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初探

2017-06-14 09:08丁玉美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摘要】2016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奠基石。现在我们用的教材是专题体例,教材跨度大,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时空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引领学生以此为起点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高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37-01

1.提出背景

2016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时空观念”在现行教材中的缺失。现在我们用的教材是专题体例,在引领学生理解时空观念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教材跨度大,特别是在时空的连续性上得不到体现,使得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建立完整的时空体系,缺乏纵向联系和横向对比;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孤立的,导致学生在理解问题上出现偏颇。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时空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引领学生以此为起点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时空观念的解读

2.1时空观念阐释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1]梁启超的这段话就反映了历史事件是在一定的时空内发生的,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时间和空间,是引领学生认识历史的基础,对于历史的解释、规律的探讨等都不开基本的时空观念。

2.2时空观念的内涵

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2]2016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3.时空观念实施目标分解

3.1以时间为依据,梳理主要历史事件发展的历程

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念,首先要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给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时空定位,直观地表现就是列表格总结。

3.2以空间为基础,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历程

“历史地图以点、线、面组合以及特定符号配合使用来表述历史,直观展示历史现象发生、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再现历史发展中一定的空间变迁形象。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理解抽象的历史现象”。[3]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理清从檀香山——东京——武昌——南京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地域空间方面来把握革命发展的历程。

从以上可以看出,引领学生构建时空观念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数轴法、地图的运用之外,还可以采取大事年表法、思维导图的方式、知识结构构建法等对学生进行引领。

3.3以核心事件为节点,了解其发生的时空概念,分析其带来的历史影响

布罗代尔认为“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4]我们可以以此理论来分析重大历史时间的影响。

从短时段来看: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只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众多历史事件的冰山一角,它转瞬即逝。

从中时段来看:辛亥革命的发生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后可以延续到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对中国的影响。以1911年辛亥革命这个时间点往前看,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向西方学习,探求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从思想层面上看,由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从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逐步深入到制度的层面;从实践方面看,历经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国人开始了新的探索;从经济方面看,随着国门的打开,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渗透到中国,直到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中国的革命注入了新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看出这一切都为1912年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从长时段来看,在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成为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也充分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这一理念进一步得到弘扬,传统专制主义思想渐渐远去,一直到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建立新中国,可以说是一直沿着民主共和的理念在践行;此外孙中山先生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也对于以后的革命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引领和观察,能够使学生更加完整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历程和影响,明确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历史事件的变化与延续,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人探求救国救民的艰难性、曲折性,理解共和国是来之不易的,由此可见时空观念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重要性。

3.4进行同时段的空间对比和联系,理解空间与环境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授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分析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国内外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这样的空间与环境中,英法美等国的代议制逐步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正在进行中,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决不允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为此他们扶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同时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由此看来,历史教学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规律。纵向规律就是所谓的“时间概念”,即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联系比较。横向规律就是所谓的“空间概念”,即以地域为基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历史现象作水平比较,寻找每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和特殊性。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古今贯通、纵横比较,使学生在纵横坐标中形成“时空观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页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91页

[3]周雪英:《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读书文摘》2014年第20期

[4]费尔南·布罗代尔:《历史与社會科学:长时段》,《年鉴》“论战”专栏1958年

作者简介:

丁玉美,中学一级教师,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