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品方知味

2019-01-06 02:17欧树芬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策略

欧树芬

[摘   要]文本细读是还原文本语境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艺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语境生处细细寻”“语言亮点细细读”“情理悖处细细品”“语意空白细细钻”等文本细读策略,目的是使阅读成为学生快乐的心灵之旅,让学生读出“味道”,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4-0006-02

宋代朱熹对读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这段论述启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粗犷式阅读现状,向文本细读回归,放慢语文阅读的节奏,留给学生足够的细嚼慢品的时间和机会,使阅读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心灵之旅,让学生读出“味道”,并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一、语境生处细细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本创作是作者情感触动下的思维结晶,只有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全面整合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对文本语境的陌生感,才能在话语上使学生与作者保持平衡,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对话”,追寻出文本的妙处,体悟作者独特的“匠心”,从特定的时代背景体悟文本,从作者特定的心境细嚼文本,最终读出“真味道”。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没有看到其“大济苍生”之志,这是因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主”的特定时代,东晋王朝政治黑暗,上层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一味妥协退让。统治阶级内部,官僚之间互相倾轧,军阀混战,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徭役。陶渊明作为寒门之士,虽有报国之志,虽有满腔热忱,但终报国无门。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陶渊明既无法改变现状,又不甘于这黑暗的现实。作为一名文人,他只能借助创作抒怀,用笔勾画出一个与当时时代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传达自己的美好情趣。

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做足课前功夫,让学生深入了解那个特殊的时代,倾听特定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心声,学生对“世外桃源”的理解就深入了,也能明白为什么最后作者安排“世外桃源”寻而不得的情节——这是由特殊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点出当时的时代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理想生活。

二、语言亮点细细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者传情达意离不开语言,只有沉入语言,在多样化的语言品读活动中,学生才能在语言的出彩处、亮点处感受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透过语言进入文本创造的美好境界,并提升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习得语言表达的一般方法。

如在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中,其运用的语言是一大亮点。围绕语言,我们可以开展如下细读活动:

1.自读

结合课文注解,利用工具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初步体悟课文思想情感。

2.演读

小组范围内进行表演性朗读,关注语气、语调、语速等,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再推荐学生进行班级内的比赛读,要求能够通过关键字词的诵读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诵读时要结合自己的形体语言。

3.思读

结合文本具体的字、词、句、段等,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彩,进行快速阅读,并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词语运用、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言表达方式等。)

三重朗读设计,从宏观渐入微观,使学生的语言品味活动逐步走向细处,让学生从朗读进入到语言运用。不仅如此,还可针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言表达方式等,从而让学生进入语言品读的细处,使细读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生长的契机。

三、情理悖处细细品

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悖于常理、常情之处,这些细处由于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不相符,容易造成学生的困惑或者误解。殊不知,这些看似于情理相悖的细处却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蕴藏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体现出作者的独特思想。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情理悖处细细品味,定会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例如在看完《社戏》第一段中有关平桥村的介绍后,我们可以看出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但它在“我”眼中却是“乐土”。“在我是乐土”这种表述显然是有悖常理的。这样的情理悖处在文章中并不少见,如文章末尾的两处,一处是“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处是“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们不妨于这些情理悖处引导学生质疑:偏僻的小村庄如何成为“我”的“乐土”?同样的豆,为什么吃出不一样的味道?明明是不好看的戏,如何又成为“好戏”?

學生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深入文本细处,去体悟不一样的“乐”:“乐”在受到“优待”,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不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这里人人平等,小朋友们热情好客,公而忘私,生活情趣浓郁;不一样的“好豆”“好戏”背后是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谐亲密的关系,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等。唯有细读,方能出彩,才能“入味”。

四、语意空白细细钻

语文语意表达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是“言简意丰”,即尽可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语意表达的这一特点使得文本留白成为一大妙处,它没有具体的描写,也没有具体的语意指向,需要借助读者进行语意建构。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语意空白,引导学生细细钻研,定能够于空白处钻出精彩,钻出“弦外之音”。

例如,杨绛的《老王》对于老王的死是这样交代的:“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这里看似不经意的几笔,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一是对老李语气的处理,我们似乎看到明显的“鲁迅式”冷漠,让我们看到《祝福》一文中短工们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二是从老王之死中折射的人际关系。老李和老王住同一个院子,是相近的邻居,他对老王的死竟然如此冷漠。我们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挖掘,将从老李身上读到一个群体,即看客群体。再深入挖掘文本写作的背景,回归故事发生的时代,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当杨绛夫妇处于被异化为“反动学术权威”这种特殊的处境下,老王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反动学术权威”而远离他们,体现了老王的善良;然而,他的善良又被放在冷漠的看客时代,这就使得文本揭示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老王》一文中,我们通过留白,看到的不仅仅是人性的善良,还发现其中潜藏着更为复杂的东西。

文本细读是还原文本语境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艺术,它不仅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也体现出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折射出教师对语文的尊重,对教材编写者的尊重。教师要基于文本细读,放慢语文阅读教学的脚步,陪伴学生跨越时代阻隔,深入文本语言,感受作者潜隐于语言的“匠心”,触摸作者的情感、思想、人生感悟等,并探研文本留白处,以读出不一样的“语文味”。

[   参   考   文   献   ]

[1]  蔡良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9(4):230-231.

[2]  孙艳华.细读文本让阅读思考更深入[J].江西教育,2018(36):4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