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最美的“初见”

2019-01-14 09:15宋婷婷
考试周刊 2019年93期
关键词:词串概括

摘 要:第一课时的教与学,是学生对文本的“初见”。在此过程中,我们切实需要一堂熟悉字词、梳理结构、凝练文本的教学。第一课时是学生触摸文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必经过程。多元化地识记字词,多样化地初读课文,培育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

关键词:第一课时;词串;概括;取主舍次

人生中的初见,是一种无比美好的感觉,每个人都有憧憬初遇的情结。对于初次阅读的课文,我们其实也有这样的情结。可曾几何时,我们行走在阅读教学之路上时,常常会有“一脚深,一脚浅”的感觉。“一脚深”,“深”在全力打造的“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上,研讨多,实践多,方法多,教得“实”得多。“一脚浅”,“浅”在按部就班、浮光掠影的第一课时上。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切实需要一堂熟悉字词、梳理结构、感知文本的扎实的,充实的,朴实的“第一课时”教学,它是学生触摸文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必经过程。

关于第一课时的教法,张庆先生在阅读教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经纬论”: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经”,以字词句的学习为“纬”来组织阅读。这个观念给我们以启示:扎实、有效地识记字词并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

在此,以统编教材三年级的课文《搭船的鸟》为例,浅谈如何让学生与文本的“初见”更美好。

一、 初识生字,美在“多元”

如何让“初见”真实可触,让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顺利地推进,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唯有“多元”。

(一) 识用结合,渗透识字方法

在低年级的识字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一些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能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中年段的识字教学,应重在引导其由“形”及“义”,见形知义,识用结合。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在教学《搭船的鸟》中的“搭”字时,教师就渗透了识用结合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的翠鸟朋友今天要做什么呢?

生:搭船。

师:“搭”字是这课的生字,它有很多字义。

(出示:①支;架 ②加上 ③配合 ④乘;坐 ⑤连接在一起)

師:课题中的“搭船”是什么意思呢?

生:乘船。

师:这两句话中的“搭船”的意思相同吗?(出示)

妹妹正在用新买的积木搭船。

我明天要搭船去湖心亭玩。

生:不一样。第一句中的“搭”表示“支;架”,第二句的“搭”是指“乘坐”。

师:你能尝试用“搭”的另外的含义来组词吗?

生:搭桥、搭话、搭配。

童年是充满了好奇的年龄,无数的遐想编织着少年的梦。小鸟这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许多惊喜。通过生字的教学,字义的辨析,学生能隐隐约约感受到,一个“搭”字,其实赋予了鸟儿人的情感,同时,也让文中少年的天真,童趣,跃然纸上。

(二) 串词成链,学会梳理归类

心理学表明,人对于有联系的知识总是记忆得更快更持久。每一篇文本,都会有许多精彩的词语。它们如闪亮的珍珠,为全文添彩。如果能将这些词语按表达意义的不同,连缀成串,编织成一条条链,创设成一个个立体、灵动的词语空间,让学生徜徉在诗意的韵味中,形象的情境中,在诵读中理解、体会和表达,那阅读教学将变得更为灵动、高效。

在教学《搭船的鸟》第一课时时,教师出示了一串词语,请同学朗读:

我 母亲 外祖父 船舱 船篷 船夫 蓑衣 橹 彩色 红色 翠绿 蓝色 冲进水里 飞起来了 衔条小鱼 吞了下去

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让他们找一找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是否能分一下类。学生很快就给这些词语重新分了家,并说明了原因。词串作如下排列:

第一组:我 母亲 船夫 外祖父

第二组:船舱 船篷 蓑衣 橹

第三组:翠绿 蓝色 红色 彩色

第四组:冲进水里 飞起来了 衔条小鱼 吞了下去

不难看出,在梳理归类,链接词串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由表及里地理解起词义来了,说明他们对于课文的主要人物及大概内容已有了整体把握。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而要整体把握教材,就得理清文本的主要脉络。连词成串,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初读文本,美在“多样”

初读文本,如初见人,要多方位去了解。初读要多样化,并不只局限于要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认读、理解生字词,还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潜移默化地感受句子的构成,学会朗读的停顿,从而过渡到接下来的纵观全篇,潜心会文。

(一) 分层朗读,感受句子构成

在初读《搭船的鸟》一文时,教师就是借助之前学生梳理好的四组词串,引出句段,指导朗读:

师:第一、二组词串出现在哪一个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

师:如果我们能把停顿读好,语言的表达会更有节奏感,韵律美。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出示: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我们/坐在船舱里。外面/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的,借助之前整理好的第三、四组词串,找到词串所在的段落,借助停顿符号读通句子,读好句子,完成了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初读递进过程。

(二) 择取要素,掌握概括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是系统学习概括的初始阶段,要想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教给他们阅读概括的一些具体方法。对于概括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给学生铺设好合适的台阶,让学生拾阶而上,水到渠成。

初读《搭船的鸟》一文时,教师指导学生在读好词串的基础上,回到文本中,思考这一排排的词串分别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些段落,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段落。在准确地,有节奏地读好段落之后,再尝试概括段意,这些多样表述的方法都能成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台阶。与此同时,适当地进行概括方法的点拨,明确择取要素来概括段意的方法,即为“取主舍次法”。教师由扶到放,学生就能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方法如下:

师:我们借助词串找到了它所在的段落,借助朗读,初步理解了这一段的意思。现在,我们要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用什么方法概括大意的?

生:找中心句。

师:那我们在第一自然段可以找到中心句吗?

生:不能。

师:第一自然段一共四句话,其实呀,我们联系课文内容后发现,有一句话最重要,你能找到吗?

生:我和母亲坐著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

师:后面的句子只是介绍了那天作者细致观察到的出行情况,而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更为重要。你能不改变原来的意思,让概括的语言更简洁些呢?

生:我和母亲坐船。

师:这句话虽然简洁,但似乎不太完整。

生:我和母亲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

师:很好!这种概括的方法,叫“取主舍次法”。只要我们找到关键句子,保留主要的内容,舍去不重要的内容,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了”的形式来讲,先找重点句,再缩句。概括的语言就会简洁、明了、完整。下面,请同学用这个方法,尝试着概括另外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完成了段落概括之后,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指导学生通过凝练段意来组合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可以像刚才串词一般,把各段段意串一串,用“取主舍次法”来说一说。

三、 初次作业,美在“迁移”

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并不是靠几个段落的练习就能落实到位的,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素质教育提出要发掘人的潜能,其中也包括学习的潜力。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正有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因为,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独立地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取。此时,教师若能再进行一定的“迁移”,抛砖引玉,定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小小的学习之门。于是,在布置第一课时作业的时候,教师提出了以下的要求,让这节课的精彩有了延续。

《搭船的鸟》是作家郭风所著的散文。郭风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其中《避雨的豹》就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课时结束,教师请学生再去读一读同一位作家写的同类散文,尝试用这节课所学的“取主舍次法”来简要概括短文写了什么。

文学作品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艺术,正应了“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正所谓“课似看山不喜平”,它也是一门艺术。第一课时处于凤头之显,理应光彩照人,出人意料,给人惊喜。初见之时,若凤头一显,惊鸿一瞥,必能带来无限的期待与遐想。让精彩在第一课时绽放,让课堂如初见般美好!

作者简介:

宋婷婷,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词串概括
小学语文词串教学之浅见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报纸新闻标题中的“热词群”和“热词串”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美语口语词串You Know What探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习者硕士学位论文中的词串研究
基于领域类别信息C-value的多词串自动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