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
摘 要: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应该加强学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应对市场需求,积极有效地解决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学 知识结构 就业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发展也十分快速。目前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化、国际化、智能化特点。在新形势下,社会各个经济主体非常需要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然而金融就业市场上出现奇怪的现象,曾经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居然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学专业连续多年的扩招,造成毕业生数量供过于求;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实体金融机构也开始向网络虚拟化改革,招人数量锐减。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居然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热门话题。
二、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于传统实体金融机构而言,的确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量的重复性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其用人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这种创新,应该是熊比特所称的“创造性的毁灭”现象。一些岗位虽然浑水消失了,但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岗位。传统实体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等用人数量在下降,一些新型金融机构却在大量招人,甚至于连非金融企业也在招收金融人才。原因很简单,在经济货币化、金融化、国际化的今天,风险已经渗透到了包括非金融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市场上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应该是上升的。而金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说明毕业生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或者说这些金融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与市场的需求不匹配。主要原因如下。
(一)知识水平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严进宽出的特点,学生考上大学很难,但考取大学以后,大学生来自老师、家长的监督减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而大学里老师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下又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迹象。教师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双方,教与学积极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之学科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导致一部分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与所学专业得不到相应的匹配。
(二)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符
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都十分迅速,市场对金融人才所应具有的知识水平要求也在相应的提高,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不相同步一致,致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难以吻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道德方面
高校一直在进行法律、道德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表现在有些学生未能产生对法律应有的敬畏,甚至于发生了有某著名财经大学毕业生刚毕业就去抢劫银行的案件。还有少数学生不律己修德,成为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甚至不惜去践踏社会的公序良俗。这样的素质很难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2.语言方面
我国对外开放已40多年,金融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外贸企业还是国内贸易企业与世界的直接、间接的联系都在加强。因此,市场上需要大量的即懂金融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但高校目前培养的学生大多只懂英语,虽然绝大多数都能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但专业英语水平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国家急需的懂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的金融专业人才却极少。
3.信息技术方面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于金融的影响是根本性的,目前金融业越来越呈现出电子化、虚拟化、智能化的特征,对于金融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高校中金融学专业学生虽然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所学的信息技术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达不到市场的要求 。
4.金融创新知识方面
高校中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金融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扎实。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技术、金融制度等方面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于这些新知识,高校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就更加难以学习和掌握了。
5.金融实践方面
金融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应该进行金融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环节,学生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锻炼和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金融实践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且不易控制,所以高校对于金融实践活动要么不开启,要么以模拟项目进行替代,这使得金融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尽人意。
由于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上与市场的需求存在上述的幾个方面的不匹配,形成了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因此 ,应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改革。
三、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深化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到2018年底,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超过48%。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首先是采取措施提高教学主体的教学积极性,对教师提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对学生提出适当加重学习任务的要求。各高校在教学手段上也采取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如开发慕课、微课等,以期将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考核也从课后向前延伸到课中、课前的各项教学环节,以期更加全面的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相信只要认真执行相关措施,教学效果必然提升,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二)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并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广大学生树立起爱党爱国的正确思想观念,才能够团结起来,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加强法治教育 ,才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懂法、守法,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个人及组织的合法权益。不仅如此,高校还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重信守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仅可以抵御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良诱惑,还可以为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加强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不仅仅要引进来,更要大力走出去。金融领域的走出去更是重中之重。高校要重视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结合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国家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仅仅要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还要尽可能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方面的教学,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类课程的学习中来。
(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鉴于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在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作出一些调整,增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最起码要系统地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适应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下,电子化、虚拟化、智能化的金融工作。
(五)加强对金融创新知识的教育
高校在管理方面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努力紧跟金融创新实践的步伐,将金融创新的知识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时地传授给学生,减少学生与金融创新的距离。
(六)加强校企合作,提高金融實践效果
金融实践环节的存在对于提高金融学教学效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金融实践风险过大,成本过高也是客观事实。这个成本由学生来承担显然是不现实的;完全由高校来承担也是不可能的。是否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高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将这些金融实践环节交由企业来安排,学生在企业的风险监控系统内参与具体的金融实践。企业虽然会因学生的错误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也能够从中发现并获得人才,所以企业是愿意在这个方面与高校进行校企业合作的。而高校也在避免承担过高成本的情况下,完成金融实践教学的环节,有效地提高金融学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若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高校就必须要进行一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适应国家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金融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法律、传统文化以及金融国际化、智能化、创新化等方面的培育。
参考文献
[1]赵素芳,李俊.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93-95
[2]李文辉,孙红果.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1):119—121.
[3]唐士奇.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讨——基于广东省金融学专业渣打银行实践教学基地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4):115—118.
[4]马宇.在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中融入儒家文化的必要性分析[J].科教导刊,2019.(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