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昂
摘 要:初中生物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为目的,这一性质决定了问题是生物教学的“生命线”,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只有将问题灵活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生物教师,要用问题引领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绽放,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主要探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引领;思维启发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课改的主要方向。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问题趣味化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也是支撑他们思维活动的主要动力。课堂教学只有基于兴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旦脱离兴趣变为机械灌输,就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找到知识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并以此设计趣味化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特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生物的特征,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石头是生物吗?这一“离奇”的问题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他们思维的涟漪,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回答石头不是生物,因为石头不能动。看来学生对生物的理解仍停留在表层。为了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更广,教师“顺着”学生“理解”又提问:“智能机器人能动,它是生物吗?”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意见分歧,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双方据理力争,互不相让。教师对他们的答案并没有给出肯定或否定回答,而是组织他们自主探究。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生物特征的探究中,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得出生物的特征:生物都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显然智能机器人不具有这些特征,因而不是生物。就这样,教师通过设计有效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的动力,最终通过寻求问题的答案,完成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如果教师采取直白的提问方式“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学生会觉得问题机械苍白,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二、问题生活化
问题过于专业会让学生觉得陌生,拉大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而生活化的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增进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亲近感,便于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种子萌发”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多多少少对种子的萌发有所见、有所闻,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以问题为引线,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生活实际,一步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如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温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寒冷的冬季,我们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你知道这些蔬菜是怎么种植的吗?”学生立刻想到利用大棚栽培技术种植的。“那你知道塑料大棚为蔬菜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有利的条件吗?”在讲到种子的萌发需要“水”时,教师可以提问“农民播种后为什么要浇水?”等。通过设计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生物知识,获得鲜活的、灵动的知识,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让他们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处处有生物的影子,生物处处蕴含着生活元素,彰显生物学习的应用价值。
三、问题灵活性
机械呆板的问题会让学生觉得生物学习枯燥无味,易产生疲倦感,失去主体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生物提问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灵活性的问题,既活跃课堂氛围,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让生物教学富有艺术性,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一课时,教师没有直接提问学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而是问:“假如你是土壤里的一滴水,你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要想回答出这一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特征,还要对其结构分布及各个结构的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这一问题灵活开放,学生感兴趣,更能促使他们开动大脑积极思考,提高思维的主动性。由此可见,同样的内容教师换一种问法,就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唯有此,才能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要想提高提问的效果,教师就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集趣味性、思考性、灵活性于一體问题,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让初中生物教学获得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青青.关于初中生物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性教学的探究[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2]李晖.如何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A].2018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18.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