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樟溪乡中心小学,江西 抚州 334604)
新课程改革再次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师中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这一要求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探寻素质教育目标下的阅读教学方法,使得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滋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土壤。
兴趣是指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保持长效热情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年龄较小,专注力相对欠缺,因此对于一些生硬、枯燥的课程很容易丧失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其本身又对于新颖的、充满趣味性的事物较为感兴趣,愿意为其投入精力。基于这一心理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兴趣为基本导向,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的兴趣“热点”。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在一些阅读教学时可以设置一定的导语,引导学生快速融入到阅读文本创设的情境中来。在《夏夜多美》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前运用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大家最期待的季节一定就是夏天了吧,暑假里你们一定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那么作者眼中的夏夜和我们一不一样呢?让我们在文中寻找。”导语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较为熟知的情境展开,可以使得其快速参与到阅读思考中来,同时,“喜欢”这一关键词又契合了其自身的兴趣偏好,因此很容易抓取其学习注意力。
在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在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其思辨能力,让其融入到阅读教学的情境中去,并以强大的代入感与问题意识完成被动参与者到主动参与者身份的转变,这也是阅读教学优化的重点目标,更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要求。例如,在《小马过河》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先提出了一个范围较大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河,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说法呢?”学生很容易通过课文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也即不同动物的体型身高存在差异,这时可以提问一个细节问题“那么文中的动物在体型身高上又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思考表达,这一问题较为简单,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表达看法、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想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要联系生活情境,这也体现了阅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培养主动思考的阅读习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总结本篇阅读文本所要表达的道理,再由教师进行概括总结,达到阅读教学情感迁移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与启发,这也是新课改对于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语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其既是开展语感训练的重要阵地,优秀的语感也可以使得语文阅读事半功倍,这也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以及人文学科设置的重点教学目标。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通过深入的阅读及理解,获取语感及语文核心思想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基础。当前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即过度关注文本的理解过程,而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常常是由教师简单范读甚至是不开展朗读,这也抑制了阅读文本对于强化语感的重要价值。教师应当依照不同的文本特点,选择对应的朗读训练形式,例如,对于一些古诗词,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帮助学生对于其断句及意境形成初步感知;而如《落花生》这一类富含哲理的故事类文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强大的代入感中性成果对于文章的共鸣。同时,在阅读中教师也应当就文章的重点句段,立足于基本的词句,引导学生对其深层含义、文章的主旨进行揣摩与推敲,在感受文字表达精妙之处、体验语文魅力的同时,强化自身深入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与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就强调过字词的深入理解对于语言训练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种理解效果通过单一地查字典是很难实现的。例如,在《九色鹿》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九色鹿救人时说的话进行深入思考,并将其同被救者的言行联系起来,体味其中的情感变化以及讽刺意味。这样的细腻分析是语感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也显得更加重要。优质的阅读教学可以发挥阅读文本的重要价值,引起学生参加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为其综合能力的强化及语文视野的拓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实际,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