绕“一城三线”这一布局,“以县为平台,以镇为节点”,努力将水族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重点将其打造成独一无二的“中国水族文化城”。同时对境内所有水族村寨,实行统一连片开发,努力打造一个百里水族生态文化长廊。还应深度挖掘三都民族传统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的内在联系,将都江古城垣、万人冢、羊福崖墓群、烂土土司遗址、九阡石板寨抗日遗址、潘新简起义遗址、乜富架的抗清斗争遗址这些人文景观集中开发,打造水族历史文化遗迹、红色文化观光游等项目。
要紧紧围绕“水族”特色下功夫,发挥人无我有的垄断性资源优势,努力将之打造成为三都的旅游精品项目。如水族的水书、语言、服饰、建筑、习俗等等,都承载了水族群众特有的文化内核和审美价值趋向,闪耀着水族文化特有的光芒。三都县应紧紧抓住这一特征,开展一些文化休闲游项目,如可以让游客与当地群众来一个亲密接触,通过“穿民衣、戴民饰、住民居、过民俗”等体验活动,感受水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全域旅游自提出至今时间非常短暂,大部分城市也都处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当前三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三都完全可以借助政策优势,在原有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全域旅游为战略导向,紧紧抓住“水族文化”这一特色品牌,统筹推进,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县域旅游的全覆盖,将三都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水族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区,为推进该县经济快速发展。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探索出一条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