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策略研究

2018-12-25 05:47陈呈超朱宝象
学报编辑论丛 2018年0期
关键词:稿源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陈呈超,朱宝象,高 蓓,徐 环,庞 旻



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策略研究

陈呈超,朱宝象,高 蓓,徐 环,庞 旻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山东 青岛 266100)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更为优质的稿源、数据支持和多元化出版,从而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精准的知识服务,这为期刊供给侧建设提供了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为探究科技期刊的供给侧发展策略,本文探讨了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的内涵,分析了供给侧建设的动因,结合目前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的现状,设计出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五位一体的实施标准,阐述其在办刊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提高办刊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科技期刊;供给侧;媒体融合;数字出版;多元出版

当前,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范畴[1],在文化领域中的广播、电视媒体的供给侧建设问题稍有涉及[2],取得良好效果。有关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的讨论也逐渐成为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作者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供给侧”查询到34 520条文献,以“期刊供给侧”仅查询到7条文献。文献数量虽少,但涉及的面很广,包括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供给侧问题[3],个刊供给侧建设实践的案例[4],从内容建设进行的供给侧建设[5],以及针对新媒体知识服务和数字化发展的供给侧探讨[6-7],且研究颇为全面深入。赵大良[8]思考了科技期刊的供给侧建设,从供给侧的含义、科技期刊出版宗旨、出版定位等角度阐述科技期刊进行结构调整、质量提升、转变方式、增加效益等方面应着手的改革。受上述文献的启发,本文拟梳理和探讨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的策略和方法,并结合办刊实际,总结出有利于科技期刊实施供给侧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标准,并阐述了实施该标准的具体策略。

1 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的内涵

需求-供给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基本方法,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都会导致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化,企业在产品投入市场前,需要充分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包括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制定供给侧策略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所谓的“供给侧”,即供给方面,是指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国民经济的供给端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旨在使供给和需求相匹配,在结构调整中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改善人民生活福祉。

科技期刊作为产品,是一种连续出版物。期刊出版工作由编辑、复制和发行构成,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主要包含三个环节:①甄别具有潜在受众的内容;②精制其内容;③传播其内容至尽可能多的受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稿源建设、质量控制、出版传播。科技期刊的工作特点和流程决定了其供给侧建设主要是在内容建设和质量控制环节进行改革,以满足出版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需求。张伟伟等[6]指出:学术出版工作改革的方向是知识服务提供,需求侧需要的是知识,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因此学术期刊在供给侧需要提供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信息,而是知识服务。周骥等[3]指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主要存在着供给需求不平衡,体现在内容生产、出版形式、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四个方面。陈晓峰等[5]探索了学术期刊可实施的知识服务模式,助推学术期刊供给侧建设,提出:“新时期学术期刊供给侧建设的核心要求将会是精准知识服务,这将会对期刊传播力与学术影响力提升产生决定性影响。” 朱明等[4]指出,当前我国科技期刊供给端存在的显著问题是高质量科技期刊缺乏,而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造成供给不足,满足不了当前的学术需求。分析上述等文献得到,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两层面的含义:一是国家层面,扶持一定数量的精品、优质期刊,多渠道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学术和科研需求;二是个刊层面,提供高质量论文、学术内容和精准知识服务,满足和引领学术交流和科研需求。

2 供给侧建设的动因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我国在经济领域大力推进供给侧建设的根本原因。

科技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是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持续加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术水平、总体质量和国际认知度不断提升,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在论文学术质量、信息传播时效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在学术评价中还存在着标准单一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简单化、方式机械化的现象[9]。朱作言等[10]指出,我国学术期刊的主要矛盾是“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即“论文跟不上科学研究的步伐”,这种主要矛盾也是决定科技期刊进行供给侧建设的主要动因。

网络信息时代,新型科研范式的产生,学术社交网络出现和应用,使科学研究与交流的方式、方法发生着改变。科学研究是学术出版的源头活水,必将带来学术出版范式的改变,有关学术出版的概念、目标和任务需要重新认识,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出版的主要组成部分,亦将随之质变。学术交流系统中科研人员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形式、信息获取方式、信息组织和呈现方式、传播方式、共享方式、保存方式的改变要求科技期刊顺势而动,从供给侧做出相应改变[11]。为此,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流程、形态、功能必将发生改变,从供给侧提供的内容亦必将进行全方位调整。

新媒体融合发展,使得终端用户学者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读者获取信息方式和自身阅读方式以及对内容的需求亦发生变化。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主动越来越多地被精准推送,推荐阅读所替代,若没有精悍的内容提要,读者很难花相当的时间深入阅读,来了解论文研究,读者不再局限于获取这个信息,需求侧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需要精准的知识服务提供[6]。

为此,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正朝国际化、专业性、数字化和知识服务化方向迈进。刊网融合、数据出版、多元出版、新媒体传播、快速发表等,致使(倒逼)学术期刊在供给侧内容提供上也需要发生变化,内容提供不仅仅是单一的论文,需要数据、视频、拓展知识等大量的信息,多而不乱,广却不散。

3 供给侧建设的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CSCD核心库中收录的81种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通过查阅各刊近两年发表的论文,发现这些期刊的来稿中策划稿和专辑稿的比例虽有增加,但还是以自由来稿为主,自由来稿约占所有来稿的80%;策划稿在所有发稿中的占比小于10%,20%的期刊会每年出版1~2期专辑刊。高校主办的医学类期刊和英文期刊近些年在稿源建设方面改革力度颇大,多依靠领域专家以专辑或专题形式出刊,策划稿、专辑发稿占总发文的40%左右,甚至更高,如《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出版6期专题刊;《航空学报》持续跟踪领域研究热点,深入实验组组织出版专刊、专栏,2017年就出版专栏3期;依靠领域专家坚持出版国际专栏。这些期刊通过加强稿源建设,优化稿源结构,增发优质稿件,通过专题、专辑出版形式,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取得很好的学术效果。

笔者在2016年编辑学术会议期间,通过超星问卷系统调研了141名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情况如下:①各期刊稿源情况。自由来稿占38%,编辑约稿23%,专家组稿占13%,会议征稿9%,主编约稿占13%。②发文中策划稿占发稿比例,65人选10%以下,51人选10%~50%,12人选50%以上,13人选无策划稿件。随机抽查的结果可作为科技期刊在稿源中约稿、策划稿占比的平均水平,对比表明高校科技期刊主动约稿和策划稿的比例低于平均水平。可见目前专业性科技期刊愈来愈注重稿源建设的策划和约稿问题,注重以专题、专辑和专栏的刊登形式,正在加大力度着手供给侧建设,不断优化稿源结构,提高稿源质量。

笔者又查阅81种高校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情况和服务内容,发现大部分期刊网站功能包含:期刊介绍、编委会、投稿指南、期刊订阅、广告合作、下载中心、友情链接、动态新闻、留言板、联系我们等。网刊系统包括:当期目录、过刊浏览、高级检索、优先出版功能模块、推荐热点文章功能模块、百度学术高引排行功能模块、按索引类型展示文章模块、论文下载、点击排行、专题文章、论文图标功能展示、E-mail Alert、文章多媒体分享功能,部分期刊全文支持HTML格式,有些期刊启用iPad移动阅读平台。大部分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只是网站内容的翻版,缺少与作者互动的信息内容。由此表明:网站和移动媒体的功能和服务基本上都是围绕纸版论文内容展开,缺少多元化的出版内容、相关链接的知识拓展,以及精准服务的数据支持和实验过程,文章中很少嵌入二维码,对知识和阅读加以延伸。

相反,有些专业性强的科技期刊,基于社会化服务思维对网站功能拓展或成立期刊网联盟,围绕这种社会化服务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发展出了专业、丰富、多层次、个体化、精准、快速、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甚至包括引入商业模式。这些围绕用户需求而创建的创新增值服务为科技期刊网站带来了新的多元面貌,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12]。如“中国光学期刊网”及“光电汇” “中国船舶期刊网” “中国水产期刊网” “肿瘤科学网” “自动化仪表”网站和“《肝脏》杂志”网站都可提供行业期刊集群服务,以及其他创新增值服务。可见,这些内容已经打破了科技期刊传统的内容建设,更加注重论文相关的知识服务,并且是满足社会重要需求的精准服务,这些专业性科技期刊正在尝试进行供给侧建设,值得学习和借鉴。

4 供给侧建设的实践标准和策略

受上述参考文献和部分科技期刊的具体案例启发,本文梳理提出科技期刊实施供给侧建设的实践标准和具体策略(见图1)。

图1 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实践标准和策略

图1中包含三部分内容:最右侧是科技期刊供给侧的内容展现形式,包括数字化、新媒体融合、多元出版形式和知识服务,此部分内容已在文献[2-7]已做详细讨论;中间是本文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标准,是用来评判供给侧建设的尺度;最左侧是供给侧建设的具体策略。

五位一体的实践标准包含:质量、时效、稿源结构、读者群体、知识服务。质量:包含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同行评议的质量和公正性+编校质量,优质稿源是影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核心要素,优质稿源建设是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最实质性内容,是切实促进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的根本,因此质量是衡量供给侧建设实践的最主要标准。时效:包含论文研究内容的时效和稿件处理的高效,时效性也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特征,前沿性,热点问题的研究能够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此遴选颇具时效性的稿源特别重要;审理高效是作者选刊的重要标准,作者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在短时间公布于众,因此审理速度也是吸引高质量论文,衡量供给侧建设的重要因素。稿源结构:主要指优质稿件,策划稿、约稿、“三专”稿占总发稿的比例,这是衡量供给侧建设最可直接的量化指标。读者群体:是指所发论文的研究领域是否有较多数量的科研和从业人员,是否符合社会所需的广泛应用技术或产业发展需求,此类文章也会得到很好的认可,也是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落实,是供给侧建设的重要指标。知识服务:是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凝聚学者用户,拓展学术服务的重要途径,科技期刊根据读者需求,甄选和提供优质和精准知识服务,必将成为供给侧建设实践的评判指标。

五位一体的实践标准,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互为一体,共同指导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本文将围绕此标准,结合一些科技期刊的实践经验,阐述供给侧建设的具体策略。

(1) 明确期刊定位。近年来,期刊专业化改造,以及新创办的专业化英文期刊,逐渐在其学科领域内形成品牌,对一些综合性期刊造成强劲冲击。因此一些综合性科技期刊一定要依据自身的优势学科,进行特色定位。如江南大学利用优势学科,重点扶持高端刊物;改革综合性学报,进行专业化办刊;重组刊号资源,扶持新兴产业刊物等措施着手供给侧建设试验[4],取得良好效果。如中国海洋大学学报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探索在国际学术期刊转型发展中目标定位,首先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交叉综合领域的优势学科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优势资源,申请创办新刊《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英文)》取得成功,新刊定位于发展成为支撑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交叉融合发展的一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以国际一流的涉海专业性学术期刊为目标定位,改革谋划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办刊工作;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涉海综合性学术期刊为目标定位,加大学报中文版质量提升。

(2) 吸引优质稿源。优质稿源建设是期刊加快学术资源“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近些年,优质稿源“外流”已为常态,特别是一些自由来稿充足,在学者当中(无论从作者投稿还是从同行专家角度),期刊已被定位在某个“学术层次”上,这些期刊更难突破瓶颈,要吸引优质稿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大供给侧建设。当下很多期刊加强专家办刊的机制,依靠领域专家进行专辑组稿,将专家办刊的理念从策划组稿、约稿、评审到传播引用贯彻始终;很多期刊通过跟踪“四关”(关键部门、项目、会议、作者),强化“三专”(专辑、专题、专栏)和特色栏目建设,以及通过加强质量控制,逐步提升论文发表门槛。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办法,出台“三专”建设和特色栏目策划组稿的实施办法,保证“三专”的出版质量,规范出版流程;制定“优稿优酬”办法,对期刊的优稿优酬支付标准进行规范和提高,加大吸引高端学术资源(高端作者群、名作等) 的力度。

(3) 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快速发表优质论文。当期刊进入一种常态化,稿源水平也基本固定下来,审稿的门槛和尺度也会在一段时间维持在特定水准上。供给侧建设重要的措施就是要甄选出更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区别对待,对于这些论文,应开辟绿色通道,加快优先数字出版速度,加大传播和精准推送力度。为了避免在处理时间上抹杀这些优质论文,需要整体上提高审理效率,笔者通过尝试,认为将稿件处理时间(从作者投稿到录用确定)定在2个月内85%的论文是可以完成的,在此前提下,根据评审意见和编委诊断,精准遴选优秀稿件,快速排版和校对,及时优选发表和传播,整个过程可以在4个月内完成,这就需要编辑与审稿专家和编委做及时沟通,让他们明确加急的意图,还需要期刊的排版能力,优先出版等措施予以保障。对于学术水平较为一般的论文,可以通过加大退稿或发表增刊的方式进行“包容”,将退稿率控制在60%左右,唯有这样,期刊才能留住和吸引更优质稿件,摒弃劣质稿源,逐步提高审稿门槛。

(4) 优化稿源结构,加大策划、约稿力度。当前,许多科技期刊越来越注重办刊的前期工作,加强学术信息搜集与分析、选题策划,跟踪学术会议和前沿热点,从省部级重点基金项目、从发文中分析活跃作者和热点研究方向、从产业应用需求中分析研究趋势,组织学术会议加大组稿,依靠领域专家策划学术选题,通过组织专栏、专辑,加大约稿力度。这些措施,对于优化稿源结构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期刊逐渐摆脱“低水平”循环。作者认为,供给侧建设较为理想的目标是策划稿、组稿的比例最好达到50%,优质稿占总发稿的比例应在40%以上,特约综述稿每年在10篇以上,为此,科技期刊需要充分依靠专家办刊机制,发挥专家在办刊过程中的作用,依托重要学术资源。比如涉海期刊,目前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农牧渔业部、地质矿产部、石油部、交通部等部局,以及沿海各省、市、自治区和一些高等院校等有100多个海洋研究机构,涉海科技期刊应精准服务于这些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层次、有侧重地服务和引领这些机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5) 关注读者需求,提高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和信息内容,搭建知识网络,为用户提出的问题提供知识内容或解决方案的信息服务过程。其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有研究表明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的核心要求是精准知识服务,科技期刊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术,加强学术信息资源建设,加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新媒体,黏住用户。对于来稿分析,编辑除基本初审外,还应在知网、百度学术等学术平台进行学术拓展,获得文章相关学术信息,包含相似文章、相关研究作者、相关机构,作者和读者需求,包括显性和隐性需求,编辑要积累学术信息认知,增强策划能力,拓展服务作者读者的知识需求,帮助作者、读者进行研究选题,提高增值服务水平。科技期刊需要通过网站和新媒体技术,增强网刊数据,拓展知识链接,优化呈现内容,增强数据支持、过程出版,实现精准推送、快速传播。这些功能的实现,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涌现出相当多的数据公司,如超星、玛格泰克、北京仁和和RAYS编辑系统等,关键是编辑如何采集和拓展供给侧的精品内容,为此科技期刊要重视知识服务方面的内容建设,调整和重组人员结构,做好分工。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的基本现状,结合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和要求,剖析了科技期刊供给侧建设的内涵和动因,梳理和总结相关文献的经验做法和自身办刊体会,提出评判供给侧建设五位一体的实践标准和具体策略,有些策略或源自实际办刊经验,已付诸实践,或源自科技期刊的规划设计,对于提高供给侧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但本文在调查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有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难免疏漏,提出的标准和策略还不够全面,未来在办刊的实践中应需不断完善优化,实时总结出指导办刊的有效策略。

[1] 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建设[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2] 郭晓璇.从供给侧建设谈传统媒体的转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3):280.

[3] 周骥,侯海燕.期刊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科技与出版,2017(11):23-28.

[4] 朱明,吴锋.浅谈中国科技期刊的供给侧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6(12):24-28.

[5] 陈晓峰,云昭洁,万贤贤.媒体融合精准知识服务助推学术期刊供给侧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 28(9):805-809.

[6] 张伟伟,李燕,赵文义,等.供给侧视域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 151-155.

[7] 赵文义.略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J].出版发行研究,2016(5):16-20.

[8] 赵大良.学术期刊出版的供给侧思考[R].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北京.2017.

[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EB/OL].(2015-11-11) [2018-8-12].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68504. shtml.

[10] 朱作言,郑永飞.如何办好中国科技期刊[N].光明日报,2017-12-21.

[11] 初景利,盛怡瑾.科技期刊发展的十大主要态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531-540.

[12] 黄文华.科技期刊基于社会化服务思维的网站功能拓展探索——以上海市部分科技期刊网站为例[M]//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第十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112-115.

猜你喜欢
稿源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声 明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