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姬传》对《桃花扇》创作的影响*

2019-01-15 23:50王艺翰陈凯玲
文化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王艺翰 陈凯玲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09;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国学院,广州 510405)

《李姬传》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侯方域为秦淮名妓李香所作的传记文,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孔尚任《桃花扇》即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抒写了一个“桃花扇底送南朝”的历史悲剧。《桃花扇》取材于《李姬传》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蒋星煜在《〈桃花扇〉研究与欣赏》一书中提出:“侯方域又为她(李香)写了《李姬传》。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当然首先被孔尚任所注意。……《李姬传》李香君对侯方域作了仁至义尽的劝阻。……孔尚任《桃花扇》为之写出了《却奁》。”[1]49—51此外,《古本戏曲丛刊》据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刊本影印的《桃花扇》,下卷《考据》列明所参考的文献有《侯朝宗壮悔堂文集》十五篇,首篇即为《李姬传》。①孔尚任:《桃花扇》,收于《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第十六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110页。这些都说明,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必定读过侯方域的《李姬传》。虽然《桃花扇》参考了《李姬传》的人物情节,但由于传记文学和戏曲文学的文体要求不同,孔尚任创作《桃花扇》仅是对《李姬传》中的内容作选择性的参考。

一、创作时间考辨

关于《李姬传》的写作时间,杨德春《侯朝宗〈李姬传〉考论》一文认为“作于弘光朝已亡之后或在弘光朝亡后作过修改”[2],但未有较确切的结论。《李姬传》最初由侯方域友人徐作肃编选入《壮悔堂文集》,该集编订于顺治九年壬辰(1652)。徐邻唐曾在《壮悔堂文集序》中说:

侯子曩所刊古文数百篇,兵火焚佚,尽亡其册。乙酉秋,自江南归里,始悔从前古文辞之未合于法,若幸兵火为掩拙者。今十年中,新著古文若干卷,以付徐子而叙之。[3]1158

其中提到的“乙酉”,即顺治二年(1645),侯方域见恢复无望,遂归商丘老家,于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病卒。[3]1246另据贾开宗《侯朝宗古文序》称:“壬辰②按,顺治九年。之春,侯子束装南游,将穷雁宕、罗浮之胜,手一编示贾子曰:‘此余古文辞也,子其叙之。’”[3]1156宋荦《侯朝宗传》云:“末年游吴下,将刻集,集中文末脱稿者,一夕补缀立就。”[3]1188又,任元祥《侯朝宗遗稿序》谓:“《壮悔堂文集》成于癸巳③按,顺治十年(1653)。之春,不二载而侯子殁。”[3]1161故而《李姬传》乃侯方域归里后之“新著”,写作时间应在顺治二年乙酉秋至顺治十年癸巳(1653)春,当时弘光朝已经覆灭,可证上引杨德春之论。

孔尚任写作《桃花扇》最后完稿于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六月,《桃花扇·本末》中有交待:“凡三易稿而书成,盖己卯之六月也。”[4]5但实际上,他在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左右,隐居石门山读书时就开始草创该剧。④参见袁世硕:《孔尚任年谱》“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条,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据《桃花扇·小引》所述:“盖予未仕时,山居多暇,博采遗闻,入之声律,一句一字,抉心呕成。”[4]1《桃花扇·本末》也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然独好夸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传奇,尚秘之枕中。’”[4]5在二十年的创作过程中,孔尚任广泛采集南明遗事,其中无疑包括侯方域的作品。而《壮悔堂文集》初刻本早在顺治九年(1652)刊行,且流传甚广,“自朝宗之殁,而其文章已大行于天下。远方之士初偶得其书者,争分自抄录。缙绅之来仕豫者,多牒所部为取于其家者无虚岁,或至数十帙不止。而在朝之名公贵卿,亦率案有其集”[3]296。尽管目前传世的《桃花扇传奇》有各种不同版本,有些并无著录《李姬传》①据北京图书馆藏《桃花扇》传奇中,吴梅先生跋云:“余所藏《桃花扇》,计有四本:一为西园本,一为姚序本,一为李健父刻本,一即此本为云亭原刻,卷首有壮悔《李香传》,各本皆无之,四种中以此为最佳。”吴梅:《吴梅全集·读曲记》(理论卷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29页。,但从客观上推断,孔尚任读过《壮悔堂文集》的可能性较大,故康熙刊本《桃花扇·考据》著录《李姬传》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人物情节的比较

《李姬传》大部分的故事情节都在《桃花扇》中有所反映。《桃花扇·先声》中副末评价《桃花扇》“实事实人”[4]1,《李姬传》和《桃花扇》的相同之处,主要在“实事”与“实人”这两方面。

一是“实事”类。《李姬传》讲述的主要事件有三:一是李香劝侯方域拒绝阮大铖的拉拢;二是李香“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3]292;三是李香拒绝田仰的邀见。

李香劝侯方域拒绝阮大铖的拉拢一事,在《桃花扇》中演变为《却奁》一出,只是把中介人王将军变为杨文骢。《李姬传》和《桃花扇》中,都是李香(李香君)先看破王将军(杨文骢)和阮大铖的关系。《李姬传》中,李香对侯方域说:“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3]292《桃花扇》中,李香君对侯方域说:“(旦)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4]54《李姬传》写李香得知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3]292是受到阮大铖的资助时,便“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3]292这一情节演变为《桃花扇·却奁》,李香君得知妆奁是阮大铖出资时,怒斥侯方域:“官人是何等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4]55而李香所说:“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3]292《却奁》则化用在侯方域的唱词中:

【前腔】(生)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4]56

《李姬传》于此事还提到“侯生大呼称善”[3]292,《桃花扇》也有相同的情节:“(生)好,好,好!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4]56对于此事的另一位在场者王将军,《李姬传》云:“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3]292对应《却奁》中杨文骢的表现则为:“既然如此,小弟告辞了。……正是‘多情反被无情恼,乘兴而来兴尽还。’”[4]56

《李姬传》侯李分别于桃叶渡一事,《桃花扇》则无具体描写,仅有《辞院》出描写李香君:

(旦弹泪介)满地烟尘,重来亦未可必也。【哭相思】离合悲欢分一瞬,后会期无凭。[4]87

对应李姬与侯生临别的一番话:“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3]292《桃花扇》中写两人分别时,李香君虽然没歌“琵琶词”,但在《草檄》出中苏昆生为引起左良玉注意,在酒馆中大歌《琵琶记》的三支【念奴娇序】,且被称赞:“唱的曲子,倒是绝调。”[4]206—207由此推知,苏昆生的高徒李香君也应“工琵琶词”。

《李姬传》中李香拒绝田仰三百金的邀见,则体现在《拒媒》和《守楼》二出。其中,《李姬传》明确指出田仰邀见李香的金额是“金三百锾”,《拒媒》中杨文骢就提到:“适才送到聘金三百,托俺寻一美妓。”[4]113《守楼》也说:“你看这彩轿青衣门外催,你看这三百花银,一套绣衣。”[4]149《李姬传》中的“姬固却之”,在《拒媒》《守楼》二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姬传》中,李香将田仰和阮大铖相比,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3]292《守楼》出也直接指出:“阮、田同是魏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么?”[4]151

另外,《李姬传》的一些小情节也值得留意。比如《李姬传》提到李香“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3]291。《桃花扇·传歌》就有李香君练唱《牡丹亭》的情节。又如《李姬传》提到“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3]292,《桃花扇·哄丁》则云:“(小生惊看,问介)你是阮胡子,如何也来与祭?唐突先师,玷辱斯文……难道前日防乱揭帖,不曾说着你病根么!”[4]25再如《李姬传》云“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3]292,《桃花扇·眠香》也提到侯方域为李香君题诗:“(旦捧砚,生书扇介)(众念介)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4]48可见,《李姬传》的故事情节就算是细节,大致能在《桃花扇》中有所对应,并且主要体现在《却奁》《拒媒》《守楼》这三出。

二是“实人”类。《李姬传》提到的人物有李香、李贞丽、陈贞慧、张溥、夏允彝、周如松、侯方域、阮大铖、吴应箕、王将军、田仰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桃花扇》除张溥、夏允彝二人无涉,以杨文骢代王将军以外,其他人物都有出场。

其中,《李姬传》介绍李香及李贞丽时说:“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3]291而《桃花扇·传歌》对应的则是描述,“妾身姓李,表字贞丽……养成一个假女,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4]16;“(向旦介)请教尊号,就此落款。(旦)年幼无号。(小旦)就求老爷赏他二字罢。(末思介)左传云:‘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就叫他香君何如。(小旦)甚妙!香君过来谢了。(旦拜介)多谢老爷。”[4]17

《李姬传》提到李香的师父吴人周如松,《桃花扇·传歌》对应的描述则是:“(小旦)就叫甚么苏昆生。(末)苏昆生,本姓周,是河南人,寄居无锡。一向相熟的,果然是个名手。”[4]17

《李姬传》提到阮大铖住在南京:“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3]292《桃花扇·哄丁》对应的描述则是:“(副净掩面介)下官阮大铖,闲住南京,来观盛典。”[4]25

《李姬传》提到“开府田仰”,《桃花扇·拒媒》杨文骢介绍田仰时说:“目下漕抚缺人,该推升田仰。”[4]113《守楼》杨文骢也说:“漕抚田公,同乡至戚,赠个佳人捧玉杯。”[4]150

可见,《桃花扇》中的人物大抵和《李姬传》相一致,并且《李姬传》的“实人”,大致对应在《传歌》《哄丁》《拒媒》《守楼》这四出。

虽然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4]11,但与更具真实性的《李姬传》相比,该传奇明显有时间错误、有悖人事之处,这一点孔尚任自己也承认。在《孤吟》出中,作者借老礼赞之口评价《桃花扇》上本“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4]140。王季思也指出:“作者在上本开场时自说‘实事实人,有凭有据’,下本开场时又说不免含糊、遮盖。合而观之,方不至片面。”[5]而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并且,修改相关史实不排除是作者为了避免牵涉到文字狱而采取的自我保护。这些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是时间错误。《桃花扇·访翠》出写侯李相识,回目下标明事件发生于“癸未三月”,即崇祯十六年(1643)。而《李姬传》交待两人相识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章培恒认为,“两人交往实始于崇祯己卯(1639),《桃花扇》说两人初会于癸未,显然是不对的”[6]5。杨德春则认为:“侯方域是南京国子监生,侯生己卯来金陵是入国子监,不可能当年就参加乡试,当以在国子监学习之后再参加乡试较为合理,也较为可信,故未几侯生下第之事当是参加崇祯癸未乡试下第之事。……可见,《桃花扇》说两人初会于癸未,这与侯方域的《李姬传》完全一致,并无乖离。”[7]笔者认为章培恒之说合理,侯方域落第于崇祯十二年己卯,认识李香也在这年。据侯方域《南省试策一》附徐邻唐按语称:

是科为己卯,朝宗举第三人。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以如此策入彀,吾辈且得罪。”本房廖公国遴力争曰:“果得罪,本房愿独任之。”正考迟回良久曰:“吾辈得罪,不过降级罚俸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3]405

另据其好友贾开宗、宋荦二人分别所撰《侯朝宗本传》,也提及侯方域曾参加己卯科试被置第三名:“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讳,黜。”[3]1186“方域为举业有盛名,崇祯己卯举南雍第三人,以策语触讳,斥。”[3]1187《李姬传》原文如是说:“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未几,侯生下第。”[3]292侯方域在《答田中丞书》中也说:“仆因与相识,间作小诗赠之。未几,下第去,不复更与相见。”[3]212由此可知,两人相识于崇祯十二年己卯初,并于当年秋闱试罢后分手,故《桃花扇》把两人相识时间定为崇祯十六年癸未,与事实相乖离。梁启超也曾就《听稗》“自去年壬午,南闱下第”句考证云:“计八月秋闱,正方域被劫时。必无应试之事。本文‘下第侨寓’云云皆崇祯十二年事。为行文便利计颠倒时日借用耳。”[8]

这一点恐怕不是孔尚任无知,而是有意为之。从戏剧的时间安排上看,作者把事件安排在崇祯十六年癸未至顺治五年戊子(1648)的五年间,这样处理可以使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缩小。值得注意的是,“癸未”是甲申之变的前一年,故事的主角相识旋即亡国,经历天翻地覆之变,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从而达到以“离合之情”抒写“兴亡之感”的目的。

二是有悖人事。《桃花扇》传奇有多处人物或事件与事实不符、张冠李戴的现象。

首先,是女主人公的名字。《李姬传》交待“李姬者,名香”,而不是“李香君”。《桃花扇》写杨文骢为李姬取名的缘由:“(末思介)《左传》云:‘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就叫他香君何如。”[4]17孔尚任因何把“李香”改名为“李香君”?蒋星煜认为,“当为孔尚任虚构。因李香二字称呼不顺,如今人们已从孔尚任而称李香君了。这正如葛嫩二字称呼不顺口,人们乃称葛嫩娘是同样的情况”[1]105。笔者同意蒋星煜的观点,但如果仅仅为了称呼顺口,也可取名“李香娘”“李香兰”或其他,为何用“君”字?《说文解字》释“君,尊也”。笔者认为,“君”字体现出孔尚任对李香人格的敬佩和颂扬,《先声》出中作者通过老礼赞的话表达创作宗旨“有褒有贬,作《春秋》必赖祖传”[4]2,而一“君”字,岂不类“每用一字,必寓褒贬”的“春秋笔法”?

其次,是其他人物的置换。《桃花扇》主要人物与史实不符,是以杨文骢代替了《李姬传》的王将军。王将军在《李姬传》是作为阮大铖拉拢侯方域的中介人,文中没有透露其真实姓名,而《桃花扇》则将其事假借于历史人物杨文骢身上。杨文骢,字龙友,贵阳人,是明末画坛健将,在金陵名士圈中颇有声望,据余怀《板桥杂记》记载:

李香,……余有诗赠之曰:“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武塘魏子中为书于粉壁,贵阳杨龙友写崇兰诡石于左偏,时人称为三绝,由是香之名盛于南曲,四方才士,争一识面以为荣。[9]

经杨文骢等人品题,李香即刻名声大噪。而李香血溅之扇,据传是杨文骢为之点染成桃花扇,孔尚任正是“感此而作”《桃花扇》,该剧《本末》云:

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翁秦光仪先生,其姻娅也。避乱依之,羁栖三载,得弘光遗事甚悉;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证以诸家稗记,无弗同者,盖实录也。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籍,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4]5

杨文骢为马士英的妹夫兼同乡,他成为阮大铖与侯方域的牵线者,也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

另外,《李姬传》在介绍李贞丽、李香母女时,曾提到陈贞慧、张溥、夏允彝对她们的称赞,“(贞丽)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3]291;“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3]291。据此,侯方域很可能是通过陈贞慧、张溥、夏允彝等人介绍认识她们。在《桃花扇》中,侯、李是经杨文骢的介绍,《访翠》出写侯方域登场时称:“昨日会着杨龙友,盛夸李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4]38对此,蒋星煜认为:“也有为张溥、夏允彝讳饰的可能。……几乎都把他(张溥)作为道德文章的宗匠对待,所以就不提他涉足板桥旧院之间的风流韵事了。”[1]101孔尚任这种张冠李戴的写法,实际也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春秋笔法。而且,从舞台表演的实际出发,作者不想场上人物过多,以致观众混乱,因此将几个人的事汇聚于一人身上也可以理解。

《桃花扇》还有某些情节与《李姬传》不同,如《李姬传》中记载阮大铖拉拢侯方域的方法是“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3]292,并非《桃花扇》中为之准备妆奁;又如田仰用“三百金”只是“邀姬一见”,并非作为聘礼①历史上有关这两件事的真实情况,可参见侯方域《答田中丞书》与《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二文。,等等。显然这些情节上的改造都是出于孔尚任的艺术匠心,此不赘言。

三、主题的悲剧色彩

《李姬传》作为人物传记,主要为了突出传主李香“不群”的女性品质,这其中包括“能辨别士大夫贤否”[3]291的女识,“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3]291的女才,以及劝侯方域不事阮大铖、为侯方域守节的女德。其中尤为着重突出其女德。

而《桃花扇》写侯李之事主要是为了抒发兴亡之感,或者说,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时,并没想过刻意去写侯李之事。他在《桃花扇·先声》中就借老礼赞之口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4]1可见“兴亡之感”才是孔尚任主要想表达的主题,《桃花扇·小引》即交待了其创作目的: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4]1

所以,在当时演出时,就有“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灺酒阑,唏嘘而散”[4]6的观剧反应。

关于此剧“国家兴亡”与“儿女私情”的轻重关系,前人看法也都基本一致。例如,清人沈默在《桃花扇》跋语中曾指出:“《桃花扇》一书,全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正为儿女细事作也。……唯《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变迁,而借波折于侯、李,读者不可错会。”[10]446王国维则更明确地说:“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11]可见,《桃花扇》的主旨是“兴亡之感”而非“离合之情”,这点毫无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据蒋星煜引录清人刘中柱《观〈桃花扇〉传奇歌》来看,其内容主要是描写“鼎沸中原戈矛撞”的历史事件与政治斗争,丝毫不涉及侯、李的爱情故事,唯“提起秦淮旧时事”一句模糊带过①刘中柱:《观〈桃花扇〉传奇歌》,转引自蒋星煜:《〈桃花扇〉研究与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另外此诗描绘的诸多场景也是现存《桃花扇》所没有的。究其原因,即如前人已经指出,《桃花扇》是经作者几易其稿而成,其情节与主题思想不免有所变动。因此,我们不妨推测,至少在某一阶段里,该剧是一部类似于《铁冠图》的专门描写明末清初国破家亡的历史剧,侯、李的“离合之情”并不是占主要的戏份。

传世的《桃花扇》以侯、李相识相爱为始,并以两人“国破”后双双“入道”作为悲剧终结,这与《李姬传》所体现的爱情悲剧色彩有所不同。《李姬传》虽然不直接描写,甚至避谈侯、李爱情,但也隐约透露出二人爱情的悲剧色彩。一是李香拒绝田仰之邀后“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3]292,可见李香为守节而受到伤害;另一处则是李香在桃叶渡送别侯方域时所说的:“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3]292按说,侯方域离开南京只是因为下第,而非《桃花扇》所说的避祸,应该有重回南京相见的可能,但李香却说“此去相见未可期”。章培恒认为“这至少意味着李香君在下意识里已经不对下次的见面寄予希望了,也许这时他们的爱情已有裂痕,或者李香君已意识到侯方域是不会把她真正放在心中的,而侯方域于癸未再去南京,确实没有再跟李香君相见,这也证实了李香君的预感。”[6]6无论是《李姬传》还是侯方域的其他诗文,也都没有涉及两人重逢相见之事,故他们以分手告终的悲剧结局应无可质疑。

《桃花扇》则进一步渲染了现实中侯李爱情的悲剧性。剧中描写侯方域从一开始以猎艳目的结识李香君,到接受阮大铖的“梳栊”之资,都表现出与一般的公子哥儿到青楼寻欢作乐无异;然而,李香君则为之以死拒媒、终身守楼,不惜用生命来捍卫爱情的做法,已远远超出普通青楼女子对待嫖客的态度。两者不相对等的爱情关系,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悲剧性色彩。加上作者刻意安排两人在“癸未”亡国前一年相识,在历史悲剧氛围的笼罩下,主人公的浪漫爱情故事也就此告终,两人被点化后双双入道。作者虽没明写侯方域负心,但在《桃花扇》的大基调下,侯李的“离合之情”必须以悲剧收尾,才能凸显“兴亡之感”的主旨。《李姬传》虽作于甲申之后,但对国破之事毫无提及,《桃花扇》则以国破家亡为背景,使侯李爱情的悲剧色彩更加强烈。

因此,从文体角度出发,虽然《李姬传》和《桃花扇》的写作主旨不相同,但孔尚任还是利用了《李姬传》所提供的信息,对侯李爱情的悲剧性进行合理的演绎和发挥,从而达到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宗旨。

总而言之,《李姬传》创作年代远比《桃花扇》早,孔尚任是阅读过并选择性地参考过《李姬传》,因此《桃花扇》对《李姬传》在历史事件上有一定的继承性,《李姬传》中甚至很多小事都被《桃花扇》采纳。出于对戏曲表演的考虑以及艺术创造的需要,孔尚任不得不违背《李姬传》中的一些史实,甚至在一些事情上张冠李戴。而且,《桃花扇》还继承了《李姬传》中的侯李爱情悲剧色彩并将其扩大,在艺术上升华了《李姬传》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猜你喜欢
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
桃花扇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
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异同初探
孔尚任与《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