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世红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4)
妊娠期高血压属于临床中的常见性疾病,临床中如果无法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会导致产妇发生抽搐、昏迷、器官衰竭等症状,从而导致胎儿死亡甚至是孕妇死亡[1]。对此,临床中对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医护服务,从而保障产妇的生存质量[2]。对此,本文围绕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护理服务质量问题,以对比分析方式探讨最佳护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作为开展本次研究,在研究期间总共选取10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案例。将所选的患者以随机数字法的方式进行分组,分组结果为:实验组50例患者,年龄中位数28.5岁,初产妇35例,血压范围135至200/90至130mmHg;常规组50例患者,年龄中位数27.7岁,初产妇33例,血压范围135至200/90至130mmHg。组间基础资料差异不明显,数据差异未满足统计学标准(P>0.05),具备对比研究价值。
两组产妇均采用相同的镇静、解痉、利尿以及降压等治疗。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主要是以医嘱落实为主;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产妇往往因为不了解疾病而担心自己和胎儿的预后,产时的疼痛也会形成严重的焦虑情绪,产妇很容易发生胆怯、紧张、忧虑、恐惧以及怀疑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当主动强化对产妇的心理教育,耐心为产妇讲解疾病的治疗、护理、转归等因素,对于治疗信心不强的产妇可以列举近期干预成功案例,强化产妇治疗信心;(2)严格落实病情检测,掌握分娩状况。及时检测产妇的呼吸、血压以及尿量等体征,随时询问产妇的临床症状,例如呕吐、恶心、眼花等,及时配备相应的抢救设备与药品,观察产妇的胎心与胎动,对于存在异常状态的产妇及时报告医师处理;(3)药物应用护理。临床中一般是以硫酸镁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血管痉挛,减少血管内皮损伤等问题。但是,硫酸镁本身存在一定的毒性,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药物管理,可以以监测产妇的膝腱反射,保持呼吸与尿量,在出现中毒症状时及时停用药物并在症状缓解后才能继续用药。
以临床疗效、妊娠结局作为对比指标进行组间对比。
临床疗效血压控制效果为主,具体标准为:显效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尿蛋白与水肿等恢复,胎儿成熟并正常分娩;有效血压得到明显改善,尿蛋白下降到(++),水肿基本消失,胎儿风险但正常分娩;无效血压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突出。
妊娠结局以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不良反应为评价项目。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基于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均是方式表达,采用±的标准差形式描述,数据之间采用P值进行检验,在P值<0.05时说明数据差异突出。
实验组与常规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数据差异较大,实验组与常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00%、88.00%,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实验组新生儿多项结局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较大,组间对比结果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产妇治疗效果对比
表2 两组母儿结局对比
妊娠期高血压在临床妇科中相对比较常见,临床中妊娠期高血压的危害性较高,会严重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害产妇的生命安全。临床中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时间普遍在妊娠20周左右,发生率最高可以达到10%,因此及时有效的进行止血控制并有效的降低血压对于产妇顺利生产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是提升母婴安全性的有效途径[6-7]。
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特征与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在产前,患者普遍会存在心理层面上的改变,此时应当强化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从心理干预着手,促使孕妇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促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强化孕妇对于疾病的了解与掌握能力,在发现异常时可以更加及时有效的接受医护干预,在医护中强化护患沟通,加强医护服务主动性,从而提高整体干预水平,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危害性[8]。在产中,需要为患者提供饮食与休息指导、严格落实体征观察与监测,确保产妇时刻处于最佳状态,预防各类不良现象的发生。另外,在产中与产后需要高度重视药物应用护理,在用药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迹象,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用药效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新生儿多项结局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效果突出,能够有效的控制产妇的血压指标,提高护理效益,降低妊娠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