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珍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被广大教师所关注,语文阅读课的正常进行事关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如今存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学生课堂情绪低迷,为改善这一现象,针对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从学生踏入校园开始,语文学习就一直伴其左右,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教学的良好开展不论是对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若要谈论语文教学方面的改革,首先就是有关阅读教学的创新。针对如今的高中阅读教学方面依然存在教师为了讲课而讲课,不在乎学生是否能听懂,针对这一现象,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反思,阅读教学不仅仅事关学生的高考,更是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必须改善阅读教学上的有效性。
一、提升学习自主性,渗透学生主体观念
阅读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认知过程,作为体验主体的学生,必须使其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只有兴趣的带动学生才能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自己提前备好课,然后课堂上单纯讲解自己所准备的课件,根本不在乎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有效的创新,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出“再别康桥是真的别康桥吗?”让学生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主动地思考,梳理文章脉络,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色彩。然后组织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以及读后感写下来,最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文章的个人看法,通过设置问题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主动思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可以逐渐产生学习兴趣,不仅仅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思考能力,更是将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质的提升。
二、加强学生基础学习,巩固阅读理解与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作为阅读和写作的根基,是学生提升个人能力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体现在背诵和默写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灵活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在课前把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根据知识类型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时间、地点及人物和与之相匹配的小说等。然后在讲课时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和阅读两个方面进行穿插式的学习,锻炼学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上文章中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这篇文章中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及形式内涵等多个层面解析文章主旨,然后对其中的人物、情節和气氛进行比较,如作者是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描述祥林嫂三次内心活动的变化,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去批判当时社会。最后教师还要对文章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形象和直观地解析作者的文章结构和内容。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于基础阅读知识的熟悉掌握与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上能够更有效地展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就相当于登上高峰的阶梯,有了下面坚固的阶梯,学生在阅读的学习上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三、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指路人,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严格根据教材的特点要求、学生的特点分布,制定一个合理的能够贯穿全文的中心问题,然后设置小组让组内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获得未知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是学生合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经过小组谈论,不同的思维产生碰撞,让学生习得不一样的思想,这样的方法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时,教师设置的问题是“文章中的老人到底有怎样的痛苦经历?”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组织学生去阅读文章,用笔画出自己觉得是答案的地方,在段落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或理解。后面学生将会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很快,大部分学生就找到了自己认为是答案的句子,在书本上写上批注。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学生能发现以前找不准的句子或者画错的地方,然后也能补充句子的批注。通过这样群力群策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活跃的思维风暴,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更深入地理解课本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改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而进行主动的思考。教师需要紧紧跟随新课标的需要,关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崔仲燕.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高考,2018(4):32.
[2]陈晓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7(8):2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