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

2019-01-10 15:10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诗词诗人诗歌

广东

古典诗词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犹如徜徉花海,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陶冶情操,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自觉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学诗词鉴赏教学在背诵积累、梳理文意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状及问题

1.教学目的功利化,过分重视对答题模式的讲解

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而教学成绩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的,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传授考试技巧,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尤其是进入高三后,有一部分教师不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而是通过讲授、训练“万能”的答题模式以期提升学生诗词鉴赏题的成绩。但大多学生诗词基础知识薄弱,答题时常常忽视诗词具体内容,一味地堆砌答题术语,套用答题模式。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极大地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自然规律,破坏了诗词原有的韵味,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解读诗词的能力,也无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灌输式”教学盛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确定的。”古典诗词一直是中学生的软肋,很多教师担心让本来就不懂诗词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完成课程内容,就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满堂灌。”在这样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与作者思想碰撞的火花,既没有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没有师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声音。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丧失,只能被动地接收、机械地记忆教师给出的答案。要知道,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边行为,而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不能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揭露出来并加以解决,即便讲得再好,也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

3.教学缺乏系统性,忽视对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古人的生活环境、社会风貌等与今人相去甚远,加之很多学生不懂“诗家语”和表达技巧等知识,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古典诗词大多有畏难情绪。如果在教学中缺失了对这些知识的系统性讲解,学生学习诗词时就难以融会贯通。与此同时,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教材,缺乏专题和系统意识,单纯按照“教参”对诗词进行大意梳理、主旨剖析等单篇教学,导致学生搞懂了一首诗词,但还是读不懂这一类诗词,遑论读懂其他不同主题的诗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教者没有明确诗词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鉴赏能力本身难以量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故而很多教师缺乏培养诗词鉴赏能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策略与应对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构建诗词相关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可供学生“知识迁移”的鉴赏流程和方法,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学生有饱满的学习兴趣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作者生平、相关背景、奇闻逸事、音乐影像等资料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生动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况、社会面貌,使学生迅速入情入境,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讲授《将进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情景,笔者就设计了一段关于酒文化的导语:“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吐露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而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听完创设的情景,学生自然而然就开始思考:李白为什么要喝酒?和谁喝酒?喝酒后说了些什么?这样一来,便不自觉地走进了文本。

2.看标题,辨明题材类型

标题往往对诗歌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和总括作用,有的揭示诗词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等,有的点明事件、题材、情感等,如杜甫《春夜喜雨》的标题就传达了作者对春夜之雨的喜爱之情。此外,我们还可根据标题得知诗词的题材以及该类题材常见的感情、主旨,从而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大致的方向。诗词的题材不同,其表达方式和所抒发的情感也有较大的区别,但同一题材的诗词却往往有相似之处。古典诗词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山水田园、咏史怀古、咏物、送别、羁旅、边塞战争、闺怨等几大类,而每一类题材的诗词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羁旅诗常常会描写旅途中所见之景,并以此来表达漂泊的艰辛、孤独、寂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情感。如果能将这类题材的诗词整合一下按专题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可以轻松地实现“知识迁移”,面对陌生的同题材诗词也能应对自如,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调整语序、补齐省略,读懂诗句大意

要鉴赏诗词,首先必须读懂诗句大意。而要读懂诗句大意,就要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1)省略

古典诗词是凝练的艺术,常常通过几十个字表达出复杂深刻的情感。因此诗句中的词语都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这也就造成了诗歌文意间具有较大跳跃性的一般现状。诗词中几个句子表达一层意思或一个句子表达几层意思成为常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主题,顺着作者的情感,充分调动想象,补充出省略的部分,如“桃叶传情竹枝怨”,“枝”后省了一个“传”字,应该是“桃叶传情竹枝传怨”;“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实为“东涧水流西涧水流,南山云起北山云起”。

(2)倒装

为了平仄与押韵,将符合语法要求的词、成分及句子前置或后置,这种方法就是倒装。例如张仲素《春闺思》“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其实应为“昨夜梦渔阳,提笼忘采叶”,因为昨夜梦到了渔阳,以至于在今晨仍然在想着梦中的情景而忘了采叶。再如孔仲平《寄内》:“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按一般的顺序应是:“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虽然这样写诗意上也很流畅,但却显得过于平直,没有韵味。而将两联顺序调换过来,意味就大不相同。

省略和倒装对于诗歌的音律、情感、意蕴有着积极意义。能否补充出省略的意思,还原出颠倒的词序,把握住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直接关系到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在讲完有关“诗家语”的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解读诗词,然后再对照参考译文、诗词赏析等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是提高学生理解诗词能力的好方法。

4.反复吟诵,以声传情

诗歌是诗人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喜、怒、哀、乐、愁等)的一种方式。因此,要读懂诗歌就不能把它当成与自己无关的文字,而要学着将自己融入到诗人的生活、境遇中去,体会彼时彼地彼境诗人的心理和感情。但很多学生在诵读诗词时缺乏理解、积累、酝酿情感的过程,没有体会到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以致无论什么诗歌到最后都读成一个节奏、一个音调。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诵读不做任何评点和指导,不管读得如何都只一味叫好。这样不仅很难与诗人在情感上融为一体,还会将诗歌诵读变得枯燥、乏味、毫无乐趣。而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诗歌诵读需要“披情入文”,也反复和学生强调要带着情感诵读,但对如何揣摩出正确的情感又缺乏过程性的示范和精准的点拨。

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梳理完诗歌大意后,可引导学生将他们自己想象成诗歌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去体会诗歌情感,然后用符合对应情感的节奏和音调诵读诗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建议教师配合面部表情和动作等体态语当面示范诵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读,而不是那么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独立揣摩诗词的情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朗读“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时,就要求学生在读“静女其姝”时用赞美、爱慕的语气;而“俟我于城隅”要读出期待的味道;“爱而不见”则要用无奈、嗔怪的语调;“搔首踟蹰”则要配合抓耳挠腮的动作读出焦急的感觉。经过多次指导和调整,学生把这首诗中约会男子和女子的心理和感情很好地呈现了出来。大家都惊奇地说:原来诗歌可以这么读!如此一来,学生诵读和学习诗歌的热情就被快速地激发了出来。

5.品读意象,抓关键词,把握诗词情感和主旨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词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鉴赏诗词的关键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赏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那怎样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呢?

(1)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诗人眼中物、心中景,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因此,意象也是破解诗词主旨的最核心要素。理解了意象便基本可以体会到诗词的情感,例如:杨柳、长亭、笛声等常代表离别,月亮常代表思乡、思亲等。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用“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衰败、孤寂、凄凉的氛围,从而表现作者的孤寂、思乡之情。

(2)抓情感关键词,把握主旨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很多诗词更是将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嵌入其间,我们称为“情感关键词”。例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几多愁”就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愁绪之多。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直接点明作者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再如张继《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直言自己因愁多而难以入眠,而“客船”点明自己漂泊在外,诗中“乡愁”溢于言表。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词对正确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作用。

6.结合诗句,厘清诗词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词的艺术特色是一大难点,而中学阶段的诗词鉴赏多侧重于对表达技巧的分析,但由于表达技巧内容繁杂、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使得很多学生难以辨认和掌握。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可将表达技巧的概念细化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为学生建立起有关表达技巧的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表达方式中的记叙、议论、说明和结构手法(铺垫、伏笔、照应、承上启下、重章叠句、卒章显志)基本不考,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初中已经学过,故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帮助学生重点构建抒情方式、描写方式和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情景与哀乐的关系三个大板块,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等六种常用手法。描写方式可从描写顺序(时间、空间)、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描写方法(正描、侧描、细描、白描、点面结合)进行归类。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用典、象征、比兴等。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对景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例如“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诗人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落之景;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诗人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人的风景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耳之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目之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如此结合具体的诗句,诠释好“以动衬静”这一手法,学生也会比较容易吃透概念的内涵,才不会在鉴赏和答题时胡乱地贴标签。

猜你喜欢
诗词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