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清蓉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264)
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这为思想政治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拟从合理性的角度探索一种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教学模式。
合理性,即合乎理性,作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题之一,主要是从科学与价值及二者统一的角度出发,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作为判断合理性的尺度[2],即合理性,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的生存是以理性为内在尺度的。正因为人具有理性,人的生存才变得有条理、合逻辑,即有自身的一致性”。而“人类理性对人的生存实践的引导是以必要的知识为前提的”,“真正的理性必定……重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3],这种“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即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另一方面,人又是具体的社会的人,人总是从自身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文化传统出发,“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3]。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客观的规律性,而且离不开自身的客观目的和倾向性。合理性本质的具体内容是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4]。
同时,合理性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里,都会受到当时当地传统、文化、社会中已有的看法的影响,都需要在实践中去解释、检验、批判、确定和修正它们。也就是说,人的理性无法摆脱自身所带来的历史印记,它总是会受当时历史文化认知取向或思维方式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任何活动只能从相对意义和历史限定的意义上讲才是合理的”“历史上具体的合理性部分地随时间、地点和背景而变化”[5],即理性的有效性的标准随着人类生活的要求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合理性又是历史合理性,对历史合理性的把握不能离开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性,后者是构成历史合理性的客观基础。
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每个学科所应有之义,也是青年学生顺利发展和完善人生必备的心理素养。《概论》作为思政关键课程之一,整个体系脉络明晰、史实确凿、史料丰富、结构严谨,具备一门学科所应有的学术价值。在历史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概论》进行深入的解读,是培育青年学生理性思维的一种科学方法。
首先,合理性是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有效路径。合理性是对历史客观的真实反映,重构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展示历史发展的思想理论碰撞过程,不仅“能够知道这种理论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联,知道支持它的那些理由,还可以追踪到它抵御反驳的能力”[6]。可以说,合理性的选择有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绝对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对于理由所支持的对象而言,这些理由本身就是证据……理由是与它们所支持之物的真理——亦即事实性关联——相联系的,而出于理由而相信是通往相信真理之道[6]。也就是说,通过展示理论形成的内外影响因素,可以增进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合理性的解读是培养学术思维的必经之路。因为合理性是个建构的过程,“一方面,作为人类过去之事的历史确实具有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性,而且也具有其自身意义。另一方面,融贯的、完整的故事”[7],是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建构过程中不能背离历史真理,要受到历史真理的极大限制。合理的历史解释,就是基于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事实进行合理的论证。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时代发展进程,就需要大量的史实材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分析和总结。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过程。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面临着如何站起来和如何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的客观现实,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100多年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变化。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提供理论的支撑,使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更多的历史合理性。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理性思维,就必须还《概论》以学术价值,在历史合理性基础上对《概论》进行合乎情理的解读,通过充足的资料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推导,展现历史合理性过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深入理解与价值认同,才能自觉成为大学生个体行动的依据。而这种认同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实现理性认同离不开大学生理性思维、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理性认同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注重对《概论》的理性分析。这种理性分析既是对客观历史的真实反映,也是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客观性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道义性认同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赢得学生最大限度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并达成共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说,要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注重培育学生的理想认同。
首先,通过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客观性,达到对《概论》教学目的的理性认识。一方面,意识形态教育不是单纯地说教,意识形态本身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本身包含着对社会实践的客观认识。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8],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其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只有这种意识形态直接决定着文化结构的性质,并成为该社会的精神标志”[9]。当一种意识形态能够逐渐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其本身的发展既是对客体发展的客观反映,也是对主体选择发展的反映,内含着合理性。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定的文化”“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8]。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个阶级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并把它当作争得或保持自己在经济、政治上统治权的有力武器。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斗争。换言之,主流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维护当前利益的最好方式。因此,要捍卫国家和民族之利益,首先就要捍卫意识形态[10],没有共识性的价值立场,人们就难以团结在一起组成群体和国家[7]。
其次,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思考,引导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认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在人类社会“是什么”“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的这一终极问题的思考上,“代表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代表了一种科学的方向,关怀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11]。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的国内外局势中,不断坚持与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这种实践也就内在地包含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善的追求。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富国强国道路并为之奋斗的历史。历史实践也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发展,从而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和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合理性、发展条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是我们的共同理想”[12],是《概论》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应有之意。用历史的合理性来解读《概论》,能够对意识形态的客观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正确的认知,也为自我纠正自身的认知偏见、达到理性认同提供了帮助。因此,注重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学中坚持在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不仅是《概论》课程价值的真实反映,也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具体在对《概论》进行合理解读的时候,要把理性思维与理性认同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展现历史合理性的发展进程。这就要避开《概论》中偏理性的理论发展进程的论述,加强对其内在历史合理性的进一步探究。正如爱恩斯坦曾指出,教科书里的“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使他有可能恰好选择这一道路,而不选择任何别的道路”[2]。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还《概论》以学术价值,在历史的合理性基础上对《概论》进行合乎情理的解读。
在解读问题上,英国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柯林伍德主张以重演过去的思想,理解行为背后的理由和目的,对历史进行合乎理性的解释。他认为,历史事件是过去人们思想所表现的行动,“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13]。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的历史解释模式为《概论》课程的合理解读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决策时“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深入了解当时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及其选择的内外因素,身临其境体会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理性,可以更好地获得理解与理性认同。这是因为:一方面,通过重现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决策背后的思想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也能够明白政策背后的抉择:或许不是最理想,但绝对是当时情境下最为合乎理性的选择,从而感知理论背后的历史合理性,也就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体脉络。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课程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够使大学生理性地对待意识形态教育,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与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在思想上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应对以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价值观念为‘普世价值’而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12]。
另一方面,把《概论》教学提高到思想价值层面上,是沟通与理解的有效手段。通过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坚守的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解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让大学生感受到一代一代必须传承下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课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空洞说教,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共同聚焦;也使得抽象的深层次理论转换为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合理的价值追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贴近生活,也具有教育意义。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而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离不开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理性认同的培养。还原《概论》学科的地位,在历史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未来趋势串起来,保持历史一致、连贯的合理阐释,让大学生对整个中国发展脉络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也对意识形态宣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有了更加理性的理解,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使《概论》教学更具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意识觉醒,真正地同情、理解、支持和参与,达到思政教材与教学的全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