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贾文 芬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推进,餐后管理也被我们列入了一日生活活动研究的范畴。我们尝试改变午后散步的模式,采用“大带小”结伴散步的方式进行活动。我们挑选大班最先吃完中餐的10 名幼儿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到园内散步;让中班最先吃完中餐的10 名幼儿两两结伴一起到园内散步;小班最先吃完中餐的10 名幼儿可以跟着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去散步。
周一午饭后,护导老师在各区域就位。大班吃得快的10 名幼儿在老师的鼓励和叮嘱之后,陆续由老师护送并接到小班的弟弟妹妹,开始了新奇的“旅行”。
在“旅行”的过程中,多数大班的哥哥姐姐小心翼翼地照顾着身边的弟弟妹妹。只见东东一脸严肃,紧紧地拉着小弟弟明明,还不时换手拉紧弟弟,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一会儿,操场上人就渐渐多了起来,东东放松了很多,他搀着明明爬上了蹦床,一上一下地蹦跳着,完全把老师叮嘱的安全事项忘在了脑后。回班的音乐响了,他俩没有反应,继续开心地玩着,直到护导老师提醒,东东才牵着弟弟,把他送回班级。场地上还有少部分幼儿和东东一样,在护导人员的提醒下才快速跑回班级。
周三午饭后,大班幼儿已经能够独立地走到小班接弟弟妹妹了,他们一起高兴地玩耍。可是,小班幼儿常常跟不上大班幼儿的步伐,摔跤事件屡有发生。有些场地、区域的护导老师还没有到场,幼儿们已经玩成一片,场地上秩序混乱,安全隐患不断增加。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幼儿园紧急召开班级教师和场地护导人员会议。会上明确了岗位责任:班级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师幼共同制定散步公约,增强大班幼儿的责任意识,照顾好弟弟妹妹,保护好自身安全。护导人员要及时到岗,加强巡视,参与活动,保障安全。
第二周,幼儿为了能参与到“大带小”结伴散步的活动中去,吃饭的速度明显加快,班级里剩饭剩菜的现象少了,吃饭速度慢的幼儿也少了。星期三饭后,他们大大小小、三五成群地来到场地。有的幼儿一手搀着两个小妹妹;有的幼儿组合成一长排玩开火车的游戏;还有的幼儿围成圈玩丢手绢的游戏;花坛边,妹妹赖着不肯走要看蜜蜂,姐姐停下脚步,帮妹妹拿脱下来的衣服,然后和妹妹一起看蜜蜂,并且告诉妹妹不能用手去抓蜜蜂……场地上几乎没有了幼儿狂奔乱跑的现象,幼儿们都在无拘无束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四周,幼儿们完全熟悉了“大带小”的“旅行”方式,更多的幼儿加入“餐后旅行”中来了,待大多数幼儿吃完午饭后,班级留下一名保教人员,其余的幼儿和老师自然而然地加入“结对旅行”中。
固有的餐后散步模式遵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模式,两个老师一个前面领队,一个后面压阵,中间的幼儿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路走走停停,散步中幼儿是被动的,活动是无趣的。学习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童本理念后,教师开始关注幼儿散步的情况,积极探索并充分挖掘该环节的教育潜能,更多地关注餐后散步环节幼儿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将散步环节定义为:自由结对,三五成群,教师充分地放手,打破年龄界限,让幼儿“大带小”结伴同行,去想去的地方探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活动中无论是大班、中班还是小班的幼儿,都想结伴出去“旅行”,所以幼儿进餐的速度明显加快了。更重要的是,幼儿的责任意识、合作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活动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相遇后能自由结伴、互相交流、共同探索,他们的合作交往、规则意识、责任担当、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外,幼儿探索的空间增大,接触的人员增多,因而增强了勇气,提高了胆量。从教师护送大班幼儿下楼接弟弟妹妹,到幼儿自己独自下楼与弟弟妹妹默契拉手,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幼儿总能想办法共同解决,幼儿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刚开始提出“大带小”散步活动方案时,多数老师基于安全考虑持反对意见,担心幼儿们会发生意外。最后讨论的结果是每班先出10 人试行,后期视情况逐步增加结对人数。园方做足护导工作,在幼儿们可能去的每一个区域安排人员巡视,同时,基于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护导策略,提高了师幼的安全意识,杜绝了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