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摘 要】文章分析数学运算素养的意义、培养步骤和在课内外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提出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平台,立足课内外教学实际,师生共同制定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数学运算的实施路径,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运算素养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067-02
数学运算是普通高中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余五个核心素养分别是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从大的方面来看,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分别可以看作六项数学课题,分别从六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与媒介。其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需要将六大数学核心素养转化成一个个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让学生逐渐积累,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数学素养。因此,本文以培养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为目标,从课堂教学这个角度,去论述培养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意义、步骤和方法。
一、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作用
当今,数学已经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去那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知识与能力分离的教学方式,已没办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就意味着需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更是高中数学老师需要面对的重要教学任务。
数学运算作为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要素之一,从字面上看,其意思就是数学计算,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有下面几个作用: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需要借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把思维体现出来,形成一个与数学运算相应的知识构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分析与传输的过程,假如思维过程出错,就会影响到数学运算的结果,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考力。②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学数学是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而数学运算又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是锻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内在需求。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数学运算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将这种运算能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教学步骤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从少变多需要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核心素养也一样,同样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学习。因此,围绕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特点,数学教师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教学。
(一)总结归纳学生在数学运算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和遇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不同,在学习数学运算时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方式和解决方式,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通常会犯一些相同的错误。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我们需要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运算错误进行归纳和总结。只有知道学生的运算错误是什么,在哪里犯错,才能有针对性地攻克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的运算方式,提高正确运算的能力,从而增强数学运算素养。
(二)师生共同制订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養任务繁重,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主动接受新知。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为同一个学习目标而努力奋斗。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高中学生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并在心理方面趋于成熟,易于配合老师建构教学知识体系,因此,将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作为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第二步,这对有效实施数学运算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合理设计数学运算的实施路径。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后,老师就要思考如何设计数学运算教学的实施路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以课堂作为主要平台,结合学习内容设计运算题目,指导学生通过数学运算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渗透数学运算素养,利用课外实践运算来巩固课堂中学习的运算技能。其中的原因在于,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课堂进行的,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理论与课外实践相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数学运算技能,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这一素养。
三、在课内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的具体措施
既然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主要平台,那么老师就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这一媒介,高效实施数学运算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下面以教学高一数学《等差数列》这一内容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一)导入新课教学,使用课件创设学习情境
在新课导入中,通过实例引入,可举如下例子:
在上述两个情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研究的主题,即请同学们把课件中呈现的学习情境变为两道数学运算题目。在教学中,教师运用逆向思维,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把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化为数学语言。通过列算式来呈现生活中的数学,进而知道数学题是怎么来的,明确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由此感知数学运算的由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和讨论
〖老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大都对了。在一组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是这组数列的一个项,比如说第一个数就是 1 项,第二个数就是 2 项,第三个数就是 3 项,依此类推。
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请同学们小结归纳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通过师生对话,慢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键,在学生存在困惑时给予一定的提示,进而让学生在分析、归纳和运算中得出“等差数列”的特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教师的点拨中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三)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知道了等差数列的相关性质后,老师就可以利用课件或视频,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实践。
出示题目 1 :有一堆钢管,共 25 层,从上到下堆成一堆,最下面一层有 70 根钢管,倒数第二层有 69 根钢管,以此类推。请问,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后进行解题: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可以采用简便的计算方法,也就是用倒序相加法后,再除以 2,即 25×(46+70)÷2=1450 ,答案是这堆钢管总共有 1450 根。
出示题目 2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1+2+3+4+5…+97+98+99+100 的得数。
对于这道经典的等差数列求和题目,学生根据等差数列性质,用题目 1 的方法进行计算,比如(1+100)×100÷2=5050 。
实际上,数学运算素养包含运算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运用技巧等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设计的这两道计算题目,旨在通过呈现生活案例结合等差数列性质,让学生知道数学运算的意义,同时懂得利用数学运算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在思想上感知数学运算的概念和定义,其次是能够运用数学运算性质,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反思总结经验,提高运算能力
反思总结是巩固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有效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数学运算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反思总结数学运算经验,让学生自觉发现运算过程中存在的問题或者错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错误或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反思、总结,以期在今后的运算过程中得以纠正,这也是巩固学生运算基础知识的有效做法。比如,算式中有括号的要注意去括号后再计算;碰到算式中有公因式的,需要提取公因式后再运算;求参数的范围值时,要让学生注意提炼出参数的不等式;等等。以下面这道题为例。
在学生日常做题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运算时存在许多不良习惯,比如审题不全或者没有结合题目给出的条件来答题;运算流程混乱,解答题目不规范;计算完后没有进行例行检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计算中的不良习惯,教师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并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评价,努力改正这些计算毛病,这样才能准确地掌握数学运算中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总而言之,数学运算素养作为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要素,教师要重视其培养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科学合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注重计算步骤的教学,重视总结和反思,辅以一定的课外实践,找到培养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有效路径,将其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通过不断地渗透这种思想和巩固练习,在实践积累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发展。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