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报稿源优化建议——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为例

2018-12-25 06:11杨开英吕小红赵宪珍
学报编辑论丛 2018年0期
关键词:稿源科技期刊学报

杨开英,吕小红,赵宪珍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报稿源优化建议——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为例

杨开英1,吕小红1,赵宪珍2

(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124;2.北京工业大学校史馆,北京 100124)

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偏低,组稿难,学报需要多途径加强学术经营。首先,对综合类学报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区间划分,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期刊进行了对比;然后,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为例,从中英文文献的被引用率对比、零被引论文的占比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因子偏低的原因。受评价导向的影响,学报长期被高层次作者源所忽视,学报自投稿的学术质量堪忧,为了寻求突破,给出了组织较高学术影响力论文的一些建议。

影响因子年报;数据分析;中英文文献被引用比率;零被引;组稿策略

高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校学报的作者大多是刚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培养和扶植的新人,因此有人戏称高校学报为“尿片期刊”[2]。多数高校学报每年的自投稿量相比发稿量绰绰有余,但是学报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还是稿源。在科研团队的考核体系中,论文的数量、质量与科技期刊关系密切,对高级别期刊的青睐是科研人员的必然选择。学报长期被高层次作者源忽视的现实很残酷,从业编辑的成就感受到压抑,困境激励着编辑团队尝试多种途径寻求突破。大数据的发展为编辑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编辑要善于分析和利用数据。笔者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为例,从数据分析入手,从学术质量层面了解学报的现状,尝试各种途径去获取优质稿源,办出特色学报。

1 学报类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一直以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3]以复合总被引及影响因子作为第一排位指标,其次是期刊综合总被引及影响因子。自2015年起,增加了一项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影响力指数CI值,期刊评价系统越来越趋于科学化,然而,影响因子依然是期刊评价的重要参数。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的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综合性科技期刊424种,按影响力指数CI进行排名,用Excel的筛选功能统计“学报”字段的有341种。本研究重点关注学报类期刊影响因子,将影响因子按区间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77.12%的学报影响因子处于<0.4区间;影响因子0.4≤<0.5的学报占10.86%;影响因子0.5≤<0.6的学报占6.45%;影响因子≥0.6的学报只占了5.58%,期刊影响因子最高为0.798。学报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整体偏低。

笔者作为机械工程的栏目编辑,关注机械工程类专业期刊(共86种)的影响因子,把综合类学报和专业期刊进行了对比,机械工程类专业期刊影响因子的区间分布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专业期刊影响因子的分布跨度大于学报,影响因子比学报高的专业期刊数量不多,但却是学报优质稿源的有力竞争者,科研人员在向国内的科技期刊投稿时,普遍倾向于影响力相对较高的几种专业期刊。

表1 学报按期刊影响因子的区间分布

表2 机械工程类按期刊影响因子的区间分布

学报最高的影响因子不超过0.8,机械工程专业期刊的影响因子大于0.8的有6种期刊。高层次作者通常优先选择SCI或EI检索期刊以及国内高影响力的中文专业期刊,根据个体采访,投稿人会把自己认为学术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投到国际上的知名期刊,再次就是国内的排名在前的专业期刊,学报还在其后。这一点可以从实际审稿工作中得到证实,有审稿专家反馈给编辑部:前不久刚给某专业期刊审过同一篇论文,建议严控学术不端行为。经核查后发现,从投稿时间上判断,是作者在投专业期刊被拒稿后改投的学报,学报在争取优质稿源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学报影响因子偏低可能的原因分析

2.1 中文文献被引用的比率偏低

中文科技期刊的读者范围主要限于国内,而英文期刊的受众面更广,中国科技为了争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创办的英文期刊数量在逐年增多,截至2018年4月为373种,比2016年307种增加了21.5%,数据来源于第9届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研讨会报告,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空间在进一步被压缩。统计了本学报2014—2016年的所引用文献的语种,同时又回溯了2000年及2010年文献语种的数据,中文文献的被引用率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统计年份中,总被引文献中中文文献的被引用率均不超过50%,平均为42.69%,英文文献的被引用率大于中文文献。在被引的中文文献中,除期刊外,其他还包括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等,其中中文期刊的被引用率占2/3左右,在科技成果的传播过程中,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传播的主渠道。科技人员在进行科技攻关时,参考和引用行业内最新的科技成果,这些数字反映了中文期刊在发表最新科技成果方面已经处于劣势。中文文献的被引用率普遍偏低,因此造成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偏低。

表3 中文科技期刊文献(北工大学报)的被引用率

年份参考文献总数/篇英文文献总数/篇中文文献/篇中文文献占总文献的比例/%中文期刊占中文总文献的比例/% 总数期刊其他 2000 818 465 353 19116243.1554.11 20103 2271 7481 4791 04743245.8370.79 20144 4042 5381 8661 32354342.3770.90 20154 5342 6091 9251 42450142.4673.97 20164 6512 8081 8431 26857539.6368.80

2.2 零被引和低被引论文的比率高

学报类的影响因子偏低,是和零被引论文的比例高密切相关的。于2016-01-14采集了自1974年创刊至2015年12月底的零被引论文1 737篇(动态数据),所占比例为33.83%[4];于2017-01-23采集了自1974年创刊至2016年底的零被引论文为1 534篇(动态数据),占比为28.40%,由于时间跨度较长,早期的零被引论文偏多,这些数据高于中国作者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的平均零被引率24.20%[5]。科技期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零被引论文现象,但是学报的稿源大多是在读研究生的论文,科研经历尚浅,学术研究和分析能力较弱。零被引论文通常篇幅较短,承载的科技信息量比较单薄;分析深度不够,逻辑思维欠缺;结论叙述过于笼统,缺少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思想等。较高的零被引率和数量众多的低被引论文使得学报的影响因子偏低。

在学术评价导向的影响下,作者通常把科技成果按认知期刊的级别进行投稿,在自然分流的情况下,学报的自投稿大多为在读研究生的习作,或是被高级别期刊拒稿修改后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因此,学报的影响因子偏低。

汤宏波等[6]研究了从历史、国际视野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困境与发展,在争取科技信息资源方面,欧美科技期刊条件全面占优。由引用文献语种的比率和零被引的比率可知,在与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以英文的形式发表,中文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学报在争取优质稿源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力争在同行期刊中办出特色。

3 稿源优化的建议

科技期刊的作者资源是科技期刊赖以发展的生命线[7-8]。依靠编委组稿[9-11]是编辑部的共识。学报的编委大部分来自本校教授,然而不作为的编委占多数,历年的被引用数据表明,编委给学报供优质稿源的积极性不高。科技期刊出版的实质是争取先进科技信息资源,学报的影响因子普遍偏低,归根到底还是所刊发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所致。学报所面临的困境促使编辑团队积极寻找突破,在进一步激励编委支持学报的同时,学科编辑需要有针对性地去邀请专题策划人去组织优质稿源。

3.1 分析潜在的优秀作者资源

科技期刊相关数据库平台将科技论文的重要参数统计形成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报告反馈给编辑部,编辑要善于挖掘、分析和利用数据来指导编辑工作。从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获取关于作者方面的数据,提取报表中有参考价值的数据项:作者、本刊发文量、总发文量、基金论文数、疑似学术不端文献数、本刊影响力评估和总影响力评估等信息。对比本刊篇均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的作者发现,两个数据差异较大的多为校内的知名教授,有职称晋升需求的老师,发校外期刊的论文数量远比发在本校学报的论文数量多,该群体更关注专业期刊。从篇均被引频次的平均值来看,发现本校学报的办刊水平总体低于本校的科研水平。

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报告提供的作者信息对编辑部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依据数据分析,排除有学术不端倾向的作者,有针对性地了解高影响力作者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进程,面向高影响力的作者约稿,是编辑部的工作重点。大多数教授在保证学生顺利毕业的情况下,通常不会拒绝向他们拜访性地去约稿(优先刊发或高稿酬),被约谈的教授能够为学报献计献策,并为学报推荐学术专家。实践证明,这些受邀的教授都能够做到尽心尽责,完成编辑部委托的任务,比开编委会“恳求”编委投稿效果要好。

3.2 面向“重量级”的专家组织专题

学术圈的层级观念不容忽视。向一般的教授或副教授约稿时,通常会以“博士毕不了业”等各种理由婉拒,由于受上级的约束,其自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为了杜绝学术不端,科研团队加强了管理,课题组的成员公开科研成果时,以什么形式发表,投哪个期刊,都需要课题负责人的签字。因此,学报应直接面向重量级的课题负责人组稿,学报提供相关优惠,但要求保证学术质量,并通过严格的三审制,择优录用稿件。

(1) 面向校内的高层次研究团队(院士、杰青等)组稿。为了保证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出,国内各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人才争夺战愈加激烈,强大的科研团体背后有着先进的科技资源。高校自己培养的院士或引进的学术带头人日益增多。学术团队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相对较多,由学报负责人出面约谈,争取部分成果在学报上发表,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带动效应。目前,学报已经成功组织了“厌氧氨氧化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专题和“垃圾渗滤液处理机理与技术研究”专题,均由彭永臻院士为学报组稿。高层次负责人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通过他们能吸引到校内外的优秀论文。

(2) 面向德高望重的临界退休但不离科研工作的学术专家组稿。几十年的教书育人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有较强的号召力,其子弟遍布国内外,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学报可以借某种理由激发专家的组稿热情,来支持学报的工作,取得的效果很好。学报已经刊发2个专题:“纪念钱令希院士诞辰100周年专题”和“纪念王存新教授从教40周年暨于北京工业大学任教20周年专题”。稿源作者包括钟万勰院士、程耿东院士以及外围的知名教授。组稿专家分别是隋允康教授和王存新教授,组稿专家的学术圈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稿源的学术质量,高能的组稿专家对学报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面向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组稿和补充审稿专家库

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这个群体虽没有资深的背景,但是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处于上升阶段,处于学术成长期,也是集中发表学术成果的爆发期。他们兼职的愿望较强,干劲比较足,学报应该组织一个真正能服务学报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以副高级职称为主,吸收少量正高职称的学术专家组,为学报组稿和审稿,把好学术关。学科编辑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提升编辑的执行力,把学报工作做细做好。

3.4 发布热点专题目录,进行征稿

学报是综合性的期刊,收稿的范围相对较广,灵活性较强。建议学报以专家策划组稿为主,以自投稿为辅。提前策划专题,通过专题策划专家向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组稿。通过多关注国内外高级别学术会议,捕捉某行业内的最新进展或新兴的研究热点,由编辑部有效主导自投稿的收稿领域。将已刊发的论文目录及论文链接向相关行业的科研人员进行推送,引起同行的关注,来扩大学报的影响力。

4 结束语

稿件的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力,以策划专题的形式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编辑通过数据分析,关注过刊的反馈效能,减少零被引和低被引论文的比率,通过尽快、尽早地出版最新的科研成果来保证期刊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减少自投稿的发文比例,针对高被引论文的作者约稿,做好学术经营,办出学报特色,逐步提高学报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1] 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S].北京:教育部办公厅,1998.

[2] 吕小红.对高校学报定位及其发展的认识——由“尿片期刊”引发的思考[M]//学报编辑论丛(2015).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63-66.

[3]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有限公司,2016.

[4] 杨开英.利用作者分析报表优化期刊组稿对象——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为例[M]//学报编辑论丛(2016).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366-369.

[5] 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2000—2009年中国SCI论文的零被引数据分析[J].科学通报,2012,57(18):1703- 1710.

[6] 汤宏波,吕新华.从历史、国际视野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困境与发展[J].编辑之友,2017(2):32-35.

[7] 杜秀杰,葛赵青,刘杨,等.基于著者索引的高校学报核心作者群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5):366-368.

[8] 张丽颖,王萍,张瑞亭.刍议科技期刊的作者及审稿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1):123-124.

[9] 吴洋意.医学期刊重视编委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55-156.

[10] 汤敏华.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办好中医药期刊[J].今传媒,2012(12):120-121.

[11] 乔红.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增强学术刊物竞争力[J].编辑学报,2002,14(6):441-44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专项基金课题(CUJS2017-014);学报定位与学校科研发展匹配度的实证研究(301321546318500)

猜你喜欢
稿源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声 明
科技期刊的分类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