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丹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1)
在整个社会构成系统中,个体扮演的角色并非单一存在,而是由多种角色组成,为其价值释放与发挥奠定了基础。“大思政”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除了是参与者,同时更是引导者和管理者,其工作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最终目标指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培养育人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作为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专业教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最多,几乎关涉到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思政工作领域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寓教于乐,在大学生心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生活,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目标要求,时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为自身工作顺利开展奠定有效基础。因此,“大思政”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参与者。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追求自由发展。目前,高校校内大学生多为“九零后”,甚至有“零零后”,他们基本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享受着父母长辈的细心呵护,但凡遇事张口,几乎都能得到满足,未有经历过过多的挫折,一定程度上铸就了他们的脆弱心理。然而迈入大学校园生活之后,学业的彷徨、爱情的迷茫、成长的无助等接踵而至,使其心力憔悴,尤其是市场竞争态势下,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高校辅导员要充分扮演好引导者、领路人的角色,在学生思想行为出现偏颇时及时给予帮助,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善于通过多种路径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分析其行为实践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由此,高校辅导员还在“大思政”环境下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角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综合来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多方位参与,使之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透彻,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长远发展角度上审视,辅导员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力量,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在实际践行过程中,为了确保最终工作效率及质量,高校辅导员几乎与院内所有部门人员接触,在主导思政工作的同时,渗入到各个管理部门一线,掌握着充足的学生资料。例如,每所高校均在学生寝室设置了管理员岗位,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生活,但寝室的检查工作还是多以辅导员为主,包括违禁物品、夜不归宿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岗位职责的差异,决定了高校辅导员仍旧是解决学生问题的主要力量,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
“大思政”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扮演着多重角色,对其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提出了诸多要求。新时期,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和丰满管理结构,提高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重视程度,明确其职能定位,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协调好各项建设资源,适度加大该方面的投入,为之营设良好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辅导员角色价值,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在此过程中,高校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辅导员培训教研活动,邀请学术大家、业务能手广泛参与,全方位解析他们的角色定位,明确其职能要求,继而针对性地丰富辅导员学识涵养,分享有效实践案例,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提高其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为之工作顺利、高效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于辅导员个人而言,亦需紧密关注“大思政”环境下的工作挑战,了解自身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以适应工作需求及要求。
总而言之,“大思政”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同时扮演着参与者、引导者、管理者的多重角色,特殊的职能定位,对其工作开展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校必须要精准认知到辅导员的职能价值,重视其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多样化培训教研活动,使之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进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