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课堂:排解相异构想的精准教学

2019-01-14 02:26张世成谢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精准教学教学案例初中物理

张世成 谢地

【摘 要】教学需要精准,而精准需要探明学情。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前测探明学生的前概念,识别其中的相异构想;再在教学中进行精准转化,实现精准之“教”;最后利用后测任务展示精准之“评”。

【关键词】初中物理;精准教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1-0057-02

【作者简介】1.张世成,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000)研训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2.谢地,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三中(广东深圳,518067)教师,一级教师。

目前的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情的关照,也缺少获得学情的方法和策略。不具备学情意识,导致教师上课往往眼里没有学生,缺少对学生经验的重视。只看到物理知识、物理规律,不关心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学生在学习这个问题的时候思维是否发展、经验是否得到改造和提升;缺少探明学情的方法和策略,只根据经验回忆以往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差不多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显然,经验是寶贵的,但只凭借经验是不够的,“学生‘差不多的背后会有‘差得多的原因”。

教师的眼里要有学生,要有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方法。利用前测来探明课堂上学生的前概念,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前测,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摸准学生的相异构想,然后精准改造或者转变它,从而完成模型建构,这便是指向科学思维的精准教学。下面结合“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苏教版物理教材9年级第13章第1节)的教学,来说说实践体会。

一、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前测任务,发现精准之“痒”

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时,他们心中的电路概念是怎么样的?我们需要设计前测任务来加以探明。

如图1,请学生选出能够让小灯泡发光的电路。全班45人,选A为0人,选B为20人,选C为19人,选D为6人。为什么不选A?学生明白是因为没有构成回路。由此看来,学生已经知道,“电是要流出来还要流回去的”。他们还知道电池是有正负极的,BC都满足这个条件,所以87%的人选择了B或者C。为什么不选D?学生会发现似乎D中电流没有回到电池的正极,但仔细看看似乎又回到了正极。

请学生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动手连接,很快,学生发现BC灯泡都不亮,D反而亮了。学生一般都会感到惊讶。

经过前测,教师能知晓学生学习困难在于对灯泡的结构不了解,对电路的组成认识还不深刻。他们所认识的电路模型是“电流要从正极出发回到负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这些都容易理解。“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负极”,何为经过用电器?用电器(灯泡)的结构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才是需要教师教的,也是学生电路模型需要改造的地方。

教学好比“挠痒痒”,我们只有找到“痒”处,才能实施精准的教学,从而转变学生的前概念。

二、改造电路模型,实现精准之“教”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清楚灯泡的结构,从而理解何为“电流经过用电器”,我们可以做一个大灯泡,向学生展示灯泡的结构图。(如图2)学生可以看到螺丝口小灯泡的灯丝一端与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灯泡底部的金属触点连接。“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负极”,就是电流要从灯泡灯丝的一端流进,从另外一端流出。至此,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图1中BC灯泡都不亮,原来电流只是碰到一个点,是“碰到”而非“经过”。在惊讶和惊叹中,学生开始了积极而主动的发现学习和经验改造。

接下来,安排一个实际操作活动——“让灯泡亮起来”,并说明各元件的作用。学生会发现有的小组电路连接“明明是正确的”,可小灯泡不发光。若教师探查出是“小灯泡的金属触点与灯座之间接触不良”,则可以展示一组正在发光的电路,悄悄地将小灯泡向上旋转使金属触点与底座脱离,学生看到灯泡不亮,自然会有疑惑,于是借机讲解“断路”,再结合图1中的BC情况,讲解“短路”。这样做学生会印象深刻。

三、设计后测任务,展示精准之“评”

学生的电路模型是完善了,他们会用这个模型去认识生活吗?为了培育物理观念,在完成电路符号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安排一个“观察手电筒结构并画出手电筒电路”的后测任务。

拨动手电筒开关,能观察到什么?把手电筒拆开观察,它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电池与后盖是怎样连接的?灯泡与电池是怎样连接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当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这些问题,他们就能学习用简洁的模型来表达电路,学生会发现电路图是对电路模型更高级的一种表达。物理观念,就是用物理的方式去审视生活,当学生用电路图这种模型去认识、表达生活的时候,他们的科学思维也就生根发芽了。

经验源于真实的生活,于是有了前概念(原始模型);在科学的模型建立后,还应当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接受考验,只有这样,物理知识才会真正的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学生的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四、结语

精准之“痒”、精准之“教”、精准之“评”,构成了精准教学的一致性,也成就了概念转变或者模型建构的效果和效益。要达成精准教学,找到精准之“痒”是前提;评价精准之教,后测任务则是关键。如果说前测是学习的开始,那么后测则是对模型改造程度的精准评价,也是对一个内容单元的总结和反思。前测后测,指向精准。这是一种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也是一种“教心必先知心”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强,刘炳昇.建构与前概念[J].物理教师,2001(7):3-5.

[2]张世成,孙建生.证据:教学走向深刻的根[J].物理教师,2014(6):37-38.

[3]张世成.前测后测,证据促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5):24-27.

猜你喜欢
精准教学教学案例初中物理
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敢问路在何方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基于VBA控件技术与精准教学理念的授课课件设计实践研究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