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摘 要]结合日常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时空观念架构历史情境”,将大维度的时空观和小而具体的历史现象结合,进行复调式教学的探究。文章还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素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复调式教学的意义:既能培养学生在零散、多样的历史真相中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将历史现象和时代背景相联系的思维品质;又能加强从教者的教学良知和专业素养,使从教者更明确自己担负着培养复兴民族的新时代人才的道义责任。
[关键词]时空观念;历史情境;复调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4-0056-03
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历史教学是离不开时空观念的。尽管教师在现实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会结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历史的能力,但学生在面对新材料或迁移整合已有知识体系时还是会存在对历史时空框架无从下手的现实问题。这是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第一个困惑,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觉现有历史教材讲述的是比较宏观的历史,比如必修三本书是政治、经济、文化,而江苏无锡的选修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也是在说世界上的大事和伟人。学生反映这些历史是高高在上的,是古董,和自己以及现实没有多大联系,更不知从何以史为鉴。这是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第二个困惑。
根据日常教学实际和一些公开课的交流,笔者有一个初步的设想: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时空观念如果是大历史观,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历史时代背景的认识的话,那么在历史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则是一个小时空观下的意象,需要架构历史情境,让历史和现实之间架构起真正的桥梁,从而让学生走进历史而不是浮于表层,让学生理解历史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思想等影响国家和时代的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更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历史不仅是生动的,也是有实践意义的。
一、从教学设计上,复调式教学立足于大历史时空观念和身处历史时刻中的人物生活的交叉,在零散、多样的历史真相中去培养学生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
教学高中历史人物时,采用复调式教学尤其能让学生理解人物和时代的关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并会运用知识去论证“时势造英雄”的观点。比如在讲人物詹天佑时,可先将他的个人经历列成生平大事年表。
詹天佑能够赴美留学和洋务运动发展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的国内时局以及工业革命的国际背景息息相关;其个人致力于津沽铁路、张绥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滦河大桥、京张铁路等铁路事业,这和中国交通近代化的推进紧密相连;而其支持保路运动、反对中东铁路国际共管,为维护国家路权做贡献,则与近代中华民族危机不断的时局密不可分。
结合大历史时空观念来表现此表中的人物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史实,掌握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识,引起对历史和人物的共同情感;有利于学生拥有史情,这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是水到渠成的。这也体现在笔者关于人物邓小平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思路中。
用人物年龄作为教学设计的课堂串接,既有条理,也能使学生感觉到人物的个人命运和时代的洪流是紧密结合的。此外,人物的年龄也有助于激发高中学生的情感,看到青年时期的邓小平勤工俭学的艰辛以及结交朋友、开阔视野的经历,较好地引导和鼓舞了同龄学生。看到88岁的老人已无社会职务,但依然肩负使命进行南方视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发挥自己的余热,这样的史实能让学生更动情。
高考,是高中学生正在迎接的目标,所以讲授恢复高考这一事件时,笔者用了材料“致青春——1977年的高考记忆”,又结合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理解当时高考改变命运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也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重大政策会影响个人,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 复调式教学更能展现复调式历史,进而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归纳本质的唯物史观
春秋战国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个乱世,其间出现了数不清的人物,还有许多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历史故事上演。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的教学中,面对众多派别和各家的思想,如何在真实展现历史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抓住本质和构建素养是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首先就是基于大历史观,通过时空特征让学生把握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政治上的病痛时代,也是思想上的黄金时代,体现了大动荡、大变革的特征。可用如下图片和有关材料来展示该时期:图1的铁农具和牛耕展现了生产力进步。公元前594年鲁国实现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地的实际数目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这也构筑了当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图2的春秋形势图可以展现该时期诸侯国林立,“三家分晋”“楚王问鼎”“以邻为壑”“毛遂自荐”等成语故事都是政治环境的体现: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崩溃。图3的稷下学宫图则从文化层面反映出战国时期为了招揽人才的办学,体现了分封制动摇下“士”阶层活跃和“礼贤下士”“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社会场景,以及從官学到私学的学术下移的文化现象。
这样的大历史观既基于春秋战国的时空观念,也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必修3文化这本书时就建立起一种历史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面对“百家争鸣”,为了体现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进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乱世”中的国君需要有效药方来“救世”的情境,各家学派代表不同药方,或切峻或舒缓,或直面现实或回归传统,或迎合君主或考虑民生……有效选择材料可以展现不同学派甚至不同人物的思想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就说明他的仁爱是有等级的,他的一生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孟子、荀子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分别称为“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和“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这能从他们是耿直(“民贵君轻”)或心机(“儒法并用”)地宣传“仁”的思想主张的方式中体会出来。老子的经历和主张都体现了“藏”的特点:后人对老子的生平和姓名都依据传说,其晚年隐退,主张“无为而治”……“庄周梦蝶”体现了庄子思想的相对性和洒脱。韩非子的“法、术、势”中,“势”是君主集权,是以“法”慑服万民和用“术”平衡官员的前提和保障,“守株待兔”则说明了因时而变的现实道理。通过墨子和鲁班的对话展现了墨子的大爱和理想情怀。
结合时空观念(大历史观)和历史情境(小历史现象)开展复调式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也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复调式教学有利于加强一线教师的教学良知和专业素养
作为一线教师,在面对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内容时,需要不断积累素材,这既包括平时的阅读和观察积累,也包括有针对性的准备。如历史书籍、专业杂志、时事新闻,还有娱乐节目、众多微信公众号等等,都是素材的来源。要做一个用“心”的教学者,这里的心既包括对历史事实敬畏的教学良知,也包括时刻积累素材的专业精神。
如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节课中,笔者除了针对性阅读关于春秋战国的一些历史书籍外,还用到了平时阅读教学参考资料积累下来的素材。课堂导入展现的文化元素包括中国北京夏奥会、冬奥会的Logo和场馆照片,还通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微视频去展现当今世界的“百家争鸣”(文明交流)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文化自信,真正去实现复调式教学中历史和现实联系以及复杂历史有效还原的初衷和功能。
作为一名一线从教人员,在备课的时候笔者对自己的要求是:基于时空观念把握每一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和该事件的具体内容以及相联系的其他社会生活。这样对这一课的教学准备才是充分的,也能有更广阔的格局和具体而微的生动说明,进而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及师生素养的共同成长。
虽然复调式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实践意义,但其理念初衷在实际教学中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具体教学内容具体分析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套用公式的束缚教学。首先,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复调式教学应该脚踏实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它应该是让课堂插上浪漫主义的翅膀,但依然能着陆现实主义的土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实事求是。比如在讲国家的外交时,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无疑是和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国内环境息息相关的,这样的时空背景应该是主线,而外交方面丰富多样的活动案例的选择就应該有针对性,而不是以多、以有趣、以抓人眼球为宗旨的拿来主义。其次,复调式教学除了应该成为教师“教”的理念,更应该成为学生今后“学”历史的方法。因此,不必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套用这一方法,方法是灵活的,更是内化的。让基于时空观念架构历史情境的复调式教学成为课堂的启蒙和课堂之外的衍生,可以让师生拥有更大的格局和见微知著的能力,也可以让我们的历史教与学更具发展性。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