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已经发布,《考试说明》既是2019年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考生备考的指导性文件。备考师生要认真研读、把握变化、吃透精神、明确要求,落实到备考实践中。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揣摩、研究2018年高考真题,体味其命题特点,把握命题趋势,方能带领学生有效应考。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套卷子字数均在8 000字到8 500字之间,2018年三套卷子字数均在8 500字到9 500字之间,卷Ⅰ和卷Ⅱ整体阅读量相较前一年分别有所增加,卷Ⅲ字数变动不大。2018年语文试卷容量相对前一年有所增加,难度较以往增大,区分度也有增加。2018年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更是坦言,今后语文考试的阅读量将进一步增加,高考语文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结合近年来语文试卷阅读量的变化,可以预计2019年语文试卷考查范围将更广更深,对能力的要求更高。师生需要仔细研读《考试说明》,分析《考试说明》,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
本文结合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套试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及特点,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以供参考。
基本题型不会发生大的改变,阅读量会有小幅增加,难度基本与2018年持平。教师应特别注意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打破套路、针对文本的命题。
1.了解命题特点,清楚认知自我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2017年及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变化不大,命题相对稳定,但在文本字数、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也比较明显。
从表1中可以发现高考现代文阅读部分在2018年的变化。
表1 现代文阅读文本详情一览表
考生要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这两年考查的都是中国文本。关于文体,要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这两年考查了学术论文和时评,政论文和书评要适当关注。阅读中,要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生要有文体意识,在掌握论述类文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思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这两年考查的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文体集中在小说和散文,诗歌和戏剧考查的可能性较小。2018年集中考查小说阅读,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的阅读量较2017年有较大增加。2019年阅读量还会小幅增加,难度和2018年相当。这便要求考生必须提高对阅读的重视程度。考生应提高阅读速度,阅读中注意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初读勾画文章的结构,圈画重点句子,领悟文本中心;再读结合问题,回到文本,寻找答题范围,组织答题语言。
实用类文本阅读相对稳定,体裁以新闻、报告为主,传记、科普文章较少出现。该类阅读材料丰富,图文结合,要求考生能够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这两大文体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
总体而言,现代文阅读都要求加强对中外文本的阅读。而近年并没有考查外国文本,需要引起师生注意。考生要针对《考试说明》要求,通过大型考试反思、认清个人优势与不足。
2.扩大阅读面,研读高考真题
应对现代文阅读,复习中要注意扩大阅读面,要关注不同体裁与题材,见识各种文体,注意选材和时代的结合。2018年三套全国卷,三篇小说很有特点,科幻小说首次命题,令师生耳目一新,也体现了命题和学生的阅读审美以及时代相契合的特点。
在提升阅读素养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对高考真题的使用,教师不仅要研究近三年的真题,甚至要研究近十年的真题;不仅要研究全国卷,还要关注地方卷。要利用好高考真题的“示范”作用。每年高考结束都会有学生甚至教师认为命题有问题,这恰恰反映了师生没有很好地利用以往高考真题的现状。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变与不变,都是相对而言。师生要紧抓文体特点,看清楚试题背后的考查点,并能找出与往年试题的相关性。2018年全国卷Ⅱ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声电影》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2017年全国卷Ⅲ《我们的裁缝店》中的第6题:“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这两道题都在考查语言,但考查方式和日常教学关注点不同。平时教学中,师生更多的是关注语言风格等大类答题方式,这两道试题就有很好的引导价值,师生不仅要关注整体风格,更要从细节处入手,关注这种风格是如何体现的。再如2018年全国卷Ⅲ《微纪元(节选)》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2015年安徽卷的《蓑衣》第11题:“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第21题:“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做简要说明。”这类题目本质上考查行文结构,通过换一种问法,增加了试题难度,如果考生能够见过、做过,就不会有陌生感了。
关注高考真题,除了关注考查内容表述上的变化外,还要特别关注命题中强调的“这一个”现象,根据题干要求、针对文本完成作答。针对文本的“这一个”命题,是近年命题的趋势,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2017年全国卷Ⅱ《窗子以外》的命题,师生纷纷表示不满,主要在于第6题:“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不仅考生,在真题答案没有出来之前,很多教师给出的答案也是有问题的。这道题不是考查常规的人称的作用,仔细审题是可以从题干中找到解答思路的。首先找到文章中使用“你”和“我”人称的地方,分析该处使用该人称的态度,分别答出之后,再回答改变人称的作用,这道题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的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卷Ⅲ《微纪元(节选)》第6题:“结合文本,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都是“这一个”命题的体现,需要师生加以重视。除了知道一定的答题套路,更要注意高考试题的“反套路性”。
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从2017年开始也有较大改变,从今年《考试说明》给出的题型示例看,多则材料的阅读,体裁和题材的变化貌似很大,其实北京卷从2015年开始已经有了该类题型的考查。
总而言之,认真研究历年高考真题,会对备考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一板块题型稳定,选材经典。古诗文阅读选材侧重中国古代人物传记,诗歌阅读侧重对唐宋经典的考查。近年的文言文选文比较浅显、阅读量没有大的变化,古代诗歌阅读难度在降低、题型变化也不大。
表2 古代诗文阅读文本详情一览表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读懂”是解答题目的关键因素。要读懂,必须做好积累工作。考生在日常复习中,要回归教材、重视点滴积累。要关注对常见的文言句式、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的积累,特别是在人物传记中经常出现的官员升降、人物生死等常见词语的意思,另外,对古代官职、科举等文化常识要了解并掌握。
古诗阅读关注唐宋名篇,考生要像做文言文翻译一样阅读古代诗歌,知道诗家语,在读懂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思想情感。
常见名篇名句的考查依旧会以情境背诵为主,难度不大,考生要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句子在语境中的作用,做到不仅会背,还要写对。
这部分内容是创新所在。考查内容与题型均有可能继续改变。成语、病句依旧是常规考查重点,其他还有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常见的修辞手法等,内容会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强化情境考查。
1.强化语境意识,做好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2018年,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对成语、病句、连贯得体等部分的考查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各自单一命题变成了组合语境命题。这要求考生提高阅读能力,除了积累常规成语的用法外,还要关注近义成语的辨析;除了能够辨析修改病句外,还要能够根据语境判断最合适的表达;连贯、得体中,除了记住谦敬辞的使用对象外,也要求对语境有所关注。
2.关注现实生活,做到面对变化不慌乱
近年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考生在紧张复习备考之余,要能够关注身边的生活,比如学校发布的通知与家长会请柬等;还要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科技创新,这不仅是文科生的事,应该是所有考生都要密切关注的事情。在几年没考流程图后,2018年全国卷两套卷都对其做了考查,难度有所增加,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对关键节点的逻辑关系的分析,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
依旧会以材料作文为主。作文类型以任务驱动为主而又不限于任务驱动,材料也趋于丰富,会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1.掌握基本文体写作,借鉴优秀文章,形成自我写作风格
《考试说明》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论述类文章的可操作性与未来的实用性使之成为不二选择。复习中,要以本省上一年度高考优秀文章为范本,认真分析范文特点,做到观点正确,思路清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论证严密,语言富有感染力。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妨选取几篇文章,仔细研究并做好仿写,在仿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大型模拟考试中试用,进而在高考中使用。
2.勤于动笔,反复修改,储备写作素材
考生要针对自身写作缺点,在大型考试外,勤于动笔,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反复修改,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每次大型考试,做好试卷分析,作文要重新审视,做好素材储备。素材储备除了日常课堂积累,还可以有意识地对社会热点人物进行全面了解。比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00名先锋人物,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为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社会正能量。考生要学会积累热点人物,当然也要积累当下发生的热点事件,比如嫦娥四号月球软着陆等。另外,考生可以关注“人民时评”等栏目,这些文章时效性很强,观点鲜明,结构清晰,文字简洁有力,不仅可以学习写作知识,还可以积累素材,使之成为自我写作的论据。
3.深入思考,凝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