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止血的效果分析

2019-01-14 03:24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8年19期
关键词:止血器桡动脉出血量

杨 萍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冠心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发病对象,致残致死率都比较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目前,冠心病介入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用较为普遍,与一般治疗方案相比,具有见效快、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然而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同样是该治疗方案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以往临床多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方式进行介入治疗后的止血工作,易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也易引发局部血肿、包扎远端肿胀麻木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术后的好转与恢复。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使得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在冠心病介入术后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在提高止血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为深入探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应用价值,我院在收治的部分经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冠心病介入患者护理中予以针对性护理,成效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600例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桡动脉穿刺治疗,以护理方式为依据将入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具有300例。对照组男 158例,女 142例,年龄 35-80 岁,平均(59.2±1.6)岁,病程 0.8-12.4 年,平均(7.5±0.6)年;观察组男 144例,女 156例,年龄 36-78岁,平均(58.9±1.5)岁,病程 1.0-12.8 年,平均(7.8±0.5)年。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3];(2)既往无桡动脉穿刺史者,且穿刺一次成功;(3)无冠心病介入治疗禁忌症。排除标准:(1)重要组织器官功能严重异常者;(2)凝血功能异常者;(3)精神病患者或既往有精神病史者。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1.2.1 止血方式 两组均采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止血,具体使用方法为:介入手术完成后,推出桡动脉鞘管2-3cm,随后将压缩球囊着力点和穿刺点对准,在患者手腕处固定压迫止血器带子并进行固定力度的调整。上述操作完成后,用特制的注射器向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气囊内注入空气,使得气囊膨胀,拔出桡动脉鞘管,对止血效果进行严格观察,若出血部位仍存在出血情况,可继续注入空气,直至无出血情况。彻底止血后,缓慢排出球囊气体,4小时后撤下压迫止血器,予以加压包扎。

1.2.2 护理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严格观察止血效果,及时处理解决止血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具体措施为:(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告知患者介入术后采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优势、可行性、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同时用以往止血成功的典型案例激励患者提高患者对止血工作的信心。

(2)穿刺部位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止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每隔15-20min观察一次穿刺部位出血情况,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出血、水泡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告知值班医生,及时协助主治医师处理解决;同时要对皮肤局限性坏死、桡动脉急性闭塞和皮下血肿等并发症进行严格观察,确保止血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3)止血后护理。止血工作完成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腕关节感觉、活动度、患侧手指末端温度、感知、动脉压和血液循环情况进行严格观察。对于存在手指活动灵活度不佳、颜色异常等异常情况者,应将气囊内的空气适当放出,降低患侧肢体承受的压力。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测量患者脉搏与血压,若无异常者,可适当抬高患者患侧肢体,增加患侧肢体静脉血液回流量,缓解患肢压力。

1.3 观察指标

两组止血有效率和出血量、止血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止血效果判定:术后24h切口处出血量不足50mL/h,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无效:患者术后24h手术切口处出血量超过生命体征存在异常,存在继发出血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21.0进行文中数据的统计处理,止血有效率用百分数(%)表示,χ2检验,各项临床指标用(±s)表示,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止血有效率比较结果

对照组止血有效率为86.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 95.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χ2=30.882,P=0.000)。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35.2±14.7)mL,止血时间为(21.4±3.5)min,术后卧床时间为(25.2±2.7)d,住院时间为(174.4±1.2)d,观察组出血量、止血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6.8±11.5)mL、(9.2±1.5)min、(14.5±2.1)d 和(9.8±1.6)d,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 所示。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6 0 0 6 0 0出血量(m L)1 3 5.2±1 4.7 7 6.8±1 1.5 7 6.4 6 4 0.0 0 0止血时间(m i n)2 1.4±3.5 9.2±1.5 7 8.4 7 9 0.0 0 0术后卧床时间(d)2 5.2±2.7 1 4.5±2.1 7 6.6 2 4 0.0 0 0住院时间(d)1 7.4±1.2 9.8±1.6 9 3.0 8 1 0.0 0 0

3 讨论

近些年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心脑血管病变的治疗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以桡动脉为穿刺路径的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为医学界工作人员和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穿刺部位出血始终是介入治疗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传统加压包扎措施止血效果不佳,易引起穿刺部位血肿等不良反应,影响患侧肢体血液循环。为此必须采取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案。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止血方案,相比与常规止血措施,其优势体现在:(1)材质透明,利于护理人员观察到具体的止血情况,安全性高;(2)技术门槛低,操作简便,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3)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压迫力度的调整,提高压迫效果;(4)以穿刺部位为球囊着力点,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周围组织所受压迫,缓解患者不适感。但止血过程中护理干预不当,同样影响止血效果的发挥。

针对性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护理干预模式,它需要护理人员人员结合患者疾病类型、发展情况和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采取针对性指导,注重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患者患者情绪变化,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期间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利于直接观察到出血情况,减少对患者正常血管的压迫,进而减少患者不适感,提高止血效果[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止血有效率为86.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明显;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止血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可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指标。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可明显提高冠心病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改善临床指标,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猜你喜欢
止血器桡动脉出血量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减压方案的评价
夹心式包扎法联合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
改良桡动脉止血器在老年ACS患者动脉穿刺后压迫止血中的效果史
探讨气囊式和旋压式止血器在冠脉造影护理上的应用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