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 刘艳梅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倡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数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死知识、题海战术的应试方式为主动探究、自主构建,“做”创新和激活了数学课堂,把学生从沉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开展“做”的活动,提高“做”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话题。下面,对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情境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发展品质的主要源泉,是连接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情境也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认知体验。为此,数学教学中开展“做中学”,首要方法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做”。有效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情境的创设应遵循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基础,创设熟悉的情境,才能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否则情境的创设是无效的,难以引发学生“做”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图形的旋转》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春光明媚的画面,并且简单引导学生:进入春季,到处是鸟语花香,到处是美丽的景象,现在我们一起欣赏美丽的风车图片。然后呈现出魅力的风车图,让学生观看和欣赏,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风车是怎样转动的?再让学生观察钟面,说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是怎样转动的。之后让学生做简易的风车,转动风车,观察风车的转动特点,感受自己做的风车的转动……这样,学生很快融入课堂学习中。
在学生做风车、观察和感受风车的转动的同时,教师巧妙引导出课题,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并且通过转动自己制作的风车,发现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等。如此教学从生活情境入手,促学生在情境中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获得了综合技能,发展综合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做”以操作活动为主,如上文所说的风车的制作、风车转动的观察。荷兰数学家弗兰登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再创造。弗兰登塔尔说的“再创造”,主要指不直接学习教材中的间接经验,而是通过实践、操作来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通过操作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积极探究,在操作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时,教师改变直接教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的做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进行下面的操作:
操作一:每个学生准备两个任意三角形,让学生分别测量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计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这个环节,可以开展量角、计算三个角度的和的竞赛,比一比谁量得最精确、计算最快,比一比谁最先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结论。
操作二:通过操作一,我们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那么,你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
这个操作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180°是平角,学生会想到只要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就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正确性了。于是学生剪下三个内角,将三个内角依次拼在一起,验证了自己的结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从问题引入,以操作为途径,以发现知识、发现结论为目的,培养学生多思考、勤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做中学”,让学生在“真做”中发展和构建知识,也激活课堂。
问题教学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在思维活动中探究知识、构建知识,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上文提到“物体的旋转”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案例,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合作讨论,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相互探讨,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感,相互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提高了“做”的有效性。
“做”是数学课堂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做”的多样化、趣味性。如除了操作为主的“做”之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做”。如教学《元、角、分》的教学时,开展“小小商店”的活动,通过模拟场景而“购物”“付款”“找零”,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生活能力,发展综合能力。又如教学《可能性大小》,开展“摸球”游戏……“做”的活动应因课而异,合理开展活动,提高“做”的实效性、有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运用“教学做合一”,让“做”助推数学课堂活起来,促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受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产生兴趣。但应力避“做”的形式化,让“做”真正成为“教”和“学”的枢纽,让学生在“做”中做出实效、做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