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一院一品”高校传承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9-01-17 02:15贺权
体育师友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研究

贺权

摘  要:采用访谈法、个案法等方法,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和传承场域三方面,对南昌工程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院一品”传承模式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结论为:民族传统体育“一院一品”传承模式是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有效方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二级学院为单元培育“联动式”传承主体,以特色品牌为抓手打造“特色化”传承内容,以赛事平台为基础构建“协作式”传承场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高校传承;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6.028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涵盖的项目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对强身有益的体育形式,既能实现竞技教育,又能强身健体,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表演性。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能使学生通过亲身学习和实践,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立德目标。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对于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认识,还仅限于对体育项目的开展、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在实践层面,或将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传承等同于高校内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或在高校内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这种缺乏从民族性、文化性的高度去认识的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如何传承,其结果便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存在着“开展项目较少、过于刻板与僵化以及学校不够重视”等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走品牌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无疑是从特色化的角度重新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传承的模式,是民族传统体育能否真正进入校园,走进学生日常生活的根本。

1 研究的分析框架——文化传承模式

模式是“在某种理论思想指导下某种事物各要素之间的一种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的范式”。文化传承模式则是指“在社会成员内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中,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一般来讲,对某一文化传承模式的分析,主要是分析该文化传承模式的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其中,对传承模式的研究离不开对传承要素的分析,文化传承模式要素是文化传承模式的基本构成单元。当前学术界对文化传承模式的要素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文化传承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传承主客体、传承实体、传承环境。或认为传承模式应该涵盖传、承、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以及传承目的。鉴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场域,并在此场域中,离不开一定的传授主体与继承主体。因此,在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以及传承场域等。基于上述考虑,研究对所选取的案例——南昌工程学院“一院一品”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模式的实践所进行的分析,主要也是从以上三个要素展开。

2 传承主体的解读与分析:以二级学院为单元培育“联动式”传承主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学校体育工作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不仅倡导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生活方式,还着重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并不断提升身体素质与意志品质。2012年以来,南昌工程学院体育部通过充分发挥各学院、学生社团的作用,搭建了学院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平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各学院进行传播和推广,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传播和推广民族传統体育文化,形成学院特色体育文化。通过发挥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逐渐培养了一支支具有能独立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学生骨干队伍,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了项目的受众主体。通过加强院系、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地拓展了项目开展空间。通过交流,共同提高了参与项目的技能水平。通过加大活动开展的宣传力度,丰富了项目文化的内涵,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些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活动更深入地开展,还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更广泛地开展。

经过六年的培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日渐扩大。不仅成为了学校特色体育项目之一,而且形成了良性的、健康的发展态势。在南昌工程学院这样一个理工科为特色的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较师范类等文科院校和综合院校,显得相对单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补充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增加了学校校园文化的色彩。二是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到大学生中后,不仅得到传播,还在生动的实践中,被青年大学生不断创新和改造,使之富有更加灵动的生命。截止到2018年底,学校共有8个学院开展了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活动,每年参与活动的学生累积达近万人。“同学们在每一次的训练和展演中,都是一个集体的默契配合,相互支持,在训练和比赛中得到的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情感的交融”。一些学生表示“通过排练和展演,自主自发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与此同时,南昌工程学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逐渐被大众媒体所关注。中国青年网江西频道、江西青年网、南昌日报、江西卫视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活动开展情况。无疑,这些活动的开展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参加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蕴涵了多元、开放的特点。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文化背景,通过切身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进而置身于民族文化的氛围中。在汲取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品味到不同的文化的意蕴,更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朴实、和谐的理想及融通的文化心态,进而产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对学院而言,“一院一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作为大学体育体系的延伸,具有开放性、自发性等特征,其具有课堂体育教学所具备的优势。二级学院“一院一品”民族传统体育品牌活动的创建,紧扣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结合学院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将学院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品牌建设中。经过六年的建设,逐渐发现:“一院一品”的持续、深入的开展,不是某一主体所能做出来的。而是需要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创建的,尤其是从制度层面形成由上至下、由里到外的多元主体联动式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加大对校外资源的吸纳与整合力度。通过合作与交流,不仅能最大程度上利用社会闲散的物、人等资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院一品”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的价值。

经过六年的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的创建活动,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进而实现大学全面育人的目标。从实践来看,相较于校级层面文化品牌的创建而言,“一院一品”的创建主体是二级学院。二级学院所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具有自身学院文化特色,还结合了学院自身的专业特色、学科特色以及学院的师资、硬件特色。通过开展这些有特色、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活动,不仅开展起来更加“接地气”,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提升了学院文化建设,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还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品牌创建活动之前,活动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多为对上级下达任务的回应,活动的持续性较弱。尤其是活动开展方式,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活动后的总结宣传不得力,使得活动质量大打折扣。而通过有规划、有组织地实施民族传统体育“一院一品”的创建,可使活动前的准备更加充分,活动后的总结宣传更加得力。

3传承内容的解读与分析:以特色品牌为抓手打造“特色化”传承内容

“品牌”一词源于市场营销学。从概念上看,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用于“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者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从此概念出发,可以认为:校园文化品牌是学校以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通过开展某一特色化的各类文化活动,进而塑造出有别于学校内所组织的其他教育活动的标志或符号。

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南昌工程学院逐渐探索出以品牌为抓手打造“特色化”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内容。由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与技巧,同时,又能创造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各学院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均是持积极的态度。早在2012年,各学院开始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同时,每个社团均配备了相应的指导教师。社团的日常训练与活动都是由学生自主安排。每一社团均制定了章程和规章制度,购置了活动器材。通过几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活动骨干培育机制。通过在新生入校阶段,广泛宣传与开展培训活动,使每位新生都接触到学院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而使每名学生对特色体育项目形成初步的认识。通过几年的摸索,一些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项目。例如“信息工程学院形成了太极拳特色项目,人文与艺术学院形成了太极扇特色项目,工商管理学院形成了太极柔力球特色项目以及外国语学院形成了竹竿舞项目”。另外,作为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一项民族民间体育运动——舞龙舞狮。体育教学部将舞龙舞狮作为我校大学体育课程的一部分,组建了舞龙舞狮队,在学校的重要活動中经常是压轴的表演项目。

这一品牌传承内容的形成,离不开一整套完善、规范的制度。每年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各学院开展年度特色体育项目申报与立项工作,各学院总结上年度项目开展情况,填报项目申报书,制定项目活动方案。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工作组组织评审,每年划拨5万元经费进行项目支持,并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项目的立项是按学年进行的,从2012年开始,已经完成3次立项工作,大部分学院延续了原项目,项目得到进一步发展,且效果良好。

4 传承场域的解读与分析:以赛事平台为基础构建“协作式”传承场域

近年来,南昌工程学院通过节庆活动逐渐搭建其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的展示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发挥了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各学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了校园文化。在身体锻炼的同时,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每年固定时间举办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文化节以及学院特色文化节等,吸引大批学生的加入。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身体锻炼,培养了学生友爱互助、认同他人、自立自强的品质。通过各学院每年举行学院特色项目的比赛或汇报表演,对成熟的项目安排在每年的校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进一步扩大各项目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强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平台,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身体锻炼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拓展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推广进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起以往的大学生而言,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特色化的取向更加明显。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理解他们的身心特点,采取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在平台完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与心态。创新采取多种方式与方法,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实现外部引导的内化。另外,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不仅要注重培养骨干力量,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强力量,形成传帮带;还要注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同于现代体育的竞技项目,学生的兴趣点容易转移,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要完善制度,制定一些激励机制,为项目的推广提供经费保障,以及必须的器材和服装保障;对一些不容易聘请教练的项目,要通过网络、视频等途径学习,自己钻研和创新。

5 小结

纵观南昌工程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一院一品”传承模式的形成与定型过程中,正是由于不断采取多种措施,并逐渐完善传承方式,从而发挥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通过以学院为单元培育“联动式”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主体,以品牌为抓手打造“特色化”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内容,以平台为基础构建“协作式”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场域。全面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一院一品”传承模式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价值,既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生根发芽,又要不断实现文化的传承规律与教育的育人规律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张国栋,巴登尼玛. 教育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 民族教育研究,2009,20(06): 94-98.

[2] 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4.

[3] 赵世林.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6.

[4] 刘喜山,邓星华.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及其变迁[J]. 体育学刊,2016,23(01):22-26.

[5] 吴皓月. 仫佬族文化传承模式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2:24.

[6] 李富强. 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其演变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8-10.

[7] 人民出版社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卫军英,任中峰著. 品牌营销[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