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一、导入课题,联系旧知
1. 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诵读古诗词,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你还记得哪些?(指名背诵) (提示:垂钓、采莲、捕蝶、骑牛背、放风筝……)
2. 这首高鼎的《村居》熟悉吗?谁来朗读一下?仅仅28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童趣的画面。
3.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也是村居,(板书:清平乐 村居)不过这首是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生说,师评)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营造诵读气氛,背诵描写儿童的古诗,引出两首《村居》,比较诗与词的区别,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他们关注词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体会音韵
1. 词也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下面,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这首词。(自由读)
2. 交流朗读,相机指导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读法。(要求:准确流畅,字正腔圆)指导读准“剥”“莲蓬”,并指名在黑板上写“莲”。(注意上下结构)
3. 怎样才能读出词的韵味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注意停顿。边读边感受,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要求:注意节奏,读出韵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分为两个部分,这就是词的上下阕。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要稍长些。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两生朗读上下阕,相机范读,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由“准确流畅,字正腔圆”到“注意节奏,读出韵味”,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为下面的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知画面
1.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在读词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四人小组学习:结合插图,边读词边思考,你能读懂哪些句子?
2.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1) 指名读。(师评:我看到了茅檐,也看到了小草,但茅檐还不够低小,小草也不够青) (2) 谁再来读?(师评: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矮小的屋檐,青青的草,好绿好美的草啊) (3) 女生一起读。
3.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三个儿子各做各的事,不要父母操心,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干什么呢?(1) 指名读,结合插图说。(师问:“翁”指谁?“媪”是谁?) (2) 师评:几杯小酒下肚,微醉的老两口亲热地坐在一起,用温软的吴地方言聊天,正应了文中哪几个词?(相媚好) (3) 听听,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呢?(指名学生当“翁”和“媪”,表演对话)酒醉,心更醉,心里装的是沉甸甸的满足。(板书:醉) (4) 老两口的吴侬软语中,道不尽对儿子们的喜爱,道不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分别请两组齐读。
4.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1)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结合图片,说出自己的想象)理解“锄豆”。大儿是家中的长子,吃苦耐劳,为弟弟们树立了榜样。(2) 中儿是谁?(二儿子) (3) 男生一起读这句话。一个勤劳能干,一个心灵手巧,多好的两个儿子呀!
5.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 指名读。(师评:我听出了你对这个小儿子的喜爱) (板书:喜)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儿子?(调皮可爱)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儿子的调皮可爱?(无赖,卧剥) (2) (映示“無赖”的几个义项,选择意思。(3) 怎么卧?还会怎么卧?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调皮又可爱。我们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6. 通过朗读、想象,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这首词。请会背的同学闭上眼睛,边想画面边试着背诵,不会背诵的可以看书。
【设计意图】结合主问题“结合插图,边读词边思考,你能读懂哪些句子”展开小组学习,集体交流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还原情境,把语言、画面、诵读三者连成一线,融为一体。
四、吟诵想象,品味意境
1. 词是可以谱曲唱的。想听听这首词是怎么唱的吗?
2. 有意思吧!古人就是这样学习诗词的。根据“平声长、仄声短,压韵字要延长”的规律,再配上相应的曲调,这其实不叫唱歌,而叫“吟诵”。吟诵一首词的曲调是不固定的,只要遵循“平长仄短韵字延”的原则,想怎么吟就怎么吟。
3. 下面咱们一起来跟着吟诵专家轻轻地吟诵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吟诵的知识,感受古人学习诗词的方法,带领学生用口吟诵、用脑想象、用心感受,化言为画,进入诗境。由意思(疏通古诗之意思)到意味(体悟古诗之意味),再到意蕴(挖掘古诗之意蕴)。
五、走进词人,体会内蕴
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江南美景,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资料(指名读):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目睹了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抗击金兵,收复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时写下的。
2. 结合资料,想象一下,辛弃疾看到这温馨和睦的一家人,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拓展作者背景资料,走进词人的内心,体会作者陶醉于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企盼国泰民安,不希望连年战乱,借《清平乐 村居》表达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体会词的深刻内涵。
六、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 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 阅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比较与《清平乐 村居》的异同。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对比阅读,充分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感悟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反思】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古诗词教学以读为主。删繁就简,由古诗《村居》直接引入《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词的特点——有词牌名,句子有长有短。让学生围绕“你读懂了哪些句子?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主问题自读、想象、交流,摒弃繁琐的字词句的讲解,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体会内蕴。以诵读为主线,将诵读贯穿课的始终。引导学生读得有层次:把握词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诵读体味,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学生读出意、读出境、读出情、读出韵。同时,通过表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相媚好”的理解,感受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熟读成诵后,我让学生聆听专家的吟诵,初步教给学生“平长仄短韵字延”的吟诵规则,跟着音乐一起轻轻地吟诵,朗朗上口的调子激发了学生对吟诵的兴趣,学生徜徉在古风古韵之中,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节奏,初步学习传统吟诵,呈现“师生乐吟诵,悠悠见古韵”的动人景象。最后补充辛弃疾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辛弃疾对国泰民安的企盼,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师亦生,生亦师,师生之间关系平等融洽,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学习、快乐学习,领略诵读古诗文的美妙,学得兴致盎然,学得身心入境,或诵,或吟,都成了天籁之音,经典之韵,馨香馥郁、韵味绵长,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
(作者单位: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