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贞翊 陈恒娇 崔永霞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in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U Zhen-y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izhou 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economy,society as well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llege stud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morality are the ideal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urriculum make it a hotb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of humanistic literacy based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University;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Humanistic quality;Publ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人文”,即人们对人文学科如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素养”则是指个人在以上方面的能力、品质与涵养的体现。因此,人文素养即以人文的知识为根基、以其精神为内核的,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观念持有深切关怀的素质与涵养。人文关系到教化,关系到社会文明,关系到礼俗、教养,关系到社会进步[1]。高校是德才兼备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圣地,而大学期间又是大学生塑造正确、积极向上三观的重要阶段。一方面,过快的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轻视人文素养却重视科技发展成为高校的主流思潮,使许多高校怠慢且忽略了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给学生的品学兼优整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也使大学生的性格与品行的问题层出不穷。例如,爱国意识淡薄,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民族自豪感缺乏,民族精神遗失;社会责任感与职业奉献精神欠缺,享乐主义盛行;理想信念欠缺,急功近利追求物质。另一方面,在当今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社会形势扑朔迷离,大学生若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坚定思想政治立场与敏锐辨别能力的人文素养,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给他们的学业与事业带来消极的影响,也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与风向极其不利。因此,高校应不遗余力将大学生为塑造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拥有高度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更进一步发展,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各行各业的主要人才资源,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国文化引进来的主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方能将国家、集体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成为“讲奉献,有作为”的伟大中国梦继承者与接班人。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2015)中明确提出,高校要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教育全过程[2]。不仅如此,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中,明确强调: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除此之外,其基本原则中还强调: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不言而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在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且不容小觑。
近年来,便利的网络途径与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大学生们更有主见与想法的同时,网络上充斥的各种国内外信息良莠不齐、混肴是非,极易迷惑大学生的视听,让他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不仅使他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还易使他们盲目跟风。因此,亟需有人对他们进行长期的、正确的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慎思明辨的才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是新时代下人才必须具备的价值标准与准绳,是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播的旗帜与标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核心与实践要旨。与此同时,公共外语教学作为国内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涵盖的学生范围广,授课内容的覆盖面积大,课程时间较长。不仅如此,公共外语并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知识学习的课程,它也是中西方文化传播的关键平台与媒介。教学过程的内容不仅涉及政治、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还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都是人文素养构成的关键成分,必须要通过长期持续不断的积累,方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化素养与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分清是非,帮助他们在社会潮流中站稳根基,谋求长远发展。
最重要的是,公共外语教学课程在授予大学生英语语言文与化知识的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高校教师有着广博的专业素质和卓越的授课妙计,他们作为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西方文化、中西方关系、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政治观念坚定、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精神完善、且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大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伟大中国梦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首先,高校应始终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心与中枢,响应国家的号召与社会的需求,为塑造与提升大学生必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建立制度保障。以此制度为保障,始终要求高校教师以身作则,踊跃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做出表率与榜样。其次,为大学生营造宽松的人文素养学习环境与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学习人文课程,踊跃参与各种培养人文素质的课堂内外活动。高校可通过开设各类人文素养的选修课与必修课,激发与勉励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致与爱好,丰富他们的人文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与人文品质。例如,人文类、历史类、哲学类、科技类、艺术修养类、社会体验类等等。开设课程比如,国学经典解读、古典文学鉴赏、中西方思维与文化差异导读、英语名著鉴赏,中西方礼仪学习等等。第三,积极举办各种各样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从制度上鼓励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为他们参与活动提供物质保证与资源支持。这样,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与文化,还能塑造大学生的爱国情节与国际视野,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养分与能量。不仅如此,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塑造过程中,弘扬了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精神,也使中华民族的社会美德和优良品质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教师是培养人文素养的播撒者,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与行为的标杆,更是社会文化精神的旗帜。他们的行为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机与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公共外语课程教师首要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础的人文素养,不断更新教学思维,创新教学范式,提升自己专业知识授课水平的,丰富教学方法,方能在细雨无声的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人文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其次,以提升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宗旨,打造公共外语教学的精品课堂,提升教学与课堂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兴趣,赋予学生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会探求与创新的乐趣。
大学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认识并超越自身的局限,认真学习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公共外语教学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与教学活动,积极交流与展示,广泛阅读经典,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知识修养、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拓展自己在创新与想象方面的能力。包括,文学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综合能力、个性品质、人格塑造等方面。以此,才能真正从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体会到大学环境的温馨之愉、探索追求的学习之乐、和睦友好的同窗之情、珍贵难忘的活动之趣、以及努力拼搏的成功之喜。
高校应与教师积极联动,灵活且充分利用公共外语教学过程与其第二教学课堂,以及当代的多媒体资源。一方面,高校坚持培养人文素养为目的,利用学生常用的媒体与信息获取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开设多种平台,展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的培养。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官方账号、学校与学院的各级网站、知乎官方账号、手机客户端app、微课堂、翻转课堂、第二课堂教学等渠道,开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立体式教学联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原的经典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与此同时,以公共外语课堂教学为主线,课后引导为副线,主副结合,相辅相成,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增进他们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情怀。
另一方面,教师笃志教书育人,鞭策学生专心学习,为学生构筑一个“专业扎实”+“博学多才”的知识体系,文学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重,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才干,在“走出去”与“带进来”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独具慧眼的审美观、高风亮节的人生观与刚正不阿的道德观。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们拥有学贯中西的学识,出类拔萃的能力,精明能干的智慧与风华正茂的人生涵养,且真正意义上成为具有爱国精神与民族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除此之外,创设专门的高校人文素养提升网站与平台,打造品牌项目,提升人文素养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人才成为重中之重的今天,科学文化与卓越人才备受青睐,以增强教育来强国力,才是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基本策略。作为了解国际形势与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重要工具,英语的地位与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且不容忽视。因此,高校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战地,高校公共外语课堂不但要给学生传播语言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塑造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人文素养的新时代的人才与资源。通过不断的积累、塑造与培养,才能指引与辅佐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才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具备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为大学生开启智慧人生,走上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也是辅助他们适应当代国际交流合作的大趋势的必要措施。更重要的是,以此才能将立德树人、全程育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实处,才能在遵循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规律的基础上,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