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10006
楼丽华教授是第五批及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四十多年来浸淫中医外科,尤其是中医乳房病学,是知名的中医乳房病大家。楼师在学术上历来推崇“阳和”学说,继承并进一步发扬王维德的全生派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以阳和汤为代表的治疗各类乳腺炎性疾病的“温通治痈”理论,广为学界所知[1]。
笔者作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跟随楼师学习期间总结发现,楼师不仅在乳房炎性疾病治疗中广泛使用阳和大法,而在乳腺癌治疗方面,也常用阳和之法[2]。笔者重温《外科症治全生集》后,有感于楼师的谆谆教导,现就楼氏乳科“阳和布气”抗乳癌学术思想做一理论探究。
1.1 癌之所成发于阴 《灵枢·百病始生篇》:“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楼师认为癌症,尤其是乳腺癌,初发之时,皮色不变,不红不肿,肿块散漫无边,非常符合寒邪凝滞的特点[3]。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乳腺癌的发展,以原发肿瘤为基础,生长迅速,与五脏六腑相连,循经络走散全身,形成新的病灶,有“体阴而用阳”的说法。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根本病机在于五脏六腑阳气虚弱,失于温煦而功能衰弱,津液精血无以推动而留滞不行,阳气不足复又感受寒邪,久而成癥,所以根本原因还在于阴寒内盛。楼师也不止一次谈到,阳气损伤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阳气不足,则水湿、痰浊、瘀血等致病因素乘虚而入,正不胜邪则任其凝聚,发为癥瘕积聚。瘤成之后,复又耗气伤血,更伤阳气;阳气虚衰,则阴寒更盛,凝结更剧。
多数乳腺癌患者本身也是重阴之身。何为重阴?女性属阴,而乳腺癌患者往往性格偏于忧郁,患病后患者情志郁郁寡欢、忧思过度,皆属于重阴之象。
1.2 癌之所治重清消 目前临床上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都有很多,经典的治疗还是手术、化疗和放疗。楼师认为,按照传统的中医归属,这些治疗方式多属于清消之法。手术往往导致患者气血亏虚,瘀血内停而不能生发阳气;化疗方面,目前乳腺癌的化疗以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为基础,以杀伤肿瘤细胞为目的,但同时也会杀伤正常的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放疗虽然是火热之邪,但是耗伤真阴之后,阴损及阳,临床上患者常见放疗后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的表现。
反观中医中药治疗,目前中医治疗乳腺癌一般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往往用于围手术期康复治疗[2]和化疗、放疗期增效减毒[4],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法治疗乳腺癌的医家也不在少数[5]。治疗之初,方中多用三叶青、半枝莲、蛇六谷、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等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能够杀死肿瘤细胞,但有些患者以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脾胃不能耐受,甚至肝功能损害等,导致患者厌服中药。对于以上现象,楼师认为乳腺癌属阴寒之证,一味治以清消之法,则不甚合理。
1.3 癌之所苦多寒证 乳腺癌,古代谓之乳岩,破溃者称之为翻花乳岩,形如泛莲,反复流滋渗液;更有甚者,乳房局部僵块石硬,破溃出血,渗液清澈。乳腺癌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多见腋下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肺转移、肝转移或者脑转移,而这种远处转移,往往表现为无痛性的肿瘤进展,损害相应脏器的功能。《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渗出液的“澄澈清冷”就是寒证的具体表现。
乳腺癌晚期患者,诸脏器功能逐渐衰退,患者活动力明显下降,多处于“失神”的状态。临床上这部分患者往往精神萎靡、劳倦困顿、不思饮食、不耐劳力、大肉尽脱、形销骨立,辨证都属“阴证”的范畴,此时患者对于阳气,对于生命活力,都表现出极度渴望。因此楼师对于乳腺癌晚期患者的基本状态判定,还是以阴证为主,寒证所苦。
乳腺癌的病因、发展以及治疗整个过程中,阴寒之毒始终是其核心。不管是疾病的发生,还是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归属于中医寒证阴证的范畴。疾病晚期,患者精神涣散、精力不济,也正是阳气虚衰的表现。“寒者热之”,这是中医学基本的治疗原则。如何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体现“寒者热之”的治则,一直是楼氏乳科的关注点。楼师提出以温通之法治疗乳腺炎性疾病,实际上温通之法属于阳和之法,善破一切阴证,如果从“八纲辨证”中阴阳辨证的观点出发,则阴证的范畴将大大拓展,也就意味着阳和法治疗的疾病谱远远不止乳腺炎症[6],乳腺癌也在其治疗适应证中。
阴阳本就互根,阳虚及阴,阴证寒证并不代表着没有阴虚,乳腺癌晚期部分患者形销骨立,也是真阴耗竭的一个表现。对于晚期乳腺癌来说,扶助温补阳气才是“扶正抗癌”的核心[7]。阳和之法,阳者,温补阳气,消散一切阴霾;和者,调阴阳以达平和,阳和之法也就是应用温补阳气的方法,达到体内的阴阳平和,这正是楼师“阳和布气”学术思想的核心。《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也就是“和”的含义。楼师认为,“阳和布气”就是在温阳补气同时,调节阳气输布,以使阳气通达全身,让体内阴阳再次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患者,女性,42岁,浙江苍南人,2019年1月12日初诊。主诉:左乳癌术后1年。患者肿瘤位于左乳外上,大小约3cm×4cm,1年前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予表阿霉素联合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化疗,因为淋巴结转移2/16阳性,故行放疗。放疗25次后患者口服三苯氧胺联合皮下注射卵巢功能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至今,复查未见明显转移征象。患者自从放疗结束以来,纵然是暑天时节,依然形寒畏冷。近1个月来,患者精神更加萎顿,语声轻微,时值冬日但是着衣明显多于常人,自诉乏力明显,双手不任重物,对外在事物兴趣索然,昏昏欲睡,胃纳差,大便偶溏。舌质淡嫩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乳岩(阴阳俱虚证);西医诊断:左乳癌术后。予中药7剂,处方如下:熟地黄12g,生地黄 12g,炮姜 9g,炙麻黄 6g,肉桂 6g,路路通15g,鹿角片 15g(先煎),炙甘草 6g,柴胡 6g,枳实 6g,黄芪30g,党参30g,红枣9g。水煎服,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9年1月19日复诊。患者面露喜色。原来患者之前曾多次中医就诊,服用中药后即会呕吐泛漾不适,因此对服食中药心生畏惧,但此次口服中药后即感入口温暖、脘腹通泰,未再出现呕逆不适。服药7剂以后精神明显转佳,服药后感微微汗出,胃纳渐开,近两日已经可以去附近超市购物而不觉疲乏过度。效不更方,二诊加郁金9g,吴茱萸6g,处方14剂,服法同前。之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胃纳大开,唯口渴多饮,楼师嘱铁皮石斛炖汤频服。
按语:楼师谓此案患者乳癌术后,攻伐日久而致阴阳俱虚。阴阳俱虚,应如何治疗,当先滋阴抑或先扶阳,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还是阴阳平补?楼师审前医所治,均是清热解毒抗癌之品,故患者脾胃因寒而伤,滋阴一途,恐不得速效。自丹溪而下,滋阴学说日隆,而扶阳者日稀,纵有火神派之说,而终流于学者交流,或为之奇。叶天士[8]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中强调:“……着而不移,是为阴邪聚络,大旨以辛温入血络治之……所以必藉体阴用阳之品,方能入阴出阳,以施其辛散温通之力也。”积聚之证,寒多热少、虚多实少,桂枝、肉桂、吴茱萸能温脾疏肝、调畅气机,为治疗积聚之要药,而温通气血之法为治积第一法。楼师所倡导“阳和布气”,以温补阳气在先,散布中气在中,滋阴在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阳和方在于扶阳温补,促使气血运行;四逆散运畅中焦郁阳;参芪健脾益气,而生熟地有阴中求阳之意。7剂后患者气血周畅,效不更方,给予郁金疏肝理气,吴茱萸温脾疏肝。扶阳者,火气旺而水火不得相承,故口渴引饮,故楼师嘱铁皮石斛滋阴解渴,以图缓效。
乳腺癌患者,病程日久,在经历手术、放化疗等现代医学多种手段治疗后,往往兼证较多,但其根本病机在于患者阳气虚弱以致五脏六腑失于阳气温煦而功能衰弱,津液精血无以推动而留滞不行,阳气不足复又感受寒邪,久而成癥,最终导致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楼师认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大多以“扶正抗癌”为主,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扶正当以扶助温补阳气为主,具体治疗上应以温补阳气在先,散布中气在中,滋阴在后,实为“阳和布气”。“阳和布气”理论是楼师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提出的又一学术思想,值得深入探索和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