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蒋玉军
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特别是“唐宋八大家”的山水游记作品,被世代文人奉为至宝,代代相传。欣赏此类佳作,情操会得到陶冶,境界会得到提升。例如苏轼的《后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的名篇,不管是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揣摩、去斟酌。那么,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地解读这些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呢?笔者以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因为这类散文作品表面是写景,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心志,包含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如此。山水游记中,描绘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皆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品味山水之情意,就是要去品味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和情感,品味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感慨和情趣。比如我们在学习《后赤壁赋》时,要懂得去品味作者对世事达观超然的态度;学习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时,我们首先应清楚,作者绝对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景物,而是寓特定感情于景物之中。作者带着不得志的心情纵情山水,想从大自然中获得慰藉,可那怡人的自然美景只是获得“一笑”,政治上遭受的迫害、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最终还是不能忘怀。这里巧妙地把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了这篇游记散文深刻的内涵。因此,我们只有透过表面的山水,才能领悟到作者真实的想法。
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最常用的写作技法即情景交融法。作者十分善于入木三分、神形毕肖地描绘大自然,从而展示美景。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观察、潜心领会文章中自然景物的形态,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具体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解读文章。比如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的开头,准确地描绘了小丘上的石头如牛、如马、若熊、若罴的奇状,况且这种奇状不是呆板的静物描写,而是写出了它们争为奇状的动态。小丘上的石头,都带着虎虎生气,按照自己的样式,朝着自己的方向,显示着自己的奇态。作者把小丘上的石头描写得情态并作,不仅“肖其貌”,而且“传其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有的散文作品是通过虚实结合、事理相因的方法来表达主旨的。因此,我们需要由事切入,化虚为实。例如《游褒禅山记》一文,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论点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最终取得胜利。只要努力了,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因此,我们在欣赏山水游记类散文时,应学会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而准确概括出文章曲折深奥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