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9-01-03 14:22胡振伟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压缩性成形术骨质疏松症

胡振伟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临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架构退行性改变[1]。临床治疗方式以经皮椎体成形术为主,其创伤性小,在防止椎体进一步恶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同时其手术时间较短,止痛效果明显,为进一步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整体治疗质量,本次研究对5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执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方式,观察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执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5±5.5)岁;2组患者均经已通过相关检测,符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包括椎体压缩性骨折10例,单椎体压缩性骨折15例,2个椎体压缩性骨折10例,3个椎体压缩性骨折10例,受伤原因包括跌伤、搬重物扭伤、交通事故等,排除其他传染性疾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性别、年龄、病症类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术前所有患者接受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给予X线、MRI、CT等检测方式,排除手术不适者,确诊其为显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且骨脊无明显压迫。取患者俯卧位,垫高胸腰部,利用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扫描,同时给予心电监护,执行局部麻醉,选择较为粗大一侧椎弓根区域进行皮肤穿刺点标记,利用专业骨穿针进行穿刺,确保其矢状面不超过20°,常规消毒铺巾,对准上缘,透视确定穿刺针位置与前进方向后继续进入,经皮肤穿刺至椎体前1/3位置,穿刺针位于椎弓根影中线时进行侧围透视,确保其侧位显示穿刺针到达椎体前1/3位置后抽出针芯,以2:1的比例调制骨水泥,调制粘稠状骨水泥进行缓慢注入,观察其是否出现渗漏,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判断是否出现神经损伤,成功注入后停留5分钟,双向旋转穿刺针,并缓慢拔出,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所有患者需经观察24小时,包括其双下肢运动情况、大小便功能及感知情况,复查X线及CT检查,了解骨水泥分布,术后进行留院观察,7天内无异常反应方可出院。

3 观察指标:对比观察所有患者疼痛缓解程度,采用WHO标准进行分级划分,分为完全显效、有效、无效3个指标,其中显效:疼痛情况完全缓解;有效:治疗后疼痛感明显消失,少量疼痛感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效:术前术后无明显差异。同时进行术后随访,利用VAS疼痛评分观察所有患者具体疼痛评分情况。

5 结果

5.1 手术结果:50例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其中每个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为3.2ml,3个椎管内渗漏1例,椎体前渗漏1例,肺栓塞并发率为0.0%。

5.2 疼痛改善情况观察:50例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综合有效率为96.0%;其术前平均VAS评分为(8.845±0.635)分,术后30天为(1.631±0.621)分,术后3个月为(1.621±0.063)分,其术后疼痛评分在不同时段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时间点均稳定在较为安全的水平范围内。

5.3 不良反应情况:50例患者术后感染0例,术后出血0例,术后呕吐1例,不良反应率为2.0%。

讨 论

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普及,其应用于该症的治疗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保证患者清醒的状态下,通过及时交流,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成功率,提高安全性。

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骨质疏松症是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的常见性老年疾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发症之一,由于骨量减低,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此类骨折属于完全骨折,且骨愈合过程缓慢,治疗难度较大,同时有着较高的复发率,致死率及致残率高[2]。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部位是脊柱和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性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研究认为,其主要与患者内分泌、营养情况、遗传因素、肾脏疾病情况、长期药物效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症状众多,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呼吸功能下降等等;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多在扭转身体、持物、开窗等室内日常活动中,即使没有明显较大的外力作用,便可发生骨折。骨折发生部位为胸、腰椎椎体、桡骨远端及股骨上端。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主要由骨质疏松所致,骨质疏松导致其骨含量减少、威胁患者正常行动能力,继而增高在日常生活中的意外情况发生率,安全隐患较高。其中以腰椎压缩性骨折为主,属于老年骨质增生患者的常见疾病,由于骨折多数比较稳定,可用保守治疗[3]。临床治疗主要是卧硬板床制动,可在受伤背部垫软垫,腰背后伸。其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包括骨折现象与多种根性放射痛等等,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骨折严重程度及骨折的时期有所不同。经皮椎体成形术是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的方式,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达到防止组织塌陷、缓解疼痛,属于临床新型外科技术[4]。经皮椎体成形术继承了椎体成形术的优点而无与开放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椎体成形术的发展时间较长,自20世纪中叶概念提出以来,其技术得到不断改良,该手术方式是将骨组织或骨水泥注入椎体,从力学上增强其结构强度。采用经皮穿刺椎体内气囊扩张的方法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间,这样可减小注入骨水泥时所需的推力,而且骨水泥置于其内不易流动。这种方式和常规方式相比,两者生物力学性质无区别,临床应用显示其不仅可解除或缓解疼痛症状,还可以明显恢复被压缩椎体的高度,增加椎体的刚度和强度,使脊柱的生理曲度得 恢复,并可增加胸腹腔的容积与改善脏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经皮椎体成形术继承了椎体成形术的优点,并在其基础上不断改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多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风险。如根性疼痛超过椎体疼痛、由与椎体塌陷无关的压迫综合征引起的疼痛感、椎体广泛破坏导致的严重塌陷疼痛、成骨性肿瘤等等。其适用于疼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骨坏死相关的疼痛性椎体骨折、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引起的凸畸形肺功能异常及慢性创伤性骨折伴骨折不愈等等。本次研究发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显著,通过正确选择患者,术前执行常规检测,进行正确的穿刺操作,提高术中重视程度及科学注入骨水泥量等,可进一步保证其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疼痛,提高安全性,保障治疗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降低并发症风险,可作为临床主要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猜你喜欢
压缩性成形术骨质疏松症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方式的现状及展望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