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二三团中学,新疆 和静 841308)
数学是小学阶段乃至整个学习阶段最关键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地提升与完善。在众多数学能力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也是最容易被数学教师忽略的。可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我们才会有方向;有了问题,我们才会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做法。
作为多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数学教师,我通过多年研究调查发现,学生不是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是不敢提问。在和许多学生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学生不敢提问的原因大都是“害怕”: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心理?
研究表明,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数学教师没有正确的师生关系意识,仍然以高高在上的师者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没有把学生当做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伙伴,师生之间的这种不对等状态,使得学生提问之路难上加难。再者,有些学生胆子本来就很小,当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站起来提问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同学的笑声或是老师的眼神再也不敢提问了。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教师就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首先,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用商量的口吻、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声说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即使提出的问题不是特别有价值或者提出的问题有偏差,老师也不要急着打断学生,而是要先肯定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加以修正和完善。
其次,教师要不断采取强化问题的环境措施,让学生时时处于问题的氛围中。比如数学课堂上多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讨、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取“你问我答”的交流方式;可以利用黑板一角设立“问题专栏”;还可以让学生制作便于交流的“问题卡”……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和谐氛围,创建问题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
当教师用各种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提问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乐于提问。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闰年”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用脑筋急转弯的活动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小明和小华是一对好朋友。一天,两人围绕着“我的生日”进行了下面这样的一组对话:小明说:“我每年都过生日。每次过生日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买礼物。”小华说:“我和你一般大,可是我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你说这是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点燃了。他们不用老师再过多地说些什么,很自觉地开始思考并且小声讨论起来,课堂立即出现了自主学习的小高潮。这个脑筋急转弯的提出,打破了孩子们头脑中的“每年都过生日”常规定式,他们会有很多很多疑问随之产生:十二岁的小华为什么只过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哪一天呢?等等。有了问题和猜想,学生才会有想学、乐学的动力,才会产生认真学习、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其实,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就在于此,就是希望能用问题这块“小石头”激起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索、乐于思考的“大波澜”。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都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解答问题,更能做到会问、善问。其实,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一些“点”的。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这方面下工夫,使得提出的问题具有“含金量”。
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知识和难于理解的知识点上提问题。比如在讲“能够被2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讨论发现特征。这样的计算题其实可以信手拈来,非常简单,像“45÷2=?摇?摇16÷2=?摇?摇23÷2=?摇?摇18÷2=?摇?摇81÷2=?摇?摇110÷2=”这些都可以。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实践中善问、会问。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孩子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善于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