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考

2019-01-15 04:27张宏志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职业教育

张宏志

摘要: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为战略基点,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框架下,对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分析了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经济社会价值,以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为个案阐述了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形态,从中透析了目前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最后为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举措。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中圖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12-0031-05

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通过国务院批复。该《规划》把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发展的三大区之一,从而使淮海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同年12月淮海经济区10个主要城市共同发布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并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这标志着淮海经济区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协同发展的大幕已经开启。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强调“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这意味着淮海经济区迎来了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淮海经济区各个城市要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而无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还是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充足的人才作支撑,特别是各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中,大力推进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实现淮海经济区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经济社会价值

职业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可见,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劳动者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实现经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提升。而具体到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其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淮海经济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养

淮海经济区要实现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其对区域内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一种本能性的需要。因为人的因素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持续性,取决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只有当淮海经济区区域内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和储备达到较高水平时,淮海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原因在于,与经济生产关系紧密的职业技术教育,其教育成果能更加直接地体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通过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在区域整体上提高劳动力技能素养,增强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缩短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期,促进技术革新与生产创新。

一支懂生产、能够熟练使用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队伍,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十分必要。而要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中,打造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只有通过大力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才能够实现,应使职业教育成为淮海经济区高素养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有利于提升淮海经济区劳动力的配置效益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职业结构变得愈加复杂,劳动力配置问题也随之愈加彰显。对劳动力个体而言,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能够及时了解区域内的就业状况及职业要求,而这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又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充分尊重劳动力个体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对其施加影响而导向合适岗位。要完成这样的劳动力配置工作,显然是离不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调整专业结构等,对区域内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促进区域内形成良好的劳动力流动机制;经过专业性职业技能训练,使劳动力的个性技能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各类人才导向与其职业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实现人才潜能最大化发挥,从而整体提升区域劳动力配置的有效性。

(三)有利于加速淮海经济区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如今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科技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衡量一个区域的科技竞争力,既要看区域内产出的科技成果数量,更要看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在现实中,每年都有不少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艺水平落后于科学研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所需要的技能人才。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解决转化难的问题。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区域内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能力,进而实现整个淮海经济区生产技术更新推广与创新发展的加速度,同时通过培养适合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可以为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有利于促进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下,随着区域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也将不断调整优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所产生的职业岗位矛盾,就需要大力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为区域内不同产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进行。此外,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结构性失业人员。应通过推进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在统筹合作中,对这些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再从业能力,使其转变为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生产动力。

另外,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中,规范区域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不仅需要淮海经济区各地政府加强法治建设,严格管理,同时还需要全区域的倡导、教育及监督。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既可以发挥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也可以发挥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教育作用,为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形态

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下,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协同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交流,以产教融合为重点,推动建立区域产学研联动机制”。通过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为推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淮海经济区内已组建淮海商贸、健康养老等5大职教集团,启动了5个区域性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平台建设[3]。而在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作为区域中心的徐州市最具代表性,其发展职业教育的很多现实做法值得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借鉴。

(一)加强顶层设计

近年来,徐州市围绕创建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淮海经济区职教高地为目标,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大职教”发展理念,不分省属市属、不分中职高职、不分公办民办、不分行业类别,建立健全“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形成了“市区重点办好高职校,县区重点办好中专校”的发展格局。徐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明确了职教发展目标任务和部门分工。成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同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研究解决职教问题。顶层设计的不断加强使徐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得以有效释放。“十三五”以来,全市创建省卓越院校1所、省高水平院校2所、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6所、省职业教育智慧校园5个、省现代化专业群20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16个,其职业教育綜合实力在江苏省位居前列,已成为淮海经济区的职教高地。

(二)完善保障机制

徐州市全面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政府统筹职工工资总额的0.5%用于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不低于省定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核拨办学经费,设立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 000万元/年,用于现代化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安排产教融合专项引导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公共实训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15个特需专业来对接战略新兴产业,每个特需专业配套专项资金300万元;将职业院校在编制限额内外聘急需专业兼职教师,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列入部门预算。

(三)营造发展氛围

徐州市遵循职教规律,以高职教育为龙头,带动中职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列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科学发展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察普职协调发展、学校提档升级、职教队伍建设等情况。积极选树“徐州工匠”、打造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彭城英才221重点人才计划”等,搭建区域人才高地,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服务。同时,为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徐州市大力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遴选校企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市级实训平台40个,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市创建了5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107项市级以上研究成果。另外,在全市职业学校推广现代企业6S管理制度,像现代企业一样抓管理,建立招得来、教得好、留得住为导向职业学校评价机制,逐步树立起“抓得紧管得严,升学就业两不难”的徐州职教新形象。

(四)优化资源布局

徐州市将职业院校建在开发区内,丰县、邳州、新沂、铜山等地中专校实施异地新建,规模化办学效益初步显现,形成了各地各校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全市开办专业总数从256个调整到206个,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占职校生总数的75.4%,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把产教信息融合在网上,打造政校企合作数据大平台。从徐州市教育部门了解到,截止至2019年3月,该平台注册用户3万人,收集用工信息过万条,为华道数据、维音科技、正葳集团等骨干企业实际解决技术性用工逾万人次。

(五)加强对外合作办学

徐州市与结对帮扶城市陕西宝鸡和对口援疆城市新疆奎屯在职业教育方面建立紧密协作关系,与宝鸡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实现定期交流,先后派出26名高级职称专业骨干教师赴奎屯支援学校专业建设,为当地56家企业的3 600余名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开展技术培训。徐州市积极联系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中国企业,先后组织中高职院校与徐工集团、上海华谊公司、青岛福诺化工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这些企业的海外事业部培养“懂汉语、素质高、本土化”的留学生。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招收了336名留学生,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尼、老挝、越南、柬埔寨、也门、刚果(布)、尼日利亚、韩国、加纳等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徐州市职教以国际化的视野谋求职业院校发展,与英国的南兰克郡学院和纽波特大学、爱尔兰的卡洛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和国际工商学院、柬埔寨的管理经济大学、老挝的万象省技术学院、英国、加拿大的罗耶斯特学院和堪纳多学院等数十个国(境)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签约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和韩国交通大学签订协议展开合作。比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现已招收18个国家400余名留学生,目前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留学生336人。

三、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以“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为题,通过对徐州、宿州等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框架下,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从淮海经济区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整体态势积极,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思想观念壁垒

从总体上说,淮海经济区10个主要城市都在中原文化圈,在文化传统上具有同源性,这是今天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传统文化基础。但是,各地方文化还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长期以来在思想观念上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身份认同,“安徽人”“江苏人”“河南人”与“山东人”的身份认知根深蒂固,“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排斥性思想观念张力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导致协同发展意识弱,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在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能否彻底突破由地方文化差异形成的思想观念壁垒,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也是决定协同发展能否走向深入的关键。

(二)资源共享瓶颈

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不是问题,但笔者在走访调研宿州职业教育中了解到,由于财力人力物力不足、权利与责任分担不清、一些条条框框难以突破等原因,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在实践上确实存在一些瓶颈制约。同样,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跨省际之间的资源共享瓶颈也是存在的,并且束缚协同发展的各种瓶颈可能会更多更复杂。

(三)虹吸效应负影响

“虹吸效应”原本上是物理学概念,后被引用到区域经济学,是指条件优越的地区具有很强的要素聚集力,会将周边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吸引过去,从而延缓了周边地区发展。在淮海经济区10个主要城市中,徐州综合实力具有明显优势,并且被国务院明确定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江苏省,徐州市也是一个职教大市,有30所职业院校,其中高职院校6所。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是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办学实力很强。周边地区已成为其主要生源地,在校生中来自皖北、豫东、鲁西的学生比较多。而招生难问题在这些地方职业院校中大都普遍存在,这正是虹吸效应在区域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因此,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如何有效规避虹吸效应的负面影响而实现互生共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实体性协同机制难建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2018年12月淮海经济区8市教育主管机构联合成立了淮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这对于加强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资源聚集、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加快形成职业教育高地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但毕竟淮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不是一个实体性协同发展机构,其促进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效性与长效性还有待于实践检验。淮海经济区10个主要城市分别属于4个省,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在短时间内建立实体性協同发展机制确实存在困难。

四、促进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举措

在国家发展战略意义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如今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应把握机遇,积极融入,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当前现代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决定了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中,必须采取科学举措,优先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精神的需要,也是实现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人才支撑的需要。

(一)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在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论政府、学校、企业还是社会,都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彻底打破地方文化差异上的思想观念壁垒,增强协同发展意识,抓住历史机遇,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充分发挥“两只手”的合力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给足政策支持,加大职教投入,推动深化合作、优势互补。笔者在徐州考察调研时了解到,近些年徐州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与徐州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在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清除资源流通障碍,构建资源自由流动的区域统一大市场。如此,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互相配合、同向合力,为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创造一体化的健康环境。

(三)精心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非常重要。在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以及社会组织都要积极参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创新共享方式、拓展共享空间。为了打造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本着“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2018年12月淮海经济区8个城市的教育主管机构联合成立了淮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的成立有利于整合淮海经济区内的优质职教资源,有利于实现淮海经济区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借助于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这一平台,通过举办“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联盟校之间课程创新合作、师资交互流通、校际社团活动以及联合办学发展,加强资源聚集、信息聚集,加快形成职业教育在前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高地效应。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学校共同提升、提高联盟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联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在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淮海经济区各城市还应在淮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实践经验基础上,努力打造更多的资源共享平台,并不断完善协同发展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性与长效性。

(四)积极培育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

健康的区域协同发展应该是和衷共济、互生共赢,而不是中心独大、周围萎缩。因此,在推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协同发展的良好溢出效应。对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来说,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力度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资源优化,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相对优势,从而在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能够尽可能地弱化虹吸效应的负面影响,分享协同发展的积极溢出效应,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淮海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打造利益共同体 共建淮海大家庭[J].淮海文汇,2018(6):4-5.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9-05-07].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

77/moe_1778/201406/t20140622_170691.html.

[3]邬政.淮海大家庭建设春潮涌动蹄疾步稳[N].徐州日报,2019-05-17(02).

(责任编辑:张维佳)

Abstract:To promote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as a strategic basis poin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this paper gives a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analyzes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 expounds its practical form by taking Suzhou, a regional central city, as a case, analyze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and at last,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Key words:Huaihai economic zon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职业教育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