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莲英
摘 要:数学知识的构成离不开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又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概念对小学数学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解答数学问题的条件,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基于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解答数学问题,而任何数学问题都是由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构成的,这些内容的表述离不开概念,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效地开展概念教学,能够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但是对于认知经验还不足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进行概念教学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而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老师一定要设置合理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将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自生活,解决数学概念从哪里来的问题。
数学概念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属性反映,有较强的抽象性,同时数学概念又是用数学符号和语言描述出来的,所以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总结、概括、抽象出来。
比如在学习“总价、单价、数量”一节内容时,可设置以下情境。老师:同学们,老师昨天去超市,看到物品很丰富,每一样东西前面都有标签,写着数字,结账时收银员给了我一张小票,我拍了一些照片,大家看看这些小票上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开始研究讨论)
这本是每一个学生都会遇到的生活情境,老师开课前进行展示,可以先声夺人,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情境中。由于之前有真切的体验,学生都会主动地讲出里面所包含的数学信息。这样老师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解决了数学概念从哪里来的问题;另外,在学生发言、对话的基础上,老师以问题驱动顺利开展教学。
二、结合学生认知经验设计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在学习时,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对于新概念的学习帮助很大。比如在学习球、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运用之前的认知经验就很有效果。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不能直接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对等起来。然而,另一方面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有相关的基础,所以在学习新数学概念时,要结合之前学生的数学经验。
三、结合小故事设计问题情境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案例,有些抽象的数学概念不便于寻找,有些是因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所限。在小学年龄段中,最吸引孩子的莫过于故事了,老师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结合相关的数学概念来设置一些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1.设置有意义的童话故事
老师可依据学生的想象力结合数学概念教学需要设置一些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设置好问题情境,这样寓教于乐,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学习“数射线”時,老师设计了以下的寓言故事。
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进行跳远比赛,需要小朋友们给当一下裁判,好不好啊?
数射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校时要接触到的一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明白其概念和内涵,为什么学,学完后怎么用,全不知道。根据小朋友喜欢扮演成年人角色的心理特点,简单的一个故事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故事情境中,为了当好裁判,需要学生解决好多问题,而老师通过扮演裁判的故事情节很好地解决了“数射线”这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
2.设置有意义的数学故事
数学本源于社会的发展,数学史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数学教学中的好工具。学习数学史的好处是让学生学习一个数学概念之后同时有一种归属感。而结合一些数学小故事,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那些本民族的古代数学成就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比如在学习“乘法表”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记忆就会枯燥和乏味,但是经过老师的小故事之后,学生在没有学习之前,就激起了学习的热情。因为故事是基于一定的数学史实改编而成的,有强烈的真实感,进而激发了学生的了解兴趣。
总之,数学问题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跃数学思维的桥梁和纽带,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体现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深化,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了他人的问题之后会渐渐过渡到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R.M.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幼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宋乃庆,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