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 黄君君
“适性”是指适合学生的天性和个性。适性教育的核心是“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它依据不同学习者本身的差异,实施相适应的最优质的学习行为或教育活动。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适性化课堂的“新生态”。
我们常常忽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他是“成长中的人”,很多理性化、成人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于现在的课堂里。但顺应儿童的天性,帮助儿童把内在潜能发挥到极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回归儿童,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儿童的经验和体验,研究儿童学习的背景、基础、兴趣、过程和成效。尽量地选取儿童喜欢的直观、表面的现象,从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入手,通过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与体验,积极地去营造适合儿童成长的“传情达意”的课堂环境。
如在教学《和的奇偶性》一课时,教师用一个转盘游戏导入学习:任意选1号或者2号转盘(1号转盘上的数都是偶数,2号转盘上的数都是奇数),2元钱转2次,如果两次转到的数相加和是奇数获奖,两次转到的数相加和是偶数不获奖,谢谢参与。
教学中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为切入口,让学生回归生活,在游戏中思考:“怎样转2次才能赢?”“为什么我不能够中奖?”有效地激活学生原有学习过程中的数学经验,进而引发猜想:“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让学生的知识生长过程与学习过程处在同一频率共振上,为知识的进一步生长提供了强有力的驱动。
灵性与生俱来,教育可能无法培养出灵性,但却能够启迪灵性。禅宗讲究“顿悟”,主张参禅无须向外找寻,而是对本身禅心的体验与发现,这种禅悟往往是随缘而悟。正如我们的课堂,如果课堂中给学生的活动空间足够开放、足够自由,说有权利、想有自由、做有机会,自主发展的平台就会更宽,学生就会在情境中获得开悟,摆脱预定的教学。
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在简单回顾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为突破口,设计一个自主、开放的探索活动:(1)猜一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猜测的结果:四边形的内角和=();(2)画一个四边形,想办法求出它的内角和。研究的结果:四边形的内角和=();(3)你是如何研究的?把你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根据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可能会猜想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也等于360°。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启发一般的四边形该如何求出它的内角和?量、剪、拼、分,已有的经验在比较中进行优化和选择,在开悟中得到普适性更强的方法,同时感悟转化思想的存在与价值。
在解决四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可以将四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来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接着,继续用这种“分”的方法探究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可以选择五边形,也可以选择六边形来研究,但无论学生选择五边形还是六边形,都可能会出现无序的分、从中心分、从一个顶点分等情况。交流汇报时,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通过有结构的呈现,在对比中帮助学生一步一步体会:无序分——不容易找到三角形;从中心分——太复杂,不方便计算;只有从一个顶点有序地分——简单,容易找到三角形。
这种方法的把握不是单靠理解而是靠感悟,是一种“意会”重于“言传”的东西。
尊重、鼓励和发展个体独特性和优势的教育是个性发展教育所倡导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个性化的教育需要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充分彰显他们潜在的个性。
如教学《平均数》后,出现这样一道练习题:“小莉做跳绳练习,前两次跳的成绩分别是67下、76下,如果第三次跳88下,则她三次的平均成绩是()下。如果她想三次的平均成绩达到80下,则第三次至少要( )下。”第一问与求三次平均成绩的方法一致,(67+76+88)÷3=77(下),第二问不同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的学生就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解法。方法一:先求总数80×3-67-76=97(下);方法二:移多补少80-67=13(下),80-76=4(下),80+13+4=97(下);方法三:根据第一问的平均成绩来移多补少(80-77)×3=9,88+9=97(下)。
可见,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此过程我们不强求学生固定用哪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自身价值的充分展现,鼓励他们个性的张扬,主张各有不同的发展。
课堂中因材施教还可以针对不同资质的学生,在组织游戏、探索活动、尝试教学、作业布置中提供更多定制、选择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去,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学生都能尽可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性。人性不是天成的,先天的遗传和发育只是基础,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在人生实践进程中会逐渐生成、转变和完善。适性化的课堂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性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伴评价、师生评价中启发儿童的人性自觉,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力量,以此达到认识自我、自主抉择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如学习《认识多位数》后,课堂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读、写大数时会自觉用到分级线,少部分学生没有划分分级线的习惯。练习时,教师先出示一组划好分级线的大数,学生很容易读出来。然后再出示一组没有分级线的大数,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快速地读数了。教师问:为什么没有之前读得流利了?在前后对比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分级线的好处。在这种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中学生启发自觉、达成共识,形成人本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
仅仅基于学生经验的知识生长是片面的,适性教育更需要超越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注入新的经验。
还是以《和的奇偶性》一课为例:我们都看过《最强大脑》,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次“神仙预判”?老师出示一组数,不要算结果,就判断和的奇偶性,你敢不敢挑战呢?
生:(跃跃欲试)敢!
(屏幕上迅速闪过一组数:35+153+69+77+218+96+22+43+110+54)
生1:一脸懵懂,太快了,还没看清哦。
生2:我就看每个数的最后一个数字,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把最后一位数加起来,发现和是奇数。
生3:我不是加的,我是数的,这组数里有5个奇数,那么他们的和就是奇数。
超越是适性化教育的深化。我们的课堂所期待的超越性的人,不仅对现有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做出反思和批判,还要能够不断挑战极限,实现对现在的超越,创造新的自我。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是教育者的基本态度,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适性化的课堂,肯定是顺应生命节律、发展规律的课堂,助推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自我跨越。为此,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