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华 徐如祥 李运军 李文德 于斌 高进宝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 (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发性肿瘤综合征,表现为多部位、多种类型肿瘤并存,可以并发双侧前庭神经鞘瘤[1-2]。Peyre等[3]报道95%的NF2为双侧听神经,约占听神经瘤的l%~4%。尽管前庭神经鞘瘤为良性肿瘤,但由于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使治疗十分困难。即使是微创时代,NF2目前仍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对其治疗方案也存有争论[4]。患者面临双侧听力丧失及双侧面瘫的风险,如何保留至少一侧有用的听力功能,是治疗的重点。对显微外科治疗的时机与方案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原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1999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全部听神经瘤患者915例,根据美国国立神经纤维瘤病基金会制定的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断标准和病理诊断确诊为NF2患者16例,其中双侧听神经瘤11例[5]。本组患者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就诊年龄14~47岁,平均 27.3岁,其中<18岁者3例,>40岁者2例;病程7个月~9年,平均3.2年;有明确家族病史者3例。
首发症状表现为耳鸣、听力进行性减退者15例,头痛、头晕和抽搐发作者各1例,伴有行走不稳者3例,声嘶、吞咽障碍者各1例,面部麻木者3例,面部不典型疼痛者1例。体检发现: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共济失调表现者5例,术前面神经功能在H-BⅡ级者有2侧,Ⅲ级1侧。2侧肿瘤术前接受伽玛刀治疗。伴颅内脑膜瘤1例,椎管内出现散发、多发性丛状皮下神经纤维瘤3例,颈、胸部、四肢有皮肤异常色素沉着6例。
16例术前均经CT和MRI检查确诊,共计27侧听神经瘤。MRI、CT像上表现为多发性和多形性神经鞘瘤,可表现为一类肿瘤多发,也可为多种肿瘤同时并存。11例NF2患者中2例伴脑膜瘤、脊膜瘤,3例伴椎管内多发神经纤维瘤、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1例伴发胸腔内神经纤维瘤,另外表现为单侧听神经瘤的5例患者中伴发单发脑膜瘤2例,伴发胶质瘤、神经纤维瘤2例,伴发脑膜瘤和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CT检查表现为桥小脑角区等或稍高密度占位性病变,增强均匀明显强化;骨窗位像提示内听道均有不同程度地呈漏斗状扩大。MRI表现为均匀一致、呈等T1稍高T2密度影。肿瘤表现为类圆形、圆形17个,分叶状或菜花样肿瘤10个,肿瘤有明显强化;除伽玛刀术后1例患者有囊性变、中心坏死外,其余均为实性病灶。MRI轴位显示内耳道口外双侧肿瘤大小不等,多为一侧大一侧小,肿瘤最大直径为1.7~6.1 cm,平均肿瘤直径为41.5 mm。20个肿瘤直径≥3 cm,7个肿瘤直径<3 cm,其中5个肿瘤直径≤2 cm。
术前常规进行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sound discrimination score,SDS)、听觉脑干反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测,这对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听力损失部位、决定手术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发病早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Ⅴ波间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者波型消失。术前11侧耳保留有用听力,听力丧失16侧耳(包括双侧听力丧失患者1例)。术前肿瘤侧保留有用听力者11侧,术前丧失听力者14侧;另有2侧耳保留有效听力,选择继续观察。术前听力阈≤50 db 5侧耳,60~80 db 4侧耳,Ⅰ、Ⅲ、Ⅴ波存在,但波幅明显降低,术前听力阈≥90 db 2侧耳;其余13侧耳Ⅰ、Ⅲ、Ⅴ波均消失。
根据肿瘤大小、听力损伤程度选择听神经瘤切除的时机和肿瘤切除侧别,并发脑膜瘤或神经鞘瘤者,若伴有占位效应或出现临床症状时,采取手术切除。手术的首要任务是减除脑干受压、有效缓解颅内高压;同时,尽可能获得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和保留面听神经功能。5侧肿瘤术中采用神经导航引导颅骨成形内听道磨除和辅助切除肿瘤。
1.病例选择:双侧听神经瘤患者中9例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大(直径>3 cm),余2例为一侧肿瘤大,对侧肿瘤较小(直径≤3 cm),且肿瘤大侧听力已丧失,为保留肿瘤小侧仅存的听力,故仅切除一侧大的肿瘤。
2.术中监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连续监测,帮助判断神经的位置和行走方向,可提前预警和判断神经走行方向、位置,包括面神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术前保留有效听力者)监测。
3.显微手术切除:手术首要目的是减除脑干受压、有效缓解颅内高压,保护神经功能。对存在脑干受压,甚至伴有梗阻性脑积水者,或并发凸面或镰旁脑膜瘤者,先切除占位效应明显、较大侧的肿瘤。双侧听神经瘤患者中9例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均较大(直径≥3 cm),采用分期分次切除肿瘤。一般于首次肿瘤切除后3个月~1年内再次手术切除对侧肿瘤,另2例对侧肿瘤体积较小(直径<3 cm)且尚残存有唯一侧耳的有效听力,仅行单侧听神经瘤切除。单侧听神经瘤合并其他肿瘤者5例,均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瓣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先行肿瘤内切除,待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后,包膜会自行塌陷,再沿肿瘤包膜细致的分离肿瘤四壁;肿瘤内侧面多与脑干、桥臂黏连紧密,应仔细、轻柔分离;常规采用显微型磨钻磨开内耳道后壁,用显微剥离子分离肿瘤和神经组织,清除内听道内残余肿瘤;其中5侧肿瘤术中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合并的脑膜瘤、脊膜瘤或椎管内外神经纤维瘤的5例患者行颅内、椎管内外非前庭神经鞘瘤切除。在瘤内减压后需仔细辨别面神经的脑干端和内听道端,对无法从面神经上分离的肿瘤可锐性切除后残留少量瘤壁,沿神经向远端追踪。如见有多发的神经鞘瘤,应同时切除。
随访术后3~6个月,复查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评估面神经和听力功能:Ⅰ级为正常,Ⅱ级为轻度功能失调,Ⅲ级为中度功能失调,Ⅳ级为中等严重功能失调,Ⅴ级为严重功能失调,Ⅵ级为全麻痹。Ⅰ~Ⅲ级为轻中度面瘫,Ⅳ~Ⅵ级为重度面瘫。
结 果
9例双侧听神经瘤患者分期、分侧切除(18侧),单侧听神经瘤切除7例,共切除听神经瘤25侧。肿瘤全切除22侧(22/25,88%),次全切除或近全切除3侧(为唯一存在听力耳),因其对侧耳听力丧失,仅存该侧耳保持有用听力,故该侧肿瘤选择性次全切除。本组患者中椎管内神经鞘瘤切除3例,颅内脑瘤切除1例,肿瘤均获得全切除。大部分切除的3侧肿瘤、尚未行肿瘤切除的2侧肿瘤(尚存有效听力)以及2例颅内多发性肿瘤患者,术后3个月内辅助伽玛刀治疗。术后3个月MR复查发现脑干压迫及脑积水均缓解,肿瘤没有复发与增大。
术后3~6个月随访,术前残存有听力的11侧耳,术后5侧耳保留不同程度听力,听力保留率为45.5%(5/11)。25侧肿瘤术中23侧解剖保留面神经的连续完整,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2%;另有2侧术中未能保留面神经,其中1侧术中行端-端黏合。术后6个月复查面神经功能,其中H-B I~Ⅲ23侧,H-BⅣ 2侧。
术后均恢复顺利,无脑脊液漏。术后无死亡和颅内血肿等严重并发症,亦无偏瘫、吞咽障碍等并发症。出院前常规检查听力、面神经功能,术后6个月~1年复诊时再次检查听力和面神经功能。16例患者随访11~78个月,平均随访38.4个月,定期随访间隙时间为6个月。肿瘤全切除的病例未见复发,肿瘤均得到有效控制,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
讨 论
NF2为颅内多发性肿瘤,主要侵犯第八对颅神经,同时侵犯其他颅神经和脊神经。90%~95%伴有双侧听神经瘤,双侧听神经瘤远比单侧听神经瘤的治疗困难和复杂得多,存在着双侧听力丧失及双侧面瘫的危险[3,6]。因此,选择治疗方案应慎重,手术应考虑至少要保留一侧有效的听神经功能。
NF2表现为颅内和脊髓多发性肿瘤,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较困难。治疗的难点在于肿瘤分布广泛,在不增加面神经及有关神经并发症的前提下,如何保留有用的听力。听神经瘤往往引起听力丧失、面瘫、暴露性角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NF2治疗方案的选择应依据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大小和生长速度、每侧耳的听力水平和听力保留的可能性,肿瘤对脑干压迫的严重程度及是否并发脑积水等情况。由于NF2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制定治疗方案应考虑到患者的的个体差异,有针对地采取灵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只适用于病灶小、高龄以及手术治疗意愿不强的患者。观察内容包括局部的MRI、听力等相关检查,及时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和听力变化。伽玛刀是一种有效的、有价值的微侵袭治疗方式,对NF2颅内广泛性、多发性肿瘤及肿瘤术后的残余或复发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延缓肿瘤生长,推迟手术治疗的时间;既缩小肿瘤的体积,又保存了面听神经功能。双侧听神经瘤因从两侧同时压迫脑干,伽玛刀只适合高龄等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和肿瘤术后残余的辅助治疗。从保护面神经功能和肿瘤控制率方面考虑,次全切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是值得考虑的治疗选择[7]。Chung等[2]复习文献中的974例NF2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tic radiotherapy,SRT)和手术治疗分别为485例、489例;SRS的平均肿瘤体积为3.6 mL,5年局部肿瘤平均控制率为74.5%,听力、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平均保留率分别为40.1%、95.0%和92.3%;而手术组肿瘤平均大小为2.4 cm,全切除率平均为86.6%,平均听力保留率为52.0%,平均面神经保留率是75.7%,肿瘤最大直径与面神经保留率成负相关。结果显示SRS组听力保留比例明显低于手术组,分别为29.4%和38.0%;但SRS组面神经保留率显著高于手术组,分别为90.9%和75.7%,研究表明SRS是取代手术治疗NF2的安全、有效的手段。认识SRS与手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有利于医生和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作出正确的决定。显微手术切除适用于多数伴发的椎管内肿瘤、非听神经瘤性颅内肿瘤的NF2。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但不以牺牲神经功能为前提;尽可能有效地保存一侧耳有效的听力和尽可能避免双侧面瘫,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这是显微手术治疗的原则。
NF2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不同于单侧听神经瘤,其肿瘤类型、体积和大小、数量及部位、脑积水的严重程度、术前听力水平和面神经功能、患者年龄和全身情况、颅内高压等因素均存在差异,手术时机、方案的选择和具体的适应证还存在争议[8]。双侧听神经瘤的两侧听力水平以及是否出现脑干受压和颅内高压、面瘫等因素,均影响手术时机的选择、侧别的选择、治疗计划的制定[9]。恰当的手术时机和合适的手术方案可以顺利地切除肿瘤,同时保护神经功能和减少并发症。因此,应根据肿瘤的发展特点,遵循个体化原则,针对具体病例的不同病情和治疗个体化原则,权衡利弊、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时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作者根据16例NF2的治疗经验,手术建议如下:
肿瘤直径<2.5 cm时,听力保留的机会很大,应积极手术,切忌错失最佳的听力保护机会。若两侧听力均较好(SDS>50%),则应先切除较小一侧的肿瘤,如此可增加听力保护的机会,确保术后获得有效的听力。在双侧听力均明显下降、但存在有用的非对称性听力时,应考虑手术切除听力受损明显一侧的肿瘤。根据术后术侧听力保留情况,决定对侧肿瘤治疗方案。若首次术后术侧耳保留有效听力,则可于术后6个月内采用听力保存的方法再次手术切除对侧肿瘤;若首次术后术侧耳听力未能保留有效听力或听力不幸完全丧失,对侧肿瘤(是唯一有听力耳)则应严密观察、随访对侧肿瘤的生长和听力变化情况,再决定治疗方案。
双侧听神经瘤均>3 cm时,肿瘤切除术中不损伤耳蜗神经、保存有效听力的可能性非常小,临床经验也得出同样结论。若两侧听力好坏不一,其中肿瘤较大侧的听力更差,甚至已丧失有效听力,则先切除听力更差、肿瘤更大一侧的肿瘤,争取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若较大肿瘤一侧为主要听力,而相对小的一侧肿瘤听力丧失,建议对有听力一侧的肿瘤采取部分切除,而听力丧失一侧的肿瘤全切除。若两侧听力均严重下降,但保留有效听力,优先全切一侧较大的肿瘤,不强调肿瘤的全切,视一侧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听力是否保留等情况,择期决定对侧肿瘤手术时机和切除范围。若双侧均有较好的听力,且无脑干受压、脑积水,可密切观察肿瘤的生长变化。
当两侧肿瘤大小相差较大时,一侧肿瘤直径>2.5 cm,对侧<2.5 cm:若两侧听力均较好,可先切除较小一侧的肿瘤,术中要争取保留听力;若两侧听力均差,则可先部分切除较大一侧的肿瘤,解除脑干压迫和脑积水。术后根据术侧听力情况决定选择对侧肿瘤的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案。
高龄、体质虚弱难以耐受手术者,若肿瘤直径均<3 cm,无论是听神经瘤还是其他神经鞘瘤或脑膜瘤,均可施行伽玛刀治疗[10];无症状的椎管内多发性肿瘤可定期观察,若引起占位效应或脊髓受压的症状,应有效地解除对脊髓的压迫,缓解症状,可使患者在数年内受益而不致完全残废。颅内多发性肿瘤大小不一,若未引起临床症状可先行观察;若肿瘤较大引起明确的临床症状,如占位效应、颅内高压、癲痫、脑干受压或其他症状,可次全切除大肿瘤侧的肿瘤,有效地解除对脑干的压迫和颅内高压[11]。
NF2为多发性、多类型肿瘤综合征,术后造成听力损害和面瘫的机率比散发性听神经瘤高[12]。因此,NF2的治疗时机和指征应根据听力水平、听力保留的可能性、肿瘤的大小、肿瘤的部位和生长速度、是否伴发有癲痫症状、颅高压及解除脑干压迫的必要性等情况,同时还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期望,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3]。手术应以全切除肿瘤、缓解颅内高压和脑干压迫症状、最大限度保留一侧有用听力为原则。
综上所述,NF2应当根据不同病变的类型和主要的临床症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