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泽婷
摘 要:以记忆理论为基础,分析口译中短时记忆难点,从材料选择、听前预测、课堂提示、课堂点评四方面提供教学建议,以期提升口译教学质量。
关键词:短时记忆;口译教学;记忆训练
一、引言
短时记忆是口译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的首要任務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听懂讲话, 最初的练习不是真正的翻译,而是要求学生在不记笔记的情况下,记住并复述一段话的主要意思[1]。诸多研究发现,学习者的短时记忆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提高学生短时记忆能力。
二、短时记忆的特点
口译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短时记忆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信息贮存时间短。第二,容量有限。Miller(1956)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2]。Baddeley(2000)发现短时记忆存在扩容现象[3],并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方系统”。新信息的输入和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之间的在线互动受到短时记忆的关键调控,主要体现在:(1)作为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2)贮存从长时记忆中调取出来的信息。鲍刚(1998)指出,“在口译实践中,瞬时记忆与原语听辨有关,长时记忆与“译前准备”有关,短时记忆与存储原语内容、关键词等信息有关”[4]。
三、短时记忆教学难点
(一)得意忘形
释意学派认为,口译记忆必定要经历一个“脱离语言外壳”的过程,教师应当以具体实例让学生区别,什么样的听只是注意话语的形式,什么样的听从一开始就是把精力完全集中在抓原文思想上,强调将源语信息解码为易于储存的形式,目的语输出时,应最大程度把两种语言分开,不寻求文字上的对应。
(二)筛选信息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如果都来者不拒的话, 大脑将陷入一片混沌[5]。同时由于时间压力,译员往往经常采取一种概括性翻译,因而必须进行取舍。教师在练习之前,首先要向讲明短时记忆的训练重点是抓关键信息和逻辑,而不必强调专有名词、数字,因为这部分信息可以用笔记,在无笔记交传阶段则采用模糊翻译或省略。应当先让学生主动识别原文中的四类冗余信息:重复、无关信息、专有名词、描述性细节。
(三)分析、预测
因缺乏分析,学生往往习惯于按照原文顺序机械记忆。这必然导致遗忘;如果源语信息就没有逻辑,按照原文顺序记忆的方法就不可取。首先,应理清信息前后的关系,永远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每一句话,脑子里要时刻想着“他想说什么”。第二,根据前摄干扰理论,许多学者认为可通过扩大信息组块来减小旧信息对新信息的干扰,常用策略包括“信息视觉化”和“信息逻辑化”[6]。第三,根据后摄干扰理论,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已知信息对新信息作出合理预测,辅助理解新信息。
四、教学策略
(一)材料选择
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新闻类的大众文章,要求学生听过之后复述大意[1]。材料内容应当具有话题性,但不能妇孺皆知,应该既包括易懂信息,又包括新信息。逻辑应当清楚。语言风格可视不同的练习目的而定。如果训练重点是得意忘形,则可选择成语谚语、带修辞的演讲。如果重点是筛选信息,可选择废话多的讲话。如果重点是注意力,可选择一些发言习惯明显的讲话。但作为练习的材料其语言必须纯正,避免使用国际组织文章和翻译过来的文章。长度上,开始时应该避免使用短句子,否则会养成机械记原文字词的习惯。最好使用一些较长的段落,但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两分钟。
(二)巧用听前预测
教师须鼓励学生做听前预测,包括可能出现的词汇和逻辑结构。CATTI考试开始前有10秒主题提示,考生应充分调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词汇和背景知识。学生要多阅读报纸,总结常见的演讲逻辑框架,教师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预测纵向逻辑。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听材料前查阅背景知识和平行文本,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发言人,可能从哪些方面演讲。刚开始时,学生的预测总是不准确,但只要掌握了主动的思维习惯,随着知识经验累积,预测会越来越准。
(三)激活被动记忆
我们记住的内容永远比复述的内容多,但只要稍加提示,就能激活潜在的记忆。对于长材料,不能要求学生听一遍就复述完整,教师应当简要概述意思,再以提问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但应避免提示原文的字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原文字词引到理解意思上来。
(四)课堂点评
教师的点评是口译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遵循原则。第一,短时记忆练习阶段不宜过分强调语言错误,而应以理解、逻辑捕捉为重点。第二,明确错误类型,如机械记忆字词,信息筛选不当,张冠李戴,听力障碍(词汇、辨音、语法、背景知识)等。不明确错误类型,学生就无法根本意义上解决问题。第三,不能仅限于评判学生现有水平,而要告诉他们怎样在原有水平上提高,使得复述更完整、准确。
五、结语
口译时,短时记忆在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调控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听前做好预测,听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上,将字词和思想联系在一起,理清信息前后关系,激活被动记忆,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1]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著,闫素伟,邵炜译.口译训练指南[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1.
[2]Miler G.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ing information[J].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63):81-97.
[3]Baddeley A.D.The episodic bufer: a new component of working memory[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0(4):417-425.
[4]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5]童晶晶. 口译过程中的短时记忆遗忘[J]. 怀化学院学报:2008(12)
[6]雷天放,陈菁.口译教程[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