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庆,严海琳,陆炳新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
陈 庆,严海琳,陆炳新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南京 210097)
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科技期刊的供给侧问题,为工程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调整期刊级别分布、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增强编辑综合能力等手段来积极应对。其次,探析了工程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的建议和设想。提出了工程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构思:设置新工科专栏与特约稿,改革多媒体融合传播形式,仅摘要网络优先出版,与新工科关联性企业联盟。并提出相关建议:从期刊自身的优势出发,优化优质期刊,消化过剩供给,优化重组劣质期刊,培育创新新期刊,为新工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更高效的科研传播平台。
新工科;工程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剧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 “网络强国” “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提出,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及《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1-3]。随之,在学术界兴起了“新工科”高潮,开启了我国工程教育的“新革命”的新征程。例如,“新工科”的概念正式提出[4],确立“新工科”的内涵、外延以及具体实施路径[5],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6]等。“新工科”一鸣惊人,对反映其动态的重要媒介——工程科技期刊来说,期刊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新工科是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的一个动态概念,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4]。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新工科的建设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发展新工科刻不容缓。只有革新传统工科专业,才能提供满足新经济发展的人才。就专业分布来看,新经济中不断涌现出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事实上,我国的工科发展历经从1952年强调工业化、机械化,进入自动化、电子、半导体,再到后来讲信息化、智能化。虽然我国工业保持全能型、全面性高速发展,但重大产业、战略产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标准,仍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和引领。在产业领域中,复制发达国家成熟技术多,原创性、创新性的战略技术较少。显然,传统工科已经满足不了新兴产业的要求。为保证数据来源的权威性、代表性、科学性与完整性,本文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5月12日,通过使用不同的检索关键词,对新兴产业的部分专业发文量进行统计,从表1数据可见新工科发展势头之迅猛、热度之高涨。
表1 几个新兴学科发文情况统计表 篇
注:表中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兴学科在传统工科中并未出现,而理科最多也只做些理论性的基础研究。显然,传统理科与工科都不能单独满足新兴工科的需要。只有将科学、人文、工程互相交叉融合起来,才能为新工科时代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合适可靠的学科基础。
一门学科的成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教材体系。新工科迅猛崛起还未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新工科没有成熟的课程标准,没有全面、系统、标准的传统教学材料,没有对新工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系统阐述的范本,缺少系统学习新工科知识的主要材料,缺少教学传播的重要工具。而工程科技期刊与生俱来、责无旁贷的使命就是引领工科前进的方向,它是学术论文的载体,是工科学术研究者刊登工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学术水平、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工程科技期刊不仅能很好地弥补教材空缺,还能引领新工科的发展方向,促进新工科建设,对新工科研究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对新工科的发展来说,工程科技期刊是最好的传达信息的平台和工具,对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服务、创新作用毋庸置疑[7]。
同时,工程科技期刊的发展依赖工科发展,没有工科的进步发展,工程科技期刊的发展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源。工程科技期刊伴随着工科建设而产生、工科发展而发展。新工科的建设又反作用于工程科技期刊,对工程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具有提升作用。总之,工程科技期刊和新工科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有将两者密切合作、鱼水交融,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8]随后,“供给侧改革”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政府各项重要会议和文件上,各种新政也不断出台[9]。此后,社会各界各自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供需错配”的供给体系被空前地高度重视。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路径抉择,是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方针。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文化体制的改革有一定的滞后性,工程科技期刊属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另外,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速普及,传统纸质科技期刊出现了严重的“供需错配”矛盾。因此,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注重并落实工程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0]。
在过去30年中,我国工程科技期刊繁荣发展。无论是期刊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历经了鼎盛时期(见表2)。但随着社会体制的变更、政府职能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涌现、电子数据库的诞生,传统工程科技期刊的纸质发行量急剧下降,这直接影响了工程科技期刊的经济效益,甚至决定了期刊的存亡。因此,工程科技期刊供给侧的改革迫在眉睫。
表2 近年来工程科技期刊论文发量统计表 篇
近来,“全媒体” “自媒体” “新媒体” “跨媒体”等多媒体融合转型正是期刊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好的行动和实例[11],而“新工科”的破土而出更急切地要求我们积极调整工程科技期刊的结构与发展方向,以提高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目标,主动适应读者、作者的需要。以期刊发展促进新工科建设,以新工科建设提升办刊质量,办时代所需之刊。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面对新工科的崛起,工程科技期刊原有的期刊级别、专业结构、栏目设置等已不能满足新工科的学科需求。这就迫使办刊人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适时的改变、适度的调整,来迎接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给期刊改革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谋划工程科技期刊的新格局。
从2011年起,工程科技期刊每年的总发文量超过63万篇,但总体来看,不少工程科技期刊文章质量处于中低水平(不属于SCI期刊、EI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缺乏学术影响力,鲜有得到读者和作者的支持。而高端文章供给不足,存在显著的“供需错配”现象(见表2)。一方面,很多低端工程科技期刊供应过剩,缺少优质稿源,处于低水平重复出版状态。随着国家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职称与学位制度逐渐与论文数量脱钩,作者与读者流失现象更为严重[10]。另一方面,高端工程科技期刊供应严重不足,高质量科技期刊数量供不应求。由于高质量工程科技期刊每期载文量有限,且发稿周期长,远远满足不了科研人员的发文要求。同时,学术成果评估体系对发文要求的不断升级,促使大量优秀论文向国外科技期刊投送。
面对工程科技期刊的“供需错配”现象的挑战,调整工程科技期刊来源类别的分布至少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进一步扶持现有优秀期刊,如增加刊期、扩充版面等。同时,适当加大优质期刊供给,增加优秀工程科技期刊的数量,以匹配国内高质量工程科技论文的产出。另一方面,消化过剩供给,减少低端期刊,淘汰过剩期刊,优化重组劣质期刊,培育创新新期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期刊市场中,如何保持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有效提升工程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值得办刊人深入思考。核心作者是提升工程科技期刊学术竞争力和品牌建设的重要资源。培养和稳定核心作者群,使其不断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稿件,对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显著成效[12]。对于新工科来说,作者队伍的建设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关注新工科课题组和基金项目的设定情况,一般这类专家有自己稳定而优秀的科研队伍,是新工科高质量论文的重要来源。②重点关注投稿的作者中有发展前途的优秀青年投稿人,将期刊中相关联领域的最新情况、发展动态定期推送给他们,及时了解和跟踪他们的科研动态,鼓励科研,并给予恰当的引导,适时定向约稿。在越来越多的长期磨合中,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新工科研究者,稳定作者队伍。③充分利用中国知网、Elseiver等中英文期刊数据库进行新工科方向的检索和统计,主动积极联系领跑新工科学术前沿的优质作者,扩大潜在作者群。
就新工科稿件收录的标准来看,编辑在坚守期刊办刊宗旨的同时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在新工科发展的初级阶段,自主创新型文章偏多,文章难度系数相对不高。编辑应从供给侧改革阶段性任务出发,适当降低收稿门槛,以利于新工科的发展及工程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随着新工科的发展,相关论文产出不断增加,论文质量和难度一定会相应提高。此时,期刊应提高要求精选优秀稿件,逐步促进新工科良性循环。
由于新工科是交叉型新兴学科,在审稿人选择上无疑增加了难度。一方面,新工科专业交叉融合,一篇文章可能涉及多个专业,学术方向种类增多,传统的一门学科知识远远不够。在文章涉及两门甚至更多门学科交叉时,应做好与多位审稿专家的沟通协调工作,让审稿专家们各自分工,合作完成审稿事项。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关注并参加新工科学术研讨活动,及时掌握新工科发展动态,了解学者专家群的构成,建立新工科审稿专家库,更科学、更合理地确定审稿人,以便更有效地完成专家通读与专家检查事项。
面对新工科带来的种种挑战,工程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能力必须相应提高。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编校业务能力、一定的数理基础、深厚而广泛的工程类专业知识、敏锐的信息筛选能力以及与多方专家沟通协调、高效表达能力。另外,还需不断学习更新,关注学术前沿,更新知识结构[13]。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度介入新工科领域、服务新工科建设。
每种期刊都有其存在的优势和特点,工程科技期刊供给侧的改革绝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利用期刊的现有资源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新道路[16]。横空出世的新工科切入点小,但实用性很强,从学科可持续发展来看,是否可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另立刊号,还需要新工科学科建设专家的研究论证。在现有工程科技期刊所提供的学术平台上,如何有效地进行期刊供给侧改革是当务之急。
从工程科技期刊专业设置角度来看,由于新工科的交叉性,其很难完全属于现有期刊的某一专业模块。为了更好地宣传研究热点,反映新工科发展趋势,对新工科特设专栏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可以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同一专题做系列报道。为新工科专题进行集中、多角度、跨学科的学术探讨提供园地,从而推动学术热点在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关注下使新工科不断聚焦[15]。
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目前,刊发新工科文献最多、最具有影响力的期刊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自从“新工科”的概念正式问世以来,该刊特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栏,为新工科的相关研究、探讨提供园地。截至2018年5月12日,该专栏共刊发29篇新工科文献,将以上29篇文献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该29篇文献共被下载69 515次,每篇约被下载2 397次;共被引用400次,每篇约被引用14次。即年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即年指标=期刊当年发表论文在当年的总被引频次/期刊当年发文总数。由公式可得,2017年的22篇文献为期刊的核心即年指标提高了约1.737。显然,新工科专栏的设立对《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影响因子的提升也将是举足轻重的。
期刊稿件的来源主要有自由稿、征稿、约稿等,其中约稿可以使期刊编辑掌握主动权,对提升期刊质量特别重要。约稿需依据期刊学科方向和选题计划,约请合适的作者就预订的题目写稿。黎贞崇[16]指出,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期刊的组稿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约稿,从全国博士招生目录名单中约稿,从以往作者中约稿,从学术交流会上约稿,从编委中约稿,从院士候选名单中约稿,从名刊、核心期刊的作者中约稿,等等。
对于新工科来说,在约稿前深入研究新工科发展方向、分析新工科的主要作者群对提高约稿质量和成功率是事半功倍的。例如,对近年来几个新兴学科在核心工程科技期刊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如表3所示的作者群,这样更有利于确定约稿人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表3 近几年几个新兴学科发文相对较多的作者统计
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工程科技期刊作为传统的纸媒,如果依然仅仅依赖纸质出版来传播,而不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渠道、呈现模式、分享等数字化方式,势必要被淘汰[17]。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多样性、主动性等优势[18]。
工程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微博、APP等网络媒体互动平台,将新工科专业文章定点推送给相关联研究者,这不仅有利于作者与读者之间就相关问题进行直接探讨,还有利于读者快速理解文章的难点,反馈交流中还能促进作者不断完善研究课题。与工程科技期刊APP相比,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和维护更方便快捷,低成本,易操作,传播速度更快。编辑部可以推进工程科技期刊微信出版模式,通过智能化移动数据终端实现对工程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19]。
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已经开始尝试网络优先出版模式,但该模式依旧局限于文章整体的网络呈现,仍是严格按照传统的模式按部就班地编辑和出版,必须要等到录用稿件完全编辑校对完毕后,才以整期期刊的形式载入数据库,这大大延迟了学术传播的时间[15]。事实上,文章经编辑部录用,到期刊校对、排版,再到正式印刷出版,至少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若仅将已录用文章的摘要一旦通过三审,经作者同意后,便将其摘要第一时呈现在网络中,这样不仅可以极快地报道学术动态,方便同行们了解前沿动态,调动定向读者的积极性,还可以避免研究者们论文构思、撰写的雷同。
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的显著特点是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综合性,更强调与企业的交叉融合。2017年3月,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与南瑞集团公司合作办学,共建南瑞学院,这是优化学科结构,聚焦学科前沿,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与科研平台,探索校企共建的有力举措,为进一步探索“新工科”精准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联合开展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阵地。近半年来,学报编辑部已收南瑞学院稿件20余篇,这些文章将理论和实例很好结合,实用性更强,时效性更好,及时反映新工科的研究成果、发展方向、技术需求等。事实说明,新工科关联性企业对学术展示平台的需求是迫切的。此外,编辑部若能积极激发企业投资活力,与新工科关联性企业联盟,这不仅能第一时间内掌握新工科发展的一手资料,还可以引导新工科相关联行业的企业投资工程科技期刊出版业,吸引社会资源,壮大期刊资金实力,以提高无形资产。
新工科异军突起,加剧了工程科技期刊“供需错配”的矛盾,其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供给侧改革不是一刀切,应从期刊自身的优势出发,做好“加法”和“减法”[20],优化优质期刊,消化过剩供给,优化重组劣质期刊,培育创新新期刊。工程科技类期刊应主动适应新媒体带来的便利,顺势而为,为新工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科研传播平台。
[1]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1):10-11.
[2]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2):24-25.
[3] 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2):20-21.
[4]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2):1-9.
[5]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1):1-5.
[6] 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2):19-23.
[7] 高雪莲,杨慧霞,付中秋,等.专业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相辅相成[J].编辑学报,2014,26(1):71-73.
[8] 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前推进[N].南方日报,2016-05-18.
[9] 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11):1.
[10] 朱明,吴锋.浅谈中国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以江南大学所属科技期刊改革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6,24 (12):24-28.
[11] 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机遇·挑战·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5): 412-415.
[12] 丁岩.基于作者群分析的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法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 277-281.
[13] 孙姝妹.高校学报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111-112.
[14] 游苏宁.对中国科技期刊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1):3-7.
[15] 赵强.综合性社科学术专栏建设浅议[J].中国出版,2013,36(12):21-23.
[16] 黎贞崇.科学技术期刊的组稿方式[J].编辑学报,2004,16(5):338.
[17] 苏磊,张玉,蔡裴.新媒体形势下学术期刊发展浅谈:以《航空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5,27(增刊1):4-7.
[18] 樊雅梦,刘国正.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与集约化经营: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28(4):340-343.
[19] 赵文义.略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J].出版发行研究,2016,32(5):17-19.
[20] 张伟伟,李燕,赵文义,等.供给侧视域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 151-155.
第四届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JSRFSTP2017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