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大穿孔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的临床报告

2019-01-08 04:16:08周卫东袁媛王玲李辉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耳屏颞肌耳道

周卫东,袁媛,王玲,李辉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江苏 无锡 214023)

鼓膜成形术是临床常开展的耳显微手术,以往主要在显微镜下进行,但在部分鼓膜大穿孔的患者或外耳道前壁骨质突出的情况下,经常会使术者难以清晰地看清穿孔前缘,放置植入物时无法准确定位,导致手术不成功。本科2015年9月起开始在耳内镜下进行取耳屏软骨-软骨膜来修补鼓膜大穿孔43例(46耳),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9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鼓膜大穿孔患者43例(46耳)。其中,男30例,女13例,3例为双耳,年龄21~67岁。其中,外伤原因5耳,慢性中耳炎导致41耳,均为鼓膜大穿孔,穿孔直径大于5.0 mm,干耳35耳,潮湿耳9耳,2耳有少许脓性物。术前纯音测听(500 Hz、1 000 Hz、2 000 Hz和4 000 kHz),平均气导听阈为40~50 dBHL,气骨导差为20~40 dBHL之间。颞骨高分辨CT扫描提示听骨链完整,上鼓室、鼓窦、乳突腔无明显病灶,部分病例鼓窦区轻度模糊,排除胆脂瘤存在。

1.2 仪器与设备

德国STORZ的HOPKINS 0°耳内镜,直径2.7 mm,长度11 cm,浙江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总厂耳科显微器械,STORZ高清内镜摄像和监视系统。

1.3 手术方法

插管全麻,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予耳道后壁浸润注射,耳内镜下检查鼓膜形态,环形撕去穿孔边缘上皮,镰状刀搔刮鼓膜内面黏膜,形成新鲜创面。距鼓环6.0~8.0 mm处,做一外耳道后壁大C形切口,切开耳道皮肤,小心剥离达鼓环,将鼓环挑出,整个皮瓣推向前方,仔细剔除锤骨柄表面的上皮,暴露鼓室,探查咽鼓管鼓口,去除可能影响通气的肉芽组织和膜性粘连。

准备制备耳屏软骨-软骨膜。在术耳同侧耳屏游离缘内侧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于软骨膜与皮下组织之间分离,尽量分至耳屏软骨左右边缘及下方,切取带双面附着软骨膜的耳屏软骨,软骨上缘予保留,防止术后耳屏变形。根据穿孔大小及形状修整软骨,将一侧软骨膜去掉,保留另一侧软骨膜,软骨光面用手术刀修薄软骨,形成一个薄片状的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缝合切口。鼓室内放置少量明胶海绵,将软骨-软骨膜植于鼓膜残边内侧、锤骨柄外侧,软骨膜面朝外向耳道,光面朝鼓室,恢复耳道鼓膜瓣,铺平穿孔边缘,耳道内置明胶海绵及碘仿纱条。

2 结果

2.1 鼓膜情况

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3耳穿孔未完全愈合。其中,1耳为早期病例,软骨移植物取得较小,使得铺放时比较勉强,1耳为手术时耳道内就有脓性物病例,1耳原因不明。其余病例均穿孔愈合,愈合率为93.5%。1个月内部分患者耳道深部有少许分泌物,部分恢复较快的患者3周时随访,鼓膜形态已良好,2个月后鼓膜大部分上皮化,鼓膜前下方保持了锐角,形态好,原有耳道潮湿的患者亦不再流水。

1例男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同侧周围性面瘫Ⅳ级,住院期给予激素、静脉扩血管药物治疗1周出院,当时无好转,第3周起有所改善,到第4周完全恢复,鼓膜愈合良好,听力提高,患者满意。

2.2 听力检测

术后鼓膜愈合病例进行纯音测听(500 Hz、1 000 Hz、2 000 Hz和4 000 kHz),平均气导听阈改善30 dBHL者5耳,20~25 dBHL者20耳,10~15 dBHL者13耳,患者自感听力有不同程度恢复。5耳鼓膜愈合及3耳鼓膜不愈合者纯音测听气导听阈无变化。

3 讨论

近10多年来,随着耳内镜技术相关的操作空间、设备条件和手术器械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逐渐被解决,尤其是高清摄像头和高质量光学器件的发展,使得在狭窄的耳道里使用内镜较过去更加容易,耳内镜手术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最大优势在于:利用外耳道自然孔道抵近观察,术野清晰,减少了耳科手术的骨质切除,达到耳外科微创的目的。耳内镜不仅能应用于外耳道异物、外耳道胆脂瘤和鼓膜置管术等,更应用于修补鼓膜、听骨链重建和镫骨手术中,其中耳内镜下单纯鼓膜成形术发展最为成熟,效果完全不比显微镜下手术效果差,甚至具有较多的优势。在弯曲或有时隆起的外耳道中,耳内镜基本不需扩大外耳道,能够直视整个鼓膜及鼓室内相关结构[1]。由于耳内镜可抵近观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鼓膜穿孔的大小和形状,并且能非常接近鼓膜进行操作,因而能更清楚地除去穿孔边缘,更易于植入物的铺放,使得年轻医师也更容易上手耳内镜手术。当然,耳内镜和显微镜一样,是一种手术的工具,而非革命性替代性的技术发展[2]。

笔者在手术时有一定体会。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局部注射时,应打在耳道皮肤的毛发和没毛发之间,可先将针弯过来点,斜面朝向骨面,从有毛发的地方进针,打得变白就行,不要太鼓起来,否则不好剥,如能提前20 min先作注射则止血效果更好。初学者开始时可用45°圆形的环切刀的直径比试,可测出穿孔直径大小,距鼓环多少mm作切口,便于自己心中有数。耳道皮瓣的切口一般要270°或大C型,切口处最易出血,此时要有耐心,翻耳道皮瓣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放在皮瓣和骨面之间,既可储血、又可起分隔作用。等翻起皮瓣进入鼓室,耳内镜广阔而清晰的术野优势就非常明显了。锤骨脐部处的上皮有时很难钳除,必要时可去掉部分脐部骨质,振动主要靠锤骨上2/3,软骨-软骨膜复合体都是放在锤骨柄外侧,可起支架作用,如放里面,一是可能要与鼓岬碰到,另外可能在软骨的前端就难以和前方鼓膜接触。复合体只要和后壁骨壁接触就行,不要嵌在鼓环里,会影响振动。同时,耳内镜手术动作一定要放慢,手要稳,动作要准确,尽量使镜子和器械不接触外耳道壁,以免损伤皮肤引起出血或血肿,有碍操作。

本文病例鼓膜愈合率93.5%,听力提高至少10 dBHL以上,大部分提高20 dBHL,疗效满意。李鹏等[3]报道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物内置法修补鼓膜大穿孔35例,术后随访1年,鼓膜愈合率达94.3%,术后第1年患者气导听阈较术前改善,其中77.0%的患者骨气导差小于20 dB,听力改善明显。任同力等[4]总结了42例耳内镜下不同修补材料修复鼓膜穿孔,包括:9例耳屏软骨膜,17例削薄软骨-软骨膜复合体,9例全厚软骨,7例人工脑膜,除用软骨膜修复中有1例术后穿孔,其他各组均无穿孔,并认为全厚软骨和人工脑膜是较好的选择。

以往本科鼓膜成形术都在显微镜下取颞肌筋膜修补,术前需备皮,耳廓上需做切口,还需行耳内切口,术后需绷带加压包扎。现在耳内镜下无需备皮,耳屏内切口相当隐蔽,术后无需绷带,耳道内塞个棉球即可回病房,并且初学者非常容易上手,相比操作复杂的显微镜手术更易掌握。耳屏软骨取材方便,易于固定,不易移位,可修补任何大小穿孔,鼓室内仅需很少的明胶海绵,抗感染力强,不易内陷;缺点是塑形较差,在成型初期听力恢复情况可能较颞肌筋膜差。颞肌筋膜也易于取材,适合任何大小的鼓膜穿孔修补,易于塑形,但对于咽鼓管功能差且移植床仍有感染的,也较软骨抗感染及抗负压作用差,鼓膜不愈合率相对较高。AYACHE等[5]和KIRAZLI等[6]研究发现,用颞肌筋膜行鼓室成形术与软骨-软骨膜移植物行鼓室成形术相比,听力学结果是无明显差异的。肖辉良等[7]根据鼓膜不同的穿孔大小选择不同的移植物,包括:脂肪、颞肌筋膜、软骨膜和软骨-软骨膜,总愈合率88.9%,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杨启梅等[8]回顾了一组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修补术(242例),另一组显微镜下颞肌筋膜鼓膜修补术(218例),该研究认为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修补鼓膜穿孔可以获得较好的愈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临床推广。

SAJJADI[9]认为,耳内镜是耳外科手术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同时强调了其单手操作的困难性。耳内镜的主要缺点是单手操作,无法同时吸引,立体感较差,且要求术野清晰和出血要少,否则频繁止血会影响操作,延长手术时间。尽管耳内镜手术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但手术下只要有少量出血就可能影响手术。内镜下出血对术野的影响明显比在显微镜下要大,尽管只是少量出血,内镜放大后会感觉很多,另外由于单手操作,等术者吸引掉出血且器械准备进入时,术野内又有血,使得术者必须再次用吸引器去吸引,会使术者很心烦,而显微镜下可以一边吸引一边操作,轻松很多。耳内镜的出血主要发生在耳道的皮肤切口及分离耳道皮肤时,需耐心等候,如出血一时较多,可不妨用肾上腺素棉球填塞压迫,在等待的过程中,先可以取耳屏软骨-软骨膜,待术者取完,耳道出血往往也会停止。耳内镜镜头前端易被血污染而影响成像,也有光源热效应损伤等缺点,本组有1例术后出现迟发性同侧周围性面瘫,手术中肯定未触及面神经,面瘫考虑为耳内镜的光源热损伤导致或贝尔氏面瘫。

综上所述,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修补鼓膜大穿孔无需手术切口,操作相对简单,视野广,病灶观察更仔细,而且中耳结构清晰。耳屏软骨-软骨膜易取材,铺置后不易移位,抗感染强,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听力改善明显。耳内镜技术为鼓膜大穿孔的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耳屏颞肌耳道
burow楔形皮瓣在耳屏前角化棘皮瘤的应用1例
耳内插葱治不了耳聋
科学导报(2023年21期)2023-04-04 01:20:17
先天性耳屏畸形伴外耳道狭窄的分度与手术策略△
改良式翻皮技巧对颞肌下颅骨修补术中颞肌功能的保护作用
颞肌下半剥离颅骨修补术
声学头模耳道入口处的声场仿真分析
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颞肌的处理
光明中医(2016年24期)2016-12-23 02:49:17
我国成立耳道数据与3D打印服务中心
改良耳屏切口治疗髁突骨折
26例数字化二维钛板颞肌下修补颅骨缺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