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2019-01-11 07:07李国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凉州动作文化

李国锋

攻鼓子俗称“滚鼓子”,是流传在甘肃武威凉州的一种器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古代民间鼓乐舞蹈,是鼓和舞的最佳结合表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甘肃凉州人民从古到今丰富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堪称“西部鼓魂”。现今,攻鼓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断地整理、挖掘和改进,在武威市凉州区北乡四坝镇的发展最为迅速,尤其是杨家最负盛名,已成立凉州攻鼓子民间艺术团。攻鼓子曾屡获全国群星奖广场舞比赛银奖、甘肃省首届群星艺术节金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殊荣[1]。攻鼓子已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文化价值。

一、凉州攻鼓子的由来和特点

攻鼓子是古代河西地区的乌逊或月氏等某个少数民族的一种精彩鼓乐舞,是汉唐军旅出征的乐舞,在音乐形式上承袭了由凉州乐舞演变而来的《秦王破阵乐》,并且杂以龟兹音乐的节奏。攻鼓子是古代西域鼓舞文化、汉族鼓舞文化、少数民族鼓舞文化、南北鼓舞文化交融渗透和兼收并蓄的产物。相传,古时候一支军队在战斗中节节败退,被敌军围困在城寨里,这支军队急中生智,将兵器藏在鼓腹里,乔装打扮成社火队走出城去表演,攻其不备地战胜了敌人,因此而得名攻鼓子[2]。后来逐渐流入汇聚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的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文化璀璨之地——古凉州。古凉州勤劳、睿智的人民在隋唐《西凉乐》底蕴的基础上,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军旅出征、节日庆祝、祭祖祈神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民间鼓乐舞。攻鼓子和背鼓子、太平鼓、腰鼓的风格截然不同,但它在无形之中融合吸收了太平鼓的雄浑及腰鼓的灵气,表演起来非常的潇洒、自如、奔放,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鲜明的古代乐舞

1.阵容浩荡威武,阵形变幻无穷

每支攻鼓子队人数众多,由几十到成百乡民们组成,阵容非常的浩荡威武,特别是会攻子时,几十支甚至上百支鼓队汇聚在一地,同奏一支曲同击一种节拍,同列一个长阵,同作一个阵势,阵容宏大,气势雄壮,撼人心魄,表现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气势。攻鼓子阵有猛虎出山阵、四门兜底阵、双将对斗阵、长蛇阵、四龙阵、八卦阵、连环阵等多种阵形,有拉花、几何、拜坛、连套、祭阵、对攻等十多个阵势,队伍时而向北、时而朝南、时而振臂滑鼓、时而马步对攻,左右盘旋、灵活聚散,阵形整齐划一、变幻无穷、环环相扣,忽如长蛇疾冲,忽如雁群展开,忽而旋走太极阵,忽而列成四方阵,对攻时如龙腾虎跃,反攻时如紫燕曼剪,似如士兵操练待战、将军开帐点兵,一派古代军营气象,使人如亲临金戈铁马古战场,顿生豪情。

2.鼓法独特,鼓点高亢

攻鼓子击鼓的基本动作是挺胸抬头身体不弯,上前踏地靠脚力为支撑,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主要有击鼓心、敲鼓边、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棰相搓六种击鼓法。击鼓手法要求刚劲有力、稳健大方、干净利落,做到手到、眼到、神到,仪表潇洒自如。攻鼓子表演时鼓手在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的节奏统一的鼓声中欢快而舞,鼓点刚开始像石上流泉,渐渐地犹如惊雷奔电,高亢激昂,催人奋进。

3.动作和谐统一

攻鼓子的动作有飞鹰展翅、战马腾飞、凤凰三点头、雁子翻身、登高望远等,都表现出古代将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情。手臂摆动的缓急、快慢,头、颈、胸部的挺拔刚毅,腿脚踩踏地面沉稳矫健,无不表现出来攻鼓子动作的和谐统一。

(二)特有的服饰装扮

攻鼓子服饰独具一格,头戴黑幞帽,帽两边缀以白色纸花,左右两侧各插一根野雉翎,有上净天宇和下扫风尘的意思,上身着黑色太保衣,下身穿灯笼裤(图1和图2),脚蹬圆口黑色布鞋(图2),鞋尖缀以白或红的绒球,手执枣木色鼓槌(用榆木或苹果木制成,两根鼓槌长短不一,长的约20厘米左右,短的约15厘米左右,直径都为1.5厘米左右,鼓槌末端系有红绿色的装饰彩带),肩上斜跨系在长大约30厘米、直径大约20厘米的圆桶形大红色羊皮鼓两端的红色绸带,腰间扎一根红色的绸固定鼓子,脸上涂脂擦粉,颧骨红色,眉心处是一点燃的蜡烛的朱砂红印记,眉毛画得粗黑而翘上,其他部位都是飞白,装扮得得意却不忘形(图1)。其装束打扮像古代“夜行侠”,宛如古代潇洒、勇猛、威武、沉着的夜袭敌营武士,古代军旅鼓舞的粗犷豪放和威武雄壮特征尽显其中。色彩对比鲜明的服饰、夸张狰狞的脸谱,都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感,体现了浓重的尚武精神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特色[3]。这种服饰装扮既方便灵活地表演,又能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让观者有恋恋不舍和念念不忘之感。

(三)独特的表演形式

凉州攻鼓子有舞蹈和音乐的双重审美艺术特征,体现出了鼓子浩大、威武的特点,表现出了西北汉子的阳刚之气,整体给人以铿苍凉粗、犷锵威武的美感和震撼人心的雄壮美。甘肃凉州攻鼓子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每年正月的时候乡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闹社火,走乡串户进行精彩、壮观表演。攻鼓子的表演一般由数十名到百名精壮汉子组成,表演者腰挎红色羊皮鼓,左手执枣木色短鼓槌,右手执枣木色长鼓槌,以滚法为主要击鼓形式,一盛一撰地击鼓,主要的节奏在右手,左右加花辅助,右手鼓槌力度大,起奏从右鼓槌开始,在苍凉悲壮、慷慨激昂的西凉古乐伴奏下,鼓者随鼓点而动,鼓点节奏随队形阵势而不断变化,在由轻而重、由缓而急,逐如叮叮咚咚的泉水流淌、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两个人一对,五对为一组起舞,基本的动作主要以弓步(图3)、马步和振臂为主,最具有代表性的姿势是马步对攻,双将对斗阵、猛虎出山阵、四门兜底阵、四龙阵等队形千变万化,气势恢宏,鹞子翻身、雄鹰展翅、凤凰三点头、战马凌飞等舞蹈动作令人目不暇接,拉花、几何、祭阵、拜坛、对攻、连套等阵势令人叹为观止。鼓者时而向北、时而朝南、时而振臂滑鼓、时而马步对攻、时开时合、游走变化;对攻时像龙腾虎跃,反攻时像紫燕曼剪。在表演各种阵法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两人合作“对攻”动作,阵法多变、队形变化复杂而整齐划一、动作干净利落而刚劲有力、舞步沉稳矫健、步伐统一和谐、姿态稳健大方、神情饱满刚毅、斗志高昂自信、鼓点古朴苍劲、鼓声雷霆万钧、配合默契自如、气势雄壮撼人,表现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气势,观者有身临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的感觉。

图1 攻鼓子表演者服饰及装扮

图2 攻鼓子表演者鞋饰

图3 凉州攻鼓子表演——瞬间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把凉州乐舞带到了长安宫廷,把“李延年典乐府,稍用西凉之卢”作为宫廷经常演出乐舞的保留节目。在十六国时期,各民族更加频繁交往,西凉乐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隋代的时候,隋炀帝再次改“国伎”为“西凉乐”。唐朝时,西凉乐在宫廷处于显要地位,由于各国之间来往频繁,大唐帝国为了显示其泱泱大国的尊荣和气派,西凉乐便成为款待宾客的流行乐舞[4]。凉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功鼓子是凉州各民族人民在隋唐《西凉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鼓乐舞,它既蕴含汉族文化,又蕴含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在吹鼓子舞表演神态、舞步、服饰以及阵势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攻鼓子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合性特点。攻鼓子艺术主要由凉州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承载,它受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谋生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凸显出了浓烈的民间性和地方性。古丝绸之路上的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对古丝绸之路要冲古凉州民俗生活自然而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攻鼓子艺术传承着多样的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从表演者的羊皮鼓上的八卦图案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凉州攻鼓子蕴藏了广大凉州人民的精、气、神,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一直以来影响着粗犷、豪放的凉州人民积极奋进。攻鼓子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借助它独有的魅力发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的愉悦愉快,增强民族内聚力、自信心,激发热爱民族文化和热爱祖国的强烈热情。

二、凉州攻鼓子的体育文化价值

(一)很高的表演和观赏价值

攻鼓子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众多,几十到成百人,阵容浩荡威武、阵形变幻无穷、鼓法独特、鼓点高亢、动作统一和谐,古代军旅鼓舞的粗犷豪放和威武雄壮特征尽显其中,表现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气势和西北汉子的阳刚之气,整体表演给人以铿苍凉粗、犷锵威武的美感和震撼人心的雄壮美,使参与者获得了健康、娱乐、人际交往、融入社会、融人群体的充分满足。在全国、甘肃省的大型表演活动及武威节日庆典、庙会祭祀中,精彩的攻鼓子吸引和征服了很多观众,堪称“西部鼓魂”。

(二)极强的健身和娱乐价值

攻鼓子是一种鼓和舞蹈相结合的鼓乐舞蹈,基本的动作主要以弓步、马步和振臂为主,动作结构上有跑、跳、跨、跃、跺、蹬、转、扭、闪、摇等要素,以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形式来表现鼓艺术,鼓者需要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难度的表演阵形、队形和阵势。如鹞子翻身、雄鹰展翅、凤凰三点头、战马凌飞等舞蹈动作韵律和节奏很强,难度较大;双将对斗阵、猛虎出山阵等队形千变万化,都需要表演者不停地动起来,增加了表演者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心理负荷,使表演者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攻鼓子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尽情宣泄、释放、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鼓舞中真真切切地展示了自身价值,旁观者也随着威武雄壮、豪爽气概的表演,精神上受到彪悍、豪放、团结、猛烈、友善的气氛感染,不停地喝彩,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达到了娱乐的价值。

(三)较好的心理调节价值

攻鼓子是当地人民群众对古代音乐文化、人文特征、生活习惯的审美体现,对于勇敢、朴实、勤劳的劳动人民来说,好像一种催化剂或净化剂,它可以激起现代人豪爽、热情、奔放的情感,调节生活节奏,调整心理状态,增强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人们团结协作、果断、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看攻鼓子的精彩表演,惊心动魄的鼓乐声能给人启迪、激励,将喜悦、悲伤、忧愁等复杂的心情、感情融入到审美体验中,不知不觉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使人激情高涨、情绪高昂、身心愉悦、信心百倍,消除了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心理、生理疲惫,减轻了心理和精神压力,使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较高的群众性和竞技性价值

攻鼓子是多人参与的群体性舞蹈,节奏有快有慢,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不同阶层的人参与,活动时间、空间可随意安排,运动量量力而行、强度因人而定,是广大社会群体比较欢迎的民族传统项目,也是更为容易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普及的非遗项目。攻鼓子对动作的姿态、幅度、力度、节奏以及音乐的艺术表现都有较高的要求,如队形变化复杂而整齐划一、动作干净利索而刚劲有力、舞步沉稳矫健、步伐统一和谐、姿态稳健大方、神情饱满刚毅,并且攻鼓子在难度上还有一定的发掘空间和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攻鼓子有一定的竞技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继承着中华民间艺术的精华,是甘肃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所特有的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文化价值是值得发扬光大的。要充分结合人们的体育文化需求、社会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挖掘攻鼓子体育文化价值,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推广和普及,増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促进地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凉州动作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凉州七里十万家
谁远谁近?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
动作描写要具体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