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阐释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2018-12-27 01:16刘茂露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差异

刘茂露

摘要:称谓语在人际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常是交际的开始。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称谓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其称谓方式和称谓习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称谓语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背后文化的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简要阐述了英汉称谓语和造成二者不同的文化因素,最后对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

一、中国称谓语的前生今世

(一)中国古代称谓礼

关于“称谓”的定义有很多,“‘称谓一词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包含所有人或事物的名称,狭义是专指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本文所述“称谓”指用于称呼的有关名称,而称谓礼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的称谓礼仪,主要包括了敬称和谦称。

刘班超先生对敬语的定义为“语言交际中的那些带有谦己敬人意味的语速、词短语以及带有敬谦色彩的体态语”。王金芳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敬语“就是‘五四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汉民族所运用的那些带有谦己敬人色彩的基本固定的词语”。基于前人的观点,本文认为所谓中国古代敬语,是以“敬人”为核心,带有尊敬态度色彩的称谓语,指代对象是他人。与古代敬称相对应的是古代谦称,也就是谦逊称谓,是以“谦己”为核心,带有谦逊态度色彩的称谓语,指代的对象是说话人自己。

(二)中国古代称谓语体現的传统文化

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及其深远。“三纲五常”为儒学伦理体系的核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倡导社会成员明确划分尊卑、上下、长幼、贵贱的等级关系,主要分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上下有义,长幼有序,贵贱有分”的等级规则规定了不同身份的人在语言交际中只能使用不同的敬称和谦称,阶级色彩浓重。

(三)中国古今称谓语比较

文化现象普遍具有传承性,敬称与谦称的传统礼仪以其强有力的民族根性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传统文化中儒家所提出的“礼”,还是当今社会通用的“礼貌原则”,都是交际语言中适应礼仪规范的体现。

但在古代称谓礼中,敬称和谦称更多是受到封建礼制的制约,就如同《礼记·曲礼》所定义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封建礼教简单来讲就是恭以待人,谦以待己。而在现代社会的交际中,人们大多是出于“礼貌”的角度使用敬称和谦称,表谦示尊,以达到交际目的,而非出于制度的规定。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成员在交际的过程中所选择的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出他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并影响着交际的效果。因此当代社会选择恰当的称谓语,适当抬高对方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地位,充分体现出“敬人谦己”的文化心理,就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更是对我国传统称谓礼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二、英汉称谓语差别及原因

英美国家的称谓体系相对中国的称谓体系来说要简单许多,例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语国家,它们在过去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英国统治者在侵略扩张的同时也把文化带到了当地,当地的文化也是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发展而来的。所以英语国家在称谓体系上大体是一致的。随着英美国家几百年地发展变化,当地独特的文化又为英语的称谓体系增加了新内容与地域文化色彩。从古至今,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历史和生活习惯就是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它们的称谓语系统是在自己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断变化发展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民族独特的称谓语系统,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自不同的重要性。

东西方社会由于其文化价值取向、社会背景、阶级观念和人际关系等不同,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意义解释也不尽相同。通常来说,西方人在人际交往运用到称谓语时,社会地位是一个关键因素,即看交际双方是否是平等的关系。双方“平等”,交流中双方一般都直呼其名,或者用比较亲昵的称呼。但如果交际双方有地位上的不平等,双方就会采用一种非对等式的交流。地位较高者往往直呼其名,而地位较低者多用敬称,如“Professor Green”、“Dr.Calvin”等。西方社会比较推崇对等式称呼方式,这体现出一种平等的精神。朋友和亲人之间一般都直呼其名,以表示热情随和,对长辈也是这样,在很多外国影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一幕。

(一)历史不同

和中国受儒家传统“尊卑有序”思想影响不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比较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制度,追求个性与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与儒家的思想截然相反,西方国家以个人为本,以个人价值体现取代了家族价值体现,西方更注重个人的隐私权,而我国更注重的则是家族隐私权。两种不同文化、思想、个人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作用,都使得西方人更早的以个人的状态存在,所以,英语中称谓语比汉语简单得多。

(二)社会性质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社会承袭的家庭宗法文化的核心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围绕家长制度,来确定家庭内部亲属的辈分,并严格区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的关系,进而明确个人在家族中所处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用这种"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体系来维持整个封建社会正常统治。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制度和亲疏关系,表现在对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等级差别的高度重视,造成了名目繁多、系统复杂的汉语称谓体系。

西方国家的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外殖民,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传统,西方人一般都以小家庭为单位,追求个人奋斗,经济上各自独立,社会成员之间居住的十分松散,不存在彼此依附关系,使得他们等级、亲疏观念比较淡薄。并且文艺复兴极力推行人文主义,把人看作世界的主人,提倡自由、平等,征服自然、敢于冒险,因而人们摆脱掉家族血缘的束缚,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英语中称谓形式较为贫乏、松散,内外无主次之分,甚至无男女之分的特点。

(三)价值观念不同

中国人总是在试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社会的每一位成员根据他或她的社会地位,作为履行权利和义务的基础。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尤其是在"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下,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有刻意贬抑自身才能和作用之行为,以表谦卑,喜用抬高对方的态度以示尊敬。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地影响,对待外人讲究恭敬、谦卑,表敬称和谦称的词汇大量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而西方人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追求自由竞争、人人平等,凡是喜欢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注重个人权益地得失,强调个人,主张自我独立精神而淡薄亲族观念。这样的观念会使得称谓更为简单化。

三、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启示

崔希亮曾说过“外国人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时候,无论如何很难忘掉自己的身份,因此我们不能要求也不能希望外国人在称谓的使用上跟我们一样,但是如果我们忽略称谓问题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把称谓问题讲清楚,那将是我们的不称职。”因此,在称谓语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教材的选用,称谓语的使用要与时俱进,并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在情景中进行讲解。其次,要适当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价值观、习俗、制度等方面,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辅助学生理解称谓语的使用含义,且进一步使学生融入中国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金芳.试论中国古代敬语的特点[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 (04):74-79.

[2]杨应芹.谈谈汉语称谓[J].安徽大学学报,1989 (03):93-99.

[3]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 (2):46.

[4]李晓娟.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原因[J].语文学刊,2009 (3).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差异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