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2019-01-03 14:22刘文斐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稳定型优良率百分比

刘文斐

(辽宁省沈阳市骨科医院创伤骨科,辽宁 沈阳 110044)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通常是由于外力所致,加上老年人群合并骨质疏松等疾病,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不稳定型;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能够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且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1];我院为了探究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选取2016年11月1日-2018年3月8日收治的研究对象为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于2016年11月1日-2018年3月8日收治,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给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各48例;且对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观察组4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男女性别各占例数分别为25例、23例;平均年龄值(81.01±0.11)岁,年龄上限值90岁,下限值72岁;其中左侧损失23例、右侧损失25例;损失原因:跌倒伤20例、坠落伤13例、道路交通伤15例。对照组4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男女性别各占例数分别为24例、24例;平均年龄值(81.05±0.16)岁,年龄上限值90岁,下限值73岁;其中左侧损失24例、右侧损失24例;损失原因:跌倒伤18例、坠落伤14例、道路交通伤16例。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研究性。纳入标准[2]:(1)均符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2)年龄≥70岁;(3)无手术禁忌证;(4)无糖尿病及心功能不全等疾病。排除标准[3]:(1)存在严重的肺部感染等疾病;(2)意识不清,处于昏迷阶段;(3)伴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及肝功能不全等疾病。

2 方法:对照组给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治疗。(1)指导患者平卧于牵引床,采用软枕垫高患侧臀部,且在X线下进行复位;(2)于大粗隆上方作一纵行切口,继而彻底暴露大粗隆顶端,与此同时插入导针行扩髓操作,且将PFNA主钉沿着导针插入髓腔;(3)拔出导针,调整主钉深度,于股骨颈内打入导针,且插入螺旋刀片,实施锁定、安装、缝合、置入留置管等流程。观察组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于髋关节外侧作一切口,逐层切开,继而彻底暴露关节囊,且将其切断;(2)截断股骨颈,复位大小粗隆,且利用克氏钉进行固定及扩髓操作;(3)根据骨折程度采用股骨炳假体置入,且按照股骨头假体,注入骨水泥,待复位满意后,行缝合操作,留置负压引流管。

3 观察指标:观察且评估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负重开始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采用Harris评估表进行评价,其中≥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4]。

4 统计学分析:处理及分析文中数据可运用SPSS20.0版本的医学软件,以P<0.05表示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比的资料存在差异。

5 结果

5.1 2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对比:观察组4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3.75%(45/48),高于对照组数据66.67%(32/48),P<0.05。2组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良率93.75%(45/48),其中优32例、百分比66.67%,良13例、百分比31.25%,可2例、百分比4.17%,差1例、百分比2.08%。对照组优良率66.67%(32/48),其中优18例、百分比37.50%,良14例、百分比29.17%,可10例、百分比20.83%,差6例、百分比12.50%。

5.2 2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4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2.08%(1/48),低于对照组数据18.75%(9/48),P<0.05。2组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08%(1/48),其中固定物松动0例、百分比0.00%,异位骨化0例、百分比0.00%,髋内翻1例、百分比2.08%。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8.75%(9/48),其中固定物松动3例、百分比6.25%,异位骨化3例、百分比6.25%,髋内翻3例、百分比6.25%。

5.3 2组临床指标:观察组4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多于对照组,负重开始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2组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62.52±6.78)分钟、术中引流量(81.20±12.32)ml、负重开始时间(15.21±3.21)天、术中出血量(129.12±8.12)ml。对照组手术时间(50.21±5.20)分钟、术中引流量(68.02±10.02)ml、负重开始时间(23.21±5.65)天、术中出血量(126.78±8.07)ml。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该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群,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身体机能可发生退行性改变,且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故此在临床上易发生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能够引起功能障碍,且进一步减少活动,诱发一系列并发症,继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该疾病治疗目的在于早期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5]。

临床上一般采用保守方法及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方法需要较长的卧床时间,极其容易在治疗过程中诱发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继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6];而手术治疗方法可分为2种,即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前者手术方法属于微创技术之一,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但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缺乏内固定物的把持能力,易出现松脱、髋内翻等并发症,尤其是对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故此在临床上该手术不适用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者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远期效果,能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手术创伤较大,早期需格外注意感染及基础疾病,以免延长住院时间;除此之外,还需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为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而本研究结果中可证实以上说法,即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数据,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P值<0.05,与刘春林[7]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如髋关节置换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7.5%,高于PFNA组数据,且晚期并发症发生率15.00%,低于PFNA组数据,P值<0.05。

总而言之,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促进髋关节恢复的前提下降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稳定型优良率百分比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
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