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消解的忧思和生态伦理的呼唤
——《蘑菇圈》和《沙乡年鉴》的生态伦理观解读

2019-01-20 17:59:20程晓雪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利奥波德阿来阿妈

程晓雪

一、问题的提出

阿来(1959-),是中国当代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位藏族作家。他生长在美丽的大渡河上游的“嘉绒藏族”村庄,那里有辽阔的草原,牛羊悠闲,阿来五六岁就赤脚在山地草坡上放牛放羊,因此他对自然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感受。他那时会经常和花花草草说说话,背包独自行走在大草原上,风餐露宿,坐在草地上看疾走的白云,享受自然赋予的美景,聆听自然,欣赏与人类和谐共存的天地万物。值得一提的是,阿来是文学界并不多见的有渊博的植物学知识的作家,因为他天生热爱植物,他创作了专门描写植物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2000年,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阿来,1982年开始创作诗歌,然后进行随笔和小说创作,包括《尘埃落定》这部成名作,还有《遥远的温泉》《奥达的马队》《已经消失的森林》《格拉长大》《鱼》《空山》等作品无一不说明“他用这些充满自然性情和韵味的文字,诠释了他对原生态文化中关于自然神性的尊敬和在此之上对神性的消解,在这些文字中,充满了他对人的堕落的忧虑和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悲悯与伤怀”[1]。《蘑菇圈》是继阿来的“机村的故事”系列《空山》后的又一新作。有关阿来前期一些作品所进行的“自然”主题理论研究的论文为数不多。迄今为止,有关《蘑菇圈》这个中篇小说的研究论文几乎没有。本文从“自然”主题的角度对《蘑菇圈》进行文本细读,去品味阿来在这篇小说中的自然体验,领略阿来笔下的自然风光和藏地的风俗民情,并且进一步探究阿来的自然观和价值理想,从而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与美国生态文学先锋利奥波德的作品《沙乡年鉴》作比较研究,对比其各自独特的感情和表达方式。

二、不同体载与共同主题

小说《蘑菇圈》以“蘑菇”贯穿文本始终,叙述了时间跨度为半个多世纪的1955年到“市场经济”的当下时代,发生在“机村”这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藏地小山村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阿妈斯囧,因为有点儿文化被招进了工作组,并获得了被送去干部学校培训的机会,如果在干部学校培训两年,就成为真正的国家干部了。然而,一次偶然事件,使得斯囧的命运被改写——斯囧的哥哥法海在庙里当烧火僧人,政府意欲对这些僧人进行改造。但因法海被秘密拘留而找不到,工作组认为法海躲进了大山里,命令斯囧去山里寻找。最后无果而终,斯囧便放弃了干部培训学校,放弃了成为国家干部的光明前途,回家后生下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阿妈斯囧从此在家独自生活,因为生生不息的蘑菇圈,她并不孤单。她养育丹巴,养育蘑菇圈。就是丹巴和蘑菇圈成为斯囧的精神寄托,帮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期。斯囧也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顽强地坚守着她的蘑菇圈,直到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斯囧眼睁睁地无奈于她心爱的蘑菇圈一点一点地被吞噬。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生态主义“先知”,他的代表作《沙乡年鉴》称得上是自然主义文学的“桂冠”,是一部优美的散文佳作,其中蕴含浓浓的情感,质朴的伦理,被誉为“生态文学的杰作”和“绿色思想的圣经”。本书记录了利奥波德对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废弃的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并且他按四季轮回,对农场在一年当中的方方面面的生态现实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记录。在作品中,作者着眼于山川、河流、森林、陆地,着眼于一切人类生存空间,以及生活在这个空间的各种生命。利奥波德在这本书中最早提出了土地伦理思想以及土地共同体概念。“土地伦理改变了人类的角色,使人从土地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为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和公民”[2]。

自然就像时下流行的大众传媒,甚至是全媒体一般,人们身在其中,但根本对身在其中之状态不知不觉。自然之美无与伦比,自然的宁静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人类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情愫。《沙乡年鉴》和《蘑菇圈》这两部自然文学的代表作以同一主题“自然”为切入点,分别描写了作家各自亲身体验的自然的美好带给人们的宁静和安逸;但随着时间不断前行,自然因为人类社会快速发展而不再美丽,自然被人类折磨得遍体鳞伤,两位作家无一例外地深切地感到人类需要认真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利奥波德把沙乡作为自然的缩影,对沙乡投入情感,在这个现实的、能进行创造的立体空间里表达着自己的生态自然观,憧憬着这块狭小地域之外的广袤地域也会在自己的呵护和改造中不断形成美好的前景。而当代作家阿来也在他的新作中把对自然的怜爱,对美好自然的期望描写得入木三分。然而故乡的这片热土,原始生态的自然美景在现代化的今天正在快速消失,阿妈斯囧和“机村”人赖以生存的蘑菇圈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也已经不见了,这都让阿来感到惶惶不安。《沙乡年鉴》《蘑菇圈》是两部源于不同地域、国度,体载也不同的作品,但却围绕共同主题而制作,展示了两位作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对自然的体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也让我们得以感受作者的心灵;两部作品中所凸显的“自然”主题,努力寻找和探究从自然的缺席到自然如何被再现的时代意义,来唤醒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表现和传达对“自然”主题的异曲同工的理解以及两位作家共同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三、自然体验与创作

倘若做一个事情通常可以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与美丽,那么做这个事情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2]1

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州的沙乡对一个废弃的农场进行了重建,这里是他尝试性地恢复生态原貌的地方。这个现实的,可以进行创造的立体空间让作者从一月到第十二个月与山、与植物、与动物共存于天地之间,对各种生物细致观察甚至是对各种生物悉心地照料,而后作者用诗性、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了他与亲切的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各种植物、生物,各种生命的同呼吸、共命运。在他的笔下,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理应受到尊重,受到爱怜和疼惜。利奥波德的文字打动着读者的心,如此美丽的生态背后是他深刻的生态思想和人文思想。在这里他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美、原生态。这里也是他表达自己思想的一个空间,人与自然为什么不能和谐相处呢?

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2]2

所以这个沙乡是真实的,同时也是书写的。

雪山、草地、河流、森林、牧场和山花烂漫,这些对家乡的最美好的记忆都深深印刻在阿来的心里。在辽阔的大地与牛羊为伴,奢侈地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风和日丽,或与繁茂的大树低语,或与青草说话,这份难得的宁静将阿来带入天籁般的美好梦境。阿来敏锐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他感到无比幸福,无比自由。他敞开心怀,幸福与豁达流淌于笔端,把对自然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对自然无限热爱的生命激情喷涌而出。阿来向我们展示了高尚,经他叙述的自然世界,我们感受到了悲悯与同情,感受到了含情脉脉,这是一种超然。阿来笔下的太阳、风、雨、布谷鸟还有蘑菇都走进了他的内心,它们能与人对话交流,它们的“话语”也会不绝于耳,沁入心脾。阿来喜欢旅行、采风,手拿相机走到草原,走进大山,走进田野,对瞬间记忆的记录常常让阿来爱不释手、难以释怀。这些故乡的淙淙溪水,庄严的群山,神秘的峡谷,美丽的村庄,安静的人们,还有为了在村小读书,寒来暑往的孩子们,阿来安静而享受地行走在山路上,这些都被阿来写进他的小说里。阿来热爱自己的故乡,因为这里能让久居都市的人找到心灵的安放之所。

我庆幸在我故乡的嘉绒土地上,还有着许多如此宽阔的人间净土,但是,对于我的双眼,对于我的双脚,对于我的内心来说,到达这些净土的荒凉的时间和空间都太长太长了。[3]

所以这个滋养着蘑菇圈的村落是真实的,蘑菇圈的故事也是真实的。

四、自然的讴歌与崇敬

自然的永恒、神奇、博大让人类为之惊叹,因此,人类与自然本是同生共荣。人类有责任保护并尊重自然界的生命,了解其他生物和物种,因为我们同在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当我们翻开《沙乡年鉴》,一股清新的风将我们带入到“利奥波德的家”,任我们的心随风飘散利奥波德无比痴迷的“大自然”,融入其中,与自然共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利奥波德像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并关爱着与我们同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各类生命;不仅观察它们做了什么,还要思考它们为什么这样做。无论因为冰雪消融,处于冬眠期的臭鼬开始活动的行为成为一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还是桤木叉的清晨记忆,还是通过找到“红灯笼”(在10月的阳光里变红的覆盆子的叶子)进行捕猎松鸡的经历都让读者为之心动,那样新鲜,那样感动。这是大自然的灵动,是自然界赋予生命的灵性。比如,“毛脚鹰因为冰雪融化更容易让它逮到老鼠,免受饥饿”[4]1等等,这些不为一般人所知的趣事让利奥波德通过他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不得不让人产生怜爱之心,同时我们也不由地称赞利奥波德的伟大。我们应该有意识呼唤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呼唤人类对自然原有的崇敬之情。无论河流、山川,无论草原还是人类都有灵魂,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作为主体的自然神圣不可侵犯。自然应该是人类诗意的栖居之地。利奥波德笔下的自然生动而具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利奥波德的大量诗性的语言和“反常化”的表现手法,我们也身临其境地对自然世界进行了微观观察,作者的自然观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灵魂。

同样,阿来笔下的自然也是充满灵性的,具有神性光辉的,充满神秘色彩的。“那是森林地带富含营养的疏松潮润的黑土,土的表面混杂着枯叶、残枝、草茎、苔藓。软软的羊肚菌悄无声息,顶开了黑土和黑土中那些丰富的混杂物,露出了一只又一只暗褐色的尖顶。”[3]2放牧牛羊的草坡,禾草料和豆科的小草们的叶片柔嫩多汁,夜雨、草地、灌丛、高山柳、绣线菊、小孽、鲜卑花、盘曲的树根和苔藓,还有五、六月间群山间的布谷鸟的叫声……这美不胜收的图景无不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迷恋。正如阿来说:“如果我们对大自然没有最基本的热爱和认识,又说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你相信吗?”[5]群山间布谷鸟的鸣叫明净、悠远;风,温暖湿润;盘曲的山谷变得幽深宽广了。如此静谧的自然赋予麦地里拔草的人,牧场上修理畜栏的人,辛勤劳作的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他们会时而放下手中的活计,谛听布谷鸟的声音,谛听这草、树、水、山岩的话语。故事开篇有蘑菇、有草坡、有茎吱吱咕咕地生长,有树根、有苔藓,有布谷鸟、有人,有被赋予神圣意义的雪山下不知存在了多少年的村庄,还有村庄所在的高海拔的神秘的河谷,这样静谧而又充满生机和灵性的自然是多么美妙的图景!人与自然是多么默契,浑然天成!人类与自然在这样默契的环境中互相依存、休戚与共。阿来笔下的自然是真实存在的,是赋予生命的有机体,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崇敬之情,因为万物皆有灵性,众生平等。

五、人性的异化和反人类中心主义

在一次采访中阿来谈到,在中国的当代文学中,自然消失了。《蘑菇圈》中那片神奇而静谧的藏地家园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也没有能够抵挡住“现代化的脚步”。阿来把社会发展、历史变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描绘与反思全部融入到“机村”故事里。《蘑菇圈》的故事是“机村”系列故事中最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斯囧阿妈。在斯囧阿妈长达半个世纪历史长河的人生故事中,蘑菇是滋养了几代人的蘑菇,是救命蘑菇,是斯囧阿妈的精神支柱。当斯囧阿妈发现了大自然的馈赠——蘑菇圈,她便成为最幸福的人;她每天呵护并关心蘑菇圈的生长,看着它们不断长大。然而,“汉族工作组”进入机村后,带来了“文明和饮食文化”。为了满足吃喝贪欲,他们不仅享用了用牛奶烹煮蘑菇的美味,还授之以猪肉罐头烩制羊肚菌的高级烹饪方法。工作组的蓝图说应该要在“机村”建造一个封装蘑菇的罐头厂,但是直到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罐头厂也没有最终建成。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的颗粒无收,再到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对松茸过度采摘,直至蘑菇圈的生长环境被破坏殆尽,斯囧阿妈最后并没有因为年老而伤心,而是因为她的蘑菇圈没有了而感到难以释怀。已经年迈的斯囧没有因为她的老去而感慨,而是因为物欲横流,道德堕落、人心泯灭让珍贵的蘑菇圈消失的一声叹息。阿来看到了人类的恶劣行径,他对“文明”给他深爱的森林、花草、山川等带来的破坏而扼腕叹息,他控诉着人类对资源的巧取豪夺。阿来想表达的是现代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

利奥波德是一名林务官,一位生态学家,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曾痛心地说有一种叫旅鸽的物种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绝灭。他在19世纪初就看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与保护自然的思想背道而驰,也时常为人类以外的各种生物遭到破坏以至于侵害而感到心痛。利奥波德主张树立土地伦理观,土地——植物——动物——人类是构成生态食物链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类不应是征服者,而应与这个共同体中的成员处于平等并相互尊重的关系。

六、呼唤生态文明、呼唤精神生态

阿妈的蘑菇圈没有了,是文明的脚步迈得太快了?“汉族工作组”的进入打破了小小村落往日的平静,“现代化建设”让原始森林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蘑菇圈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逐渐消失,随之蘑菇圈也消失了。人类啊,你是不是太过强势了?阿来看到了人类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的严重问题:建设不惜以牺牲自然资源为根本。人类中心主义长期兴盛,因为人类早已习惯了主宰世界,相信人定胜天,习惯了人类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论调。汤因比说:“人类精神潜能的提高,是目前能够挽救生物圈的构成要素中唯一可以信赖的变化。”[6]肩负使命的作家们要拯救伤痕累累的大自然,不约而同地发出呐喊,去唤醒人类保护生态和环境的意识。正如利奥波德将生态圈内所有成员纳入他的“土地共同体”的土地伦理思想。值得一提的是,他认为“人也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人与其他成员间是平等的。”早在20世纪初,利奥波德就展现出了对于自然的忧患意识,他的笔下囊括了他所在的大自然的生态背景下的各类生灵,包括山川、河流、草原、土地和森林。他心怀对美好自然的憧憬,在这片满目疮痍的沙乡农场的地界上,对人类、对所有生命的存在价值进行再审视和再思考,对于违背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和道德批判。这也正是利奥波德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与众不同”和藏族作家阿来不谋而合、这个“与众不同”让我们懂得“先知”的含义。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阿来阿妈
阿妈叻嚒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4
阿妈的草原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2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6
为了传承的纪念——阿来谈周克芹
四川文学(2020年10期)2020-02-06 01:21:20
攀爬在生与死之间——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38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社会科学(2018年6期)2018-08-20 10:03:12
阿妈 阿爸 嘎洒坝
民族音乐(2018年3期)2018-07-19 00:54:58
最强魔术师
上海故事(2017年7期)2017-07-31 23:55:39
雪域好阿妈
关于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的翻译、解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