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王 愫
大班音乐区角活动是指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教师根据5~6岁幼儿的兴趣、经验等投放音乐相关的活动材料(打击乐、装扮材料等),引导并支持幼儿主动探索、自由表现的教育组织形式。音乐区角活动作为幼儿探索音乐、理解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基于幼儿兴趣经验、年龄段发展水平创设区域环境,在活动中对幼儿兴趣、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表现,把握介入的时机,不断调整优化环境及指导语,以满足不同活动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本文针对大班幼儿在音乐区角活动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论证教师支持幼儿进行音乐区角探索时应采取的有效指导策略。
目前大班幼儿在音乐区进行探索时的常见问题有:
1.音乐区乐器的投放大多是幼儿常见的乐器,幼儿操作兴趣不大;
2.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性差,在表演时仅限于敲敲打打,没有目的性,无法提起兴趣;
3.音乐区活动时,幼儿“演奏”的声音并不悦耳,缺乏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节奏、音乐情绪、表现方式的把握。
教师对大班幼儿在音乐区角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是什么造成了现有问题?如何支持幼儿在音乐区的探索活动,让幼儿产生自发探索音乐的内驱动力,从而让他们在音乐表演中获得快乐和自信?
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声音,悦耳的声音让人心情愉悦,但噪音却让人心神不宁。音乐是声音的一种,是有节奏和旋律的声音。怎样让幼儿在音乐区欣赏、演奏出好听的音乐?引导幼儿辨析音乐与声音的区别尤为重要。
在音乐区域活动中,幼儿在操作乐器时常常发出刺耳或毫无节奏的噪音,不仅无法让人感受到音乐传递出的快乐,还影响其他区域孩子的正常互动,因此音乐角常常遭到“投诉”,教师多次引导“用好听的声音演奏”,但收效甚微。通过持续的观察研究,我发现幼儿是因为无法分辨音乐的不同类型,生活中鲜少关注声音,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缺乏经验导致他们无法理解音乐,自然演奏不出好听的音乐。怎样才能让幼儿获得有效的音乐经验呢?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关注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师可以请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比如工地上的敲打声、钟指针走的声音、自行车链条的声音、手机铃声……或者在幼儿园散步时,引导幼儿关注树叶摩擦的声音、池塘小鱼的声音等等,通过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声音,丰富幼儿对于声音种类的经验。在晨间谈话时,教师请幼儿自由讨论交流,让幼儿在广泛关注中最大化地获得关于声音的不同种类,并能正确分辨出音乐是悦耳的、有节奏的,而声音包括音乐和噪音,要学会分辨两者的区别,并尝试在音乐区演奏出好听的音乐。
2.投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帮助幼儿积累音乐语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让幼儿接触各种形式、适宜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区域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多地提供符合幼儿经验的作品,以丰富幼儿的感知对象;教师可围绕幼儿感兴趣的音乐类型投放不同种类的音乐,如:与教材相关的音乐、不同动物的声音、有节奏的鼓点、不同情绪的音乐等,为幼儿后期探索音乐进行铺垫。多通道的音乐感受帮助幼儿获得了更扎实的经验基础,为幼儿提供了音乐学习的第一把密钥。
幼儿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可以支撑的抓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构性学习。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在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和“提供帮助后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提供脚手架,这样才能便于幼儿发挥潜能,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常提到“从一A到底开始”,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从一个最适合的单元不断累加螺旋上升的元素,幼儿在了解基本动作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创编,给幼儿更低的学习起点、更适宜的学习阶梯、更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应多思考,基于幼儿的原有经验,给孩子提供更多具有爬梯意义的、简单易模仿的“原型示范”,帮助幼儿释放自己的天性,在音乐学习上获得持续动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的目标是: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因此,幼儿在音乐区愿意参与表演,并最终获得表演的内在动力,是幼儿达到领域目标的关键所在。
1.运用多媒体给幼儿做高级示范,激发幼儿表演的渴望
幼儿在公众面前单独表演时通常是不安的、羞涩的,教师应理解幼儿的情绪,利用多媒体资源,提供给幼儿更丰富的表演素材,让幼儿能够通过视频学习表演,慢慢建立自信,并愿意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例如在播放盛大、优美的圆舞曲时,幼儿缺乏与此相关的前期经验,老师便可以播放外国宫廷舞会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动作、服饰,引导幼儿模仿,获得三拍子音乐的感性认识以及动作经验。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请个别幼儿做榜样,从而由个人的表演转化为合作表演,幼儿从中既获得了表演的内在动力,也获得了来自同伴的认可,促进了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2.营造音乐区表演氛围,为幼儿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适宜的音乐区表演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对该区的喜爱程度和活动效果。幼儿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获得离不开展示和参与,有了丰富的音乐经验积累和氛围营造,还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供幼儿输出经验。因此教师需要给幼儿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比如营造更精美的小舞台,提供更丰富的演奏材料等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还可以在表演后发起投票,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表演,让每个表演的幼儿参与互动,获得玩转音乐的成就感,满足不同层次幼儿体验和表现音乐的需求,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应该积极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增强音乐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在音乐区角游戏的同时获得其他方面的提升。
例如音乐与语言领域的相互渗透,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语言领域,音乐常常以儿歌或绘本的形式渗透。在儿歌教学中,幼儿对儿歌内容非常感兴趣,在音乐区中自发地对儿歌进行再创编,中班幼儿将儿歌《五只猴子》的内容用简短、有节律的语言替换歌词唱入歌曲《大象桥》的旋律中。
教师可以播放与儿歌韵律类似的歌曲旋律,鼓励幼儿将儿歌填入歌曲旋律中,并选择用各种头饰和道具进行表演,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发、自娱地演唱,力求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自由、愉悦,让幼儿在自发、自由的状态下参与活动,获得音乐区角游戏赋予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