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琼
[摘 要]古文背诵要得其要领、掌握方法,应当先理清文章层次和思路,顺藤摸瓜。可利用课堂时间在接龙游戏中激发学生的背诵竞争意识、调动背诵兴趣;可读赏结合,活化背诵;另外,还可以调动各种感官记忆,复现文章情境,从而引导学生逐渐爱上背诵、享受背诵。
[关键词]背诵;古文;排序接龙;读赏结合;情境;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4-0005-02
京剧行里有句老话叫“不疯魔不成活”,是说凡事不痴迷,不全身心投入其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就不能够成功。笔者极信这句话,如果你做事也有这么一股子劲,同样会对此深信不疑。
背诵,亦是如此。
现在初中学生的“三怕”中有“一怕”就是怕文言文,怕背诵文言文,那么怎么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建立学生的背诵自信,进而让学生爱上背诵呢?以下是笔者探究出的古文背诵要领。
一、认标点,理层次
先让学生按标点读,即按标点的划分,一人先读一个分句,读顺畅;再一人读一整个句子,快速接句子,读完了后面的人再从头读起。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语气,如反问、感叹等;还可以随意地指名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去掉标点读,让学生看着屏幕显示的没有标点的文章反复读,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文言文不仅言简意赅、极其耐读而且布局谋篇巧妙得体。因此可以边理清层次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讲读文章时 “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例如在背诵《小石潭记》的第一段时,学生按照从“闻水声”到“见小潭”,再到“石”怎样、“树”怎样的顺序,当然顺畅多了;再反向练习,要求学生快速答出“写什么”的句子有哪些。
二、排序接龙妙趣多
可先按首词提示法尝试背诵。由于古文的句子比较多,教师可以采用句子排序法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强化记忆。具体方法是:裁剪一些硬纸,在每张纸上写上要背诵的古诗文的每句开头的第一个字,做成纸牌;然后放在一起,打乱顺序;最后以多种游戏方式,让学生排序。可以一人排序,也可以小组共同参与。比如游戏方式有:
(1)打擂台。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排的多或准;排同一内容,看谁用的时间短。
(2)对对子。一个学生出上句或下句,其他学生对出相应的句子。
(3)自由接龙。摸到哪张牌,就继续背下去,检查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三、读赏结合
1.边品味边朗读
按照一篇文章文体、内容的不同可灵活安排不同的赏读过程。以初中阶段最常见的写景文为例。作者在写作写景文时会采用一定的写景顺序、调动各种感官、使用大量的修辞及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手法。课前可以让学生把写景文章的写作手法、特点写在白板上,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又可以在朗读训练中派上用场。在读顺文章之后,教师引领学生读出各种写法对应的句子,可以是指名读也可以是竞赛读或齐读。
2.读出节奏、感情,体会语言美
文言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引领学生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感情的起伏变化,会使学生领略到文章流淌出的动人气韵。文言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对称句、排比句,这些句子给人节奏鲜明、一气贯通的感觉,教师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利用它们的特点来增强记忆,体会语言美。如《答谢中书书》中“高下相对”“早晚相對”的句子皆可两两对应来记忆。同时辅以朗读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四言句的二二节奏,再提示学生感受文句感情的变化——“高峰入云”富有气势;“清流见底”令人心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富有动感和生机;“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开阔美好、富有活力。然后再整段读,指导学生以情带声,感受情感起伏变化和节奏错落带来的韵律之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将审美体验与优美诵读相结合,让学生优美地诵读,细细地品味,在诵读中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古文语言的魅力。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就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四、“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记忆文言文时调动的手段越多就记得越牢。在背诵的各个阶段,教师都可以调动学生采用手舞足蹈式的记忆方法。再以《小石潭记》第一段为例,先请学生诵读,教师配以相应的动作,“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教师可以手为脚,两个手指交叉向前;“隔篁竹”,教师可用手比画出一个大圈;“闻水声,如鸣珮环”,以手捂耳做倾听状;“心乐之”,以手指心,面做欣悦状;“伐竹取道”,做手抓住砍倒的竹子状;“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做弯腰向下俯视状;“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做两手平铺拉开翻卷向上状,再做手指收拢状四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胳膊上举,两手合围,手指交叉,左右晃动,手指分开向下,手随胳膊柔软摆动。接着,做动作,让学生背出相应的句子。再按顺序做动作,让学生根据动作提示背出文章。还可以运用教师背诵、学生做动作,或者一个学生做动作大家来背的方式等。这样学生在自主朗读之时,表情肢体都可以调动起来,各种自创动作齐上阵,读得更尽兴、更带劲,读演结合,趣味性也大大增加了。
五、及时复习、念兹在兹
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第一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他认为遗忘的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古文的背诵一定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这样既省时间,效果又好。复习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一边画一边背;可以提示学生在睡前复习当天所背内容,静静地躺着,默默地背诵;可以定期进行学生互查背诵,互相指正对方的背诵失误,这样学生对一些易错的地方会记得更牢;可以使用默写巩固复习,默写应当尽早进行;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古诗文恰当地引用、套用、活用在自己的口语表达和文章中,让它们闪烁出新的光彩。运用熟练后,学生定会以此为乐。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整个背诵过程中所扮演的是同行者、鼓励者和示范者的角色。教师所有的话语、组织的活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活力。教师要极其重视学生的进步和闪光处,及时给予学生具体而真挚的赞美,培养学生对朗诵、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另外,在学生背诵时教师要根据文章长短、难易来限定完成时间,养成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攻克背诵的好习惯。
最后,笔者来盘点一下整个背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时所调动的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了“看、读、听、写、画、想”,可谓手脚并用、口脑齐上阵。当然,如果教师觉得还不够,也可以用道具加深印象,如“如鸣珮环”就可以找个铃铛,使其丁零作响;“鲁直左手执卷末”就把两张A4纸横向粘在一起当作书画长卷演示等。在背诵过程中,要尽量让多种感官参与,这样就会使多种感觉的信息到达大脑皮层,留下“同一意义”的痕迹,使视觉区、听觉区、言语区、动觉区等建立起广泛的神经联系,从而加强记忆。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增加学生的“四量”,即入眼量、入耳量、出口量、动手量。只有“四量”增加,才可以全面“征服”背诵。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信地、投入地背诵,随同文章的节奏和感情“在声音的琴弦上舞蹈”。
当今时代最可贵的不就是能静下心来读书吗?很多佼佼者的例子都证明了把书读无数遍的作用。古文是最美最凝练的文字,而背诵它所需的真诚、专注、不知疲倦的精神会让学生进入一种投入的、忘我的状态。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