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必修一中涉及较多易混淆的历史概念,准确把握并区分这些概念,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提高的解题技巧,下文以几组政治概念为例,进行区分。
分封制体现权力的分配和等级,强调分什么、分给谁(授土授民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会出现哪些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则体现分配的原则,即按照什么原则(父系血缘、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和依据什么分配。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都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和余子分封的原则实行的,即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提供分封的原则和方法。教师在复习中可从解题方法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区分:
例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 A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例2.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式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C )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解题思路】凡材料中涉及省份简称、周王共主天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分裂割据、同姓不婚原则等都可以优先考虑含分封制的选项,如例1中涉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是分封制下出现的等级;凡材料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父系血缘、大宗小宗、世卿世禄、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等信息一般优先考虑宗法制。如例2涉及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原则。
【备考建议】要区分这两个制度,教师需着重帮助学生记忆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内容、不同时期的影响,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贵族政治强调血缘与出身,比如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体现的就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看重的是能力功绩等。如秦朝官吏由皇帝任免,汉朝察举制依据品德,如孝廉,唐朝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等,是典型的官僚政治。
例3.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中国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D )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解题思路】凡涉及依血缘关系、世卿世禄等信息可以优先考虑贵族政治,凡涉及打破血缘标准、由皇帝任命或依军功成绩之类的可以优先考虑官僚政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体现的实质就是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例3题中的“封建”指分封制,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帝制”强调皇帝决策而非依据血缘,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实行军功制,汉武帝到昭帝之间通过推恩令解决了汉初同姓封国(即贵族政治)导致的地方割据为患的问题,将其划归郡管理,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备考建议】这对概念的主要考查点是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复习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前者可引导学生把握分封制与宗法制下依父系血缘关系世卿世禄的特点,后者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郡县制、察举制、科举制等体现的选官方式。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方式,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国家事务由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它强调君主与丞相及中央官吏之间的关系;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地方受控于中央。
例4.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B )
A.相权日益加强
B.君权专制日益加强
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D.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例5.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 ( D )
A.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B.吸取宋代地方分权教训
C.行省面积广阔管辖困难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题思路】凡是涉及中央机构官制的调整、中央官员权力的调整都可优先考虑君主专制,另外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也是君主专制的衍生物。例4说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体现的是皇帝与中央官员权力的分配,凡涉及地方机构、地方官职与权力的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都属于此概念。例5说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备考建议】在备考复习中,区分本对概念,教师宜将从秦朝至清朝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演变史实分两条线索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了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
内朝是指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官职,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外朝即沿用的前朝的三公九卿制此时已成为内朝的执行机构。其中,内朝的出现加强了皇权。
例6.汉初官吏的选拔标准是“忠厚长者”,但这样的人守成有余而无开拓精神,到武帝即位,丞相卫绾虽然敦厚,但无见识。窦婴、田蚡不以国事为己任,奢侈腐化。据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B )
A.设立刺史,加强对丞相的监察
B.立中朝,加强对国策的谋划
C.实行察举,罢黜不称职的官吏
D.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解题思路】材料提到掌决策权的三公九卿之首丞相无见识或奢侈腐化,汉武帝要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将决策权委以他人,即剥夺三公九卿的决策权,另设一机构分理决策权,于是有了内外朝之别,内朝也叫中朝。
【备考建议】针对这对概念,教师要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把握内朝设置的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地位(管决策)和影响(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以达到区分二者概念的目标。
直接民主指享有民主的所有成员直接参加决策,如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就是典型的直接民主,我国现阶段的村民自治也是直接民主。间接选举是指享有民主的成员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参加决策。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就是典型的间接民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也是代议制。直接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地区,一些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就只适合代议制即间接民主了。
例7.在雅典只要多数民众愿意,任何提议和判决,不管是出自个人偏见或一时冲动,还是源自阴谋家的蓄意蛊惑,也不管是否合理正当,都有可能随时成为法律。此观点认为雅典( A )
A.民主制度存在局限性
B.居民享有充分自由
C.民主缺乏公平和正义
D.公民无视法律尊严
例8.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C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D.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解题思路】直接民主的优势在于民主的享有者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国家大事,其局限在于民主的参与者素养良莠不齐,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如例6说的就是这种局限性。资产阶级代议制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代表自己行使民主权利,例7中只有C项体现了选举代表。
【备考建议】对于本对概念的区分,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以古希腊雅典为代表的直接民主的运作方式、积极性与局限性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与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代议制的发展历程等。
这两种说的是国家结构而非政体。国家结构是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它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而复合制的结构包括邦联制和联邦制。1787年宪法颁布之前的美国和1871年前未统一的德国是典型的邦联制,1787年之后的美国和1871年后的德国则是典型的联邦制。两种复合制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无权,联邦制下中央政府权力大于地方权力,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例9.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D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例10.《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后来美国政府是如何实践作者的核心主张的 ( C )
A.维护各州的权利
B.争取民族独立
C.实行联邦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解题思路】宪法颁布前,美国的邦联政府具有软弱性,国家由松散的联邦组成,宪法颁布后,变邦联制为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例8说的是宪法颁布之前华盛顿认识到要改变当时的制度即邦联制;例9中的“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指邦联制中地方的权力,而材料强调不能维持这种状况即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就是实行联邦制。
同时,教师还需着重强调美国的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区别。前者指国家结构,强调的是美国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后者指政体,强调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政权组织形式无关。
【备考建议】对于本对概念,教师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独立之初美国邦联制下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及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宪法中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如何分权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