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征
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 410300
胸壁结核为全身性结核的局部表现,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生率,因其具有多样性病理特点和病变,临床中需采取针对性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实际中一些患者需要接受多次手术治疗,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生理和心理损害。相关研究[1]认为在胸壁结核患者中开展彻底清除术治疗,能够收获显著效果,并且可减少并发症。为明确彻底清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以我院收治的胸壁结核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中40例患者进行彻底清除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胸壁结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满足胸壁结核临床诊断标准;满足各项手术指征;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未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实验组:女18例,男22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3.6±5.2)岁;前胸壁病变、侧后胸壁病变、同时病变分别为15例、23例、2例。常规组:女19例,男21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3.8±5.4)岁;前胸壁病变、侧后胸壁病变、同时病变分别为14例、23例、3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全身麻醉或硬膜下麻醉,实验组接受彻底清除术治疗,具体步骤如下:常规制作手术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后,肌筋膜前游离皮瓣,将脓肿壁前肌层切开,在前壁至后壁范围内锐性分离,同时避免破坏正常肌肉组织,将脓肿前壁至后完全分离后,彻底除去肉芽组织和干酪坏死组织,若肋骨受到侵蚀则应切除。将哑铃型脓肿患者肋骨桥切除,使脓腔处于开放状态,在残腔中注入5%碳酸氢钠注射液,充分冲洗后将1g链霉素置入,在残腔填塞已游离肌瓣,固定好后缝合包扎。常规组手术术式为传统病灶清除术,将脓肿直接切开,通过刮匙将肉芽组织和干酪坏死物质清除,其他参照实验组。术后两组均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方面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x±s)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对比〔n(%)〕
胸壁结核是结核病的局部表现,主要继发于胸膜、肺结核,通常是胸壁淋巴管、胸膜引起的肋间和胸壁淋巴结结核所致。该疾病发病早期,患者脓肿壁较薄,炎性渗出液稀薄,不存在干酪病灶,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能够痊愈;但若患者存在干酪坏死病灶,脓肿壁已经形成或较厚,病情稳定且其他部位无活动性结核,在身体条件允许后则应开展手术治疗[3]。外科手术风险较低,通常能够将胸壁结核性脓肿彻底消除,治疗中为预防复发,应将部分病变胸壁切除[4]。但由于该疾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统一的标准术式在临床中还没有形成,传统手术中直接切开病灶,然后充分去除肉芽组织和干酪坏死组织,同时将病变肋骨切除,游离肌瓣后在残腔中进行填充。由于主要进行病灶内操作,传统病灶清除术会产生严重术区污染,容易出现并发症和复发现象。近年来彻底清除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由于多数为病灶外操作,其不会产生严重的术区污染,因此其术后并发症较少,并且很少出现复发[5]。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1)彻底清除术中不会产生严重术野污染,感染复发情况会大大降低。(2)将脓肿壁切除后,能够将患病炎性组织最大范围切除,避免炎症组织中寄存大量结核菌影响康复[6]。(3)药物难以进入增厚的脓肿壁当中,将脓肿壁切除后药物能够充分渗透,进而将结核菌充分杀灭。(4)硬化、增厚脓肿壁会形成一个支架,造成残腔留存于术后创面,其中积存的液体会引起感染复发。将脓肿壁切除后,在残腔中填塞健康肌肉能够避免这一问题[7]。
综上所述,在临床实践中,对胸壁结核患者开展彻底清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