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庄小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和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同时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索“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整合”已作为我园的研究课题。本人立足本地区、本园的特点,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闽南民间艺术”,旨在开发包含泉州本土知识的园本化课程。闽南童谣是一种生动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反映的内容大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充满童趣,在闽南一带广为流传。
教师以闽南童谣为切入点,把闽南童谣与生活紧密相关联作为主要研究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取一些内容健康、向上、富有童趣的童谣内容。鼓励并支持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大胆自由地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童谣的美妙,走进童谣,接触快乐的语言,体验童谣带来的乐趣。
闽南童谣简短易读、易唱易记、韵律感强,同时又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是一代又一代闽南人通过口头传承的闽南民间文化。《天黑黑》就是这样一首典型的闽南特色童谣。走过闽南大街小巷、穿过高楼大厦,随处都可以听到周围的人在播放此首童谣,它是幼儿在生活中最经常听到的童谣。此童谣的内容幽默、滑稽、有趣,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师选择此首童谣作为闽南童谣的活动内容之一,就是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捕捉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
《扒龙船》《天上一块铜》《惠安女,水茫茫》等童谣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幼儿能边朗诵边表演,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喜爱,深入幼儿的生活,真正做到了解幼儿、认识幼儿。
利用早晨接待时间,开展主题“我是闽南人”系列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可以用闽南童谣、闽南歌曲、闽南早报的形式来进行。在午餐准备和离园准备时间段,巧设“闽南童谣我能行”的表演活动,每次组织3~4位幼儿参与,幼儿们的表演从刚开始的畏畏缩缩到后来的落落大方。活动的开展既鼓励了每位幼儿积极参与,又稳定幼儿离园时的焦躁情绪,幼儿们在自己和倾听同伴的表演中掌握了闽南童谣。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师根据童谣内容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到日常的区域中。当幼儿一旦进入教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对童谣更深的理解。如:语言区投放与童谣相关的图片、录音、木偶台、各个童谣需配套的指偶、木偶等,幼儿边操作边学习童谣;表演区投放表演台、相关配套的衣服、头饰、道具、音乐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童谣进行表演、创编;在美工区,教师根据幼儿学习《惠安女,水茫茫》童谣时,投放了很多未装饰的腰带、花边、针线、小剪刀、贝壳,让幼儿通过探索使用针线,按规律排序的方法装饰出漂亮的腰带,利用卡纸、咸草等材料制作斗笠;在学习童谣《扒龙船》时,幼儿利用卡纸、彩条对船浆进行装饰等等。
在开展闽南童谣时,教师尝试选择日常生活物品进行伴奏。首先让幼儿从生活中听辨各种不同的声音入手。如:敲击碗和杯子、地面和桌面、或到户外寻找各种不同材料的物品等,让幼儿在玩中不断探索、发现声音的高低。其次引导幼儿对歌曲充分的感知,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为歌曲选择合适的乐器。教师提供生活用品让幼儿进行操作,幼儿选择盆、勺、汤匙、碗、杯等作为童谣的伴奏乐器,并从试试、玩玩中发现哪种生活物品更适合作为童谣的生活节奏乐器。如:开展节奏活动《扒龙船》时,教师先引导幼儿认真地倾听童谣的旋律,然后提供各种生活物品让幼儿进行敲敲打打,思考选择哪种生活乐器为哪段乐曲伴奏合适并进行活动探索。在探索的过程活动中,许多幼儿都能说出他们的发现:“脸盘的声音像鼓,适合给第二段伴奏”“汤匙的声音像铃铛,适合第一段优美的音乐等。教师再组织全班幼儿共同讨论,筛选出合适的乐器。整个探索的过程,幼儿都能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学习,尝试与各个生活物品和各种材料产生积极的互动,获得愉快及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必须顺应幼儿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应善于运用记忆、联想、体验等方法对幼儿进行启发和引导,激发幼儿表现的欲望。如:创编舞蹈《天黑黑》时,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看到阿公挖到“旋扭鼓”时的表情是怎样?可以用哪些动作来表现?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分别用各种各样的动作表现他们所理解阿公、阿妈的角色,有的幼儿做出侧点步摆手摇头的动作,有的幼儿编出踱步走左右摆肩的动作等,把日常生活中碰到问题时常见的一些简单动作做得惟妙惟肖。再如,教师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一只鸟仔》的中音区和高音区,尝试结合日常劳动理解音区的变化:在高音区引导幼儿做出挂毛巾、擦门、擦窗户等动作;在中音区做出洗手帕、切菜、洗碗等动作;在低音区做出扫地、洗脚等动作。实践证明,结合日常劳动辨别音区的变化,幼儿非常容易接受。
闽南童谣音韵和谐,节奏明快,非常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活动时以感受、欣赏为切入点,通过讲解、吟唱、欣赏,意在引导、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如选择了最具特色的闽南童谣《天黑黑》《天上一块铜》《老鼠仔》《挨龚挨欺岖》等,将目标定位于在生活中让幼儿感受闽南童谣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以及幽默的风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重要的方法,它符合幼儿好玩、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引导幼儿对童谣《天黑黑》的感受和认识进行自由表达时,幼儿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有的边朗诵边选择一些劳动工具表演种田、锄草的动作;有的布置农场情境三五成群地在里面边唱边玩、有的在布置的“农屋”里边做家务边画出对《天黑黑》的感受。幼儿自然而然地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充分体现了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再如,开展童谣《惠安女,水茫茫》的活动中,为了打破以往童谣教学沉闷的气氛,教师穿插运用了多媒体、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带来十分愉悦的情感体验。幼儿在了解惠女服饰美的同时也了解到惠安女勤劳善良的美丽心灵,促进活动的情感提升。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都会边玩嘴里边哼哼着童谣。家长们看着孩子们这么喜欢童谣,也会把其他童谣教给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拥有了亲子的快乐时光,享受到童谣带来的乐趣。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深深地感悟到:深入挖掘本土文化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生活中独特的教育作用,让幼儿从小接触本土民间艺术,感受乡土情怀,陶冶幼儿的情操,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