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及效果探析

2019-01-03 12:29李明媚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李 卓,李明媚

(遂宁市民康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

风险管理是指将已有或潜在的相关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将风险因素减少到最小程度。精神科患者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往往会做出危险行为或引发事故。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尽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严重脏器性疾病,认知障碍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19~76岁,平均(42.7±10.2)岁。将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比组间资料,发现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设立风险管理小组:精神科在内部设立一个风险管理小组,由资深护士长任组长,并安排2名高年资护士担任副组长,重点监督科室护理工作,共有5名成员,负责日常护理工作。每周组织工作会议,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分析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1]。

(2)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与法律观念:通过培训活动让护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同时,学习有效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此外,要培养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观察力,能有效识别常见的风险事件,如毁物、噎食、自杀自残、外跑、冲动伤人等。

(3)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采用三级护理质控管理制度,由责任护士定期对患者常规评估,主管护士每日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护士长主要负责对重点患者、各个时段与环境的管理,并抓好护理记录管理,确保与医师诊疗记录一致。对不同病情的患者予以风险评估,并结合临床表现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方案。制作风险评估监控表,标明风险程度,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4)消除风险因素:对于高危型患者,应安排到专门的病房,并由专人陪护,确保患者活动范围在护理人员视线范围内。同时,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制度,确保及时察觉风险,及时处理。对于自杀、自伤、外跑型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与家属沟通,引导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同时,向家属讲明收好体温计、剪刀等危险物品的意义与方法,并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增强患者家属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对患者的监管,避免发生外跑或自杀事件。加强对病房内危险物品的排查与管理,实行定点、定量管理,并严格交接步骤。如果发现有物品缺失必须马上追查。定期对桌椅、门窗、护栏及病床物品进行检查,确定有无损坏,避免患者意外受伤或做出消极行为[2]。

1.3 评价标准

统计风险管理实施2月期间的护患纠纷投诉情况与护理事故发生情况。通过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患纠纷投诉率评价风险管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率表示。当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施风险管理2个月后结果显示,观察组风险事件0次,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风险事件4次,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0%,可见,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护患纠纷投诉率,观察组为2.5%(1/40),对照组为17.5%(7/40),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精神疾病患者情况较为特殊,自杀、自伤、伤人等现象较为普遍,治疗配合度低[3]。为尽量降低精神科患者的风险事件,通过对精神科患者的特点与护理薄弱环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从患者入院风险评估,病房环境安全管理、用药护理、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培训几方面抓起,切实提高了精神科护理工作效率。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风险事件明显减少,护患纠纷投诉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精神科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精神科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精神科护士再任职后的压力分析及对策
我院精神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加强小额贷款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探讨
提高精神科儿童睡眠质量的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