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陆银萍,王炜,闫鑫,戴国平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浙江 绍兴 312000)
随着现代耳显微外科的发展,显微镜下鼓室成形已十分成熟,但显微镜下鼓室成形为了观察病灶,多需做耳后或耳内切口,创伤相对较大,同时由于术中对中耳通气引流系统的观察和保护不够,不利于耳功能的恢复[1]。耳内镜技术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早期主要用于鼓室检查及鼓膜修复。近年来,随着耳内镜及相关器械的改进、术者经验的提高,耳内镜已成功广泛应用于中耳和内耳手术中,耳内镜也在中内耳手术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院近年来开展耳内镜下经耳道鼓室成形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科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并行全耳内镜经耳道鼓室成形手术的100例患者。其中,男53例,女47例;平均年龄(40.1±17.2)岁;病史6个月~38年;主要表现为耳流脓、听力下降;43例中央紧张部穿孔,34例表现为紧张部边缘性穿孔,23例松弛部内陷穿孔,27例伴有中上鼓室的胆脂瘤;61例听骨链完整,36例听骨链破坏,镫骨结构上存在,3例听骨链破坏,镫骨结构上缺如。病例排除标准:身体基础情况差;中耳炎活动期;中耳实质病灶、胆脂瘤已累及鼓窦、乳突腔;中耳其他炎症疾病。
1.2.1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耳内镜检查、颞骨横断面及冠状面薄层CT扫描、纯音气导骨导检查、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及术前全身相关检查。术前清理外耳道耵聍及分泌物,修剪耳道口过长的毛发。
1.2.2 手术设备①内镜:直径1.9 mm,10 cm长的0°、30°耳内镜,德国Storz公司;②显示屏及录像系统:德国Storz公司;③手术器械:常规耳科显微器械,适当改造后的耳显微器械,包括:剥离子,吸引器,顶端折弯处理;④手术室摆放:患者头部转向患耳对侧,术者位于患侧,显示屏位于术者对侧,操作台置于患者与显示屏之间。
1.2.3 手术步骤所有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采取控制性低血压,并用1%利多卡因+适量1%肾上腺素从耳外行外耳道前、后壁局部浸润注射及鼓室黏膜浸润。对单纯性鼓膜中央性穿孔行i型鼓室成形,无需作耳道皮肤切口及耳道鼓膜皮瓣,只要切除鼓膜穿孔边缘一周表皮,搔刮鼓膜内侧黏膜,形成新鲜移植床后,采用内植法修补鼓膜;其余患者在鼓膜制备新鲜移植床后,作耳道内切口,在外耳道后壁距离鼓环约5.0 mm处,环形切开外耳道后壁皮肤,方位点依鼓膜穿孔及病灶不同可改变,多为6至12点处,分离外耳道鼓膜皮瓣、鼓沟,向对侧翻起,保护鼓索神经。对上鼓室胆脂瘤需磨(凿)除上鼓室外侧壁部分骨质,后行鼓室探查、病灶清理,特别是后鼓室及鼓窦这些难以探查的地方,需要用0°和(或)30°耳内镜在不同角度下探查清理,暴露砧镫关节、镫骨肌和面神经管等结构。探查听骨链,根据听骨链损伤情况行相应听骨链修复重建。若镫骨活动良好,镫骨上结构存在,则行鼓室成形Ⅱ型,置人工听骨(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PORP)于鼓膜移植物及镫骨颈之间。若镫骨上结构缺如,但镫骨底板活动好,则采取全部人工钛金属听骨(tot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TORP)重建听力。鼓膜移植物大部分为耳屏软骨膜或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物,部分为颞肌筋膜,上鼓室胆脂瘤清理如上,鼓室外侧壁切除过多的同时,取耳屏软骨行上鼓室外侧壁重建。
1.2.4 术后处理随访如无特殊情况,术后3~5 d出院。嘱患者出院后每天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每次2或3滴,每天1次,并更换耳道口棉球,连续3周。嘱患者术后1、2和3个月来院复查。术后1个月于耳内镜下清理外耳道残余明胶海绵,观察鼓膜形态,并于术后3个月行纯音气导骨导测试。所有检查结果记录留存。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术前术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0例患者中,23例行无耳道切开的i型鼓室成形,38例行有耳道切开的i型鼓室成形,36例行Ⅱ型鼓室成形,3例行Ⅲ型鼓室成形,病例中有4例行上鼓室外侧壁重建。术中均无面神经、颅内、内耳损伤,术后患者无面瘫、创伤性神经性耳聋及明显耳周不适。100例中,96例鼓膜修复完整,形态良好,4例存小缝隙穿孔,经门诊耳内镜处理修复,未发现病灶复发。其中,39例行听骨链重建的患者,术前气骨距小于10 dB的1例,术后19例;术前小于20 dB的4例,术后17例;术前小于30 dB的15例,术后3例,术前大于30 dB的19例,术后0例。100例术前术后患者听力变化情况见附表。
附表 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听力结果比较 (dB/HL,±s)Attached table Comparison of hearing outcomes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dB/HL,±s)
附表 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听力结果比较 (dB/HL,±s)Attached table Comparison of hearing outcomes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dB/HL,±s)
时间气导听阈 气骨导听阈差术前 43.45±9.56 28.42±6.78术后3个月 27.23±6.89 13.62±8.67 t值 10.16 9.18 P值 0.000 0.000
过去数十年,鼓室成形手术大多是在显微镜下完成,由于显微镜直视角的特点,大部分手术需要额外的切口及不必要的骨质磨除。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耳内镜技术的不断探索与提高,以及高清摄像头、高质量光学器件及配套器械的发展,耳内镜已广泛应用于中耳病灶的观察、清理及各类鼓室成形手术中[1-2]。由于耳道的弯曲、狭窄,内镜处理此处病灶明显优于显微镜。内镜提供的术野是锥形的,锥顶在耳道,只要耳道能容许内镜和器械通过即可操作。而显微镜的术野是倒圆锥形,口大底小,为了观察和清除深部隐藏的病灶,需磨除更多外侧的骨质,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附加创伤,导致术后不适,同时影响患者的耳功能恢复。耳内镜手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内镜的广角视野,内镜通过微创的耳道径路,术野可以越过手术器械,无死角。如果内镜下需要观察放大影像,只需要向内靠近目标即可,无需重新对焦。而在显微镜下,手术器械甚至术者的手均可能造成遮挡。耳科大师LIVIO PRESUTTI认为一名耳外科医生,只有经历了耳显微镜及耳内镜两种手术的磨砺之后,才能发现显微镜的特点及局限性,更能发现耳内镜的优势[3]。
耳内镜的引入,使医师重新认识了原来在耳显微镜下隐蔽的韧带、皱襞以及骨微细解剖结构,这些新的发现促使医师思考一些耳的解剖和病理生理概念,去重新认识中耳的通气引流通道[4-6]。颞骨的中耳腔在功能、形态和解剖上由截然不同的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位于后上的乳突和上鼓室,另一个是位于前下的鼓室腔,前下空间对应的中耳腔包括:中鼓室、前鼓室、下鼓室、后鼓室,后上空间对应上鼓室、鼓窦、乳突气房,两者的解剖分割是上鼓室隔。上鼓室隔有后上和前下两部分组成,后上部由锤骨外侧皱襞和锤砧外侧皱襞组成,将外侧上鼓室与中鼓室分割开,前下部是鼓膜张肌皱襞,将上鼓室与中鼓室和咽鼓管隔开。绝大多数人耳的中鼓室和上鼓室通道只有两个,而且主要是前鼓峡[7],是砧镫关节和鼓膜张肌腱的空隙,另一个是后鼓峡,砧镫关节后方的空隙,这个通道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上述解剖结构包括鼓膜张肌皱襞和上鼓室外侧皱襞,在显微镜下都难以观察清楚。中耳腔的两个解剖区域在功能和形态学上也是截然不同的。位于前下方的中下鼓室披覆的主要是假复层纤毛上皮,富含黏液分泌细胞,主司黏液清除功能。位于后上的上鼓室和乳突腔披覆的主要是单层立方上皮,其黏膜下基质少,利于黏膜下血管的气体交换,主司气体交换功能。手术中对于黏膜的保留与否,对术后维持鼓室含气腔和中耳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8-10]。耳内镜下对中耳腔解剖形态的超细微观察,有利于病灶的清理及中耳结构功能的恢复。耳内镜手术不仅仅是通过外耳道来完成手术,它代表的是功能性手术的新概念。
全耳内镜下手术单手操作,无法同时吸引,一直认为是耳内镜手术最大的不足。在遇到出血时,需不断止血,耳内镜镜头也易被污染,需要反复擦拭,导致手术时间延长。这是个长期训练、熟悉的过程,许多耳科医生都有显微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的经历,也是单手操作,一手固定耳窥镜,一手操作,并无障碍。耳道径路损伤小,在耳道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更容易暂时性的压迫止血,不用持续性的吸引。同时,只要配合熟练,助手运用弯吸引器也可以很好地配合术者。经耳道径路的削骨主要是切除盾板,因为盾板较薄,只要简单磨除或刮匙刮除,无显微镜下过度的吸引。术野出血可以利用低血压技术、外耳道周边肾上腺素浸润及鼓室黏膜浸泡方法来减少出血,防止耳内镜下操作造成医源性损伤。耳内镜的光源有较高的温度,手术在耳内镜下近距离观察和操作,如果亮度过高、在同一部位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形成局部热损伤[11],在手术中要将耳内镜光源的亮度适当调暗(不超过50%),不要在同一部位停留时间过长,用吸引器抽吸可以快速降温。还要注意,有些内镜镜头防雾剂可能具有耳毒性,不建议使用[12]。尽管内镜具有视野清晰、抵近观察隐匿病变的优点,但有时内镜下清理中耳病变,并不能实现可视即可手术的要求。因此,内镜下中耳胆脂瘤手术对手术器械要求较高,需要具备带角度的器械,尤其是需要可吸引的带角度的器械。如病变累及超过鼓窦,不建议采取这样的手术方式[13-15],其弊端有:①耳道内的切口需要很接近外耳道口;②过多磨除耳道骨壁,重建困难;③缺损过多,重建时所用的软骨容易塌陷,易于堵塞鼓窦和上鼓室,造成术后术腔的引流不畅和耳道内的内陷;④耳道内会形成结构畸形,且内镜下磨骨过多影响操作及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