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洪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福州市 350004
气管切开是用来挽救ICU危重症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解除患者呼吸道梗阻现象,改善缺氧症状,避免脑水肿的发生,但气管切开属于侵入性操作,极易导致患者呼吸道屏障功能的丧失,进而诱发肺部感染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1]。为此,如何有效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系统化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以循证医学理论为指导,为患者制定一个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标的综合护理计划,其在临床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都较为广泛[2]。本文将系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5例ICU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ICU病房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气管切开患者。纳入标准:首次入住ICU病房;行气管切开治疗;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既往有肺部感染史;精神障碍类疾病;研究期间死亡;认识功能异常;拒绝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38.49±6.38)岁;疾病类型:重度颅脑损伤31例、急性脑出血29例、呼吸系统疾病21例及其他9例。将其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气管切开护理,如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等。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又查阅相关资料,以科研结论为指导,分析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再针对性对患者实施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加强手卫生管理,规范化无菌操作技术:确保ICU病房环境的空气清新,做好空气、地面及抢救物品的消毒管理,在为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时消除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此外,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加大手卫生督导力度,通过专题讲座、宣传册、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让其充分明白手卫生的重要性。完善手卫生设施,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并抽样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进行监测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相挂钩。
1.2.2 气道湿化护理:气管切开后空气中的杂物会直接进入到呼吸道,弱化肺部扩张功能,加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3]。为此,对痰液较为黏稠不易咳出患者,需遵医嘱给予气道湿化处理,将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与氨溴索配置而成的湿化液注入到专用的氧气雾化罐,进行持续性的雾化吸入,并合理控制湿化液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气道黏膜灼伤。通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呼吸道蒸发的水分为350ml左右,为此,气道湿化时湿化液只需满足人体正常的呼吸道需求即可。
1.2.3 吸痰护理: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对意识清醒或咳嗽无力者,可以遵医嘱采用吸痰器吸痰,严格掌握吸痰的时机、指征及吸痰管深度,若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肺部痰鸣音及气道压上升等情况需立即吸痰,并控制好吸痰频率。对配合度较佳、自我咳嗽能力较好者可用浅部吸痰法,而对意识不清、处于昏迷状态者可用深部吸痰法,保证吸痰效果。
1.2.4 体位管理:是ICU气管切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长期保持同一体位,极易造成分泌物潴留、肺部淤血,进而加大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4]。为此,需定期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找到有利于呼吸道通畅的体位,正常情况下为了减轻气道下端压力,需以平卧位或半卧位为主,并尽量保证患者颈部平展,以免影响正常呼吸功能。此外,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每2h翻身1次,翻身时需确保患者头部、颈部及躯干处于同一轴线上,避免体内套管变形、移位。
1.2.5 加强营养及口腔卫生管理:ICU患者由于长期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营养吸收较差,极易导致机体营养不良,自身免疫力下降,进而加重肺部感染的机会。为此,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及喜好,合理安排膳食,多食用一些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保证机体的营养需求。此外,食物残留物极易在口腔内滋生细菌,加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此,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口腔卫生护理,每日采用2%氯已定溶液进行口腔消毒,如有需要,可以根据患者的口腔pH值选择适宜的口腔清洗液进行清洗。
1.3 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肺部感染率及护理满意率,并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比较 研究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与入住ICU时间比较 研究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与入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与入住ICU时间比较(x±s,d)
气管切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ICU急救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患者呼吸阻塞问题,改善其通气功能,促进疾病康复,但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力较差,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极易受到各种细菌的入侵而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影响预后[5]。临床研究表明[6],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淡薄、无菌操作不规范、气道湿化及吸痰护理不完善、体位不当、营养不良及口腔细菌定植等,通常发生在气管切开后3~5d,在这一时段根据肺部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加强防范干预,可有效预防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以往传统的护理模式,缺少一定的循证支持为依据,且相关指南与流程制定不完善,护理人员缺少系统化的培训,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研究组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其肺部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与入住ICU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本文笔者先查阅相关资料,以科研究结论为指导,积极寻找肺部感染发生的原因,再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使得护理措施更为全面、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规范化无菌操作技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气道湿化及吸痰护理,有效提高气道湿润度,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患者排痰、咳嗽,提高呼吸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加强体位管理,有效减轻气道下端压力,保证患者舒适度;加强营养及口腔卫生管理,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口腔细菌定植,促进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对ICU气管切开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入住ICU时间,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