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军
摘要:化学是难教难学的代表性学科,其教学情况如何一直备受关注。初中学生对化学知识十分陌生,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一时间不得其法,之后又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导,自己也没有主动去学习和研究,从而导致了越不会越不学,越不学越不会的情况。本文将围绕如何提升化学教学有效性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学习方法
前言:
如今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育条件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依然无法与大城市相比,尤其是化学、物理这种实践性、抽象性的学科,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强化教学效果也是我国教育界一直研究着的课题。
一、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由于农村的各方面发展还比较落后,所以导致了农村教育也未能够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以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来讲,其虽然在我国开展新课改后教学情况有所改善,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师资问题。我国一直存在师资匮乏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化学教学专业素养都不如城市初中教师,再加上教育设施不完善,学生思想等问题,导致化学教学情况并不乐观;二,授课方式问题。农村初中化学的课堂中还存在“一言堂”的情况,教师未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且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没有多大的改善[1]。
二、优化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与学习方法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并一直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和基础,而化学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化学实验过程,学生看到后想必很想亲身体验一下,此时教师再将实验的步骤、要求等对学生进行说明,带领学生一同实验,当第一个实验完成后,学生会有很大的满足感,从而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二)实现合作式学习
化学学科的学习往往依赖于很多化学实验,然而农村初中学校的条件有限,很难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亲自实验,但这一问题也不是无解的,今后可以采取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已经到进入各个学科课堂很久了,并且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化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各个小组的优化组合,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实验内容,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最好能够在众多同原理實验中选择安全系数最高的进行。如通过实验将一杯彩色水变为透明水,这类实验听起来就很神奇,而初中生的好奇心、探知欲又是最强的,在开始实验前教师可以适当的吊吊学生的胃口,激起他们的兴趣之后再开始实验,对于不同的小组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直观的看到整个过程。待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将整个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述,并提交方程式,如碳酸钾溶液和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称式是K2CO3+Ca(OH)2=CaCO↓3+2KOH。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2]。
(三)分散教学难点
化学知识过于繁杂,且需要学生记忆很多的化学公式、符号以及元素符号等,学生在面对这些知识点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厌烦的情绪。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编一些顺口溜,如“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金”这样一来学生每天把它们当做顺口溜来练习,就会增加很多的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加深记忆。此外,每节课中都会有一两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对它们进行分解,让学生有阶段性的学习,然后再在其中穿插一些其他的内容,丰富整个课堂,同时又不会让学生感觉很大的学习压力。
(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如今的教育讲求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农村化学教师也要以这一理念为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并并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开发和提升。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此教师事先应对学生进行分析,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来一点点达到目标。探究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学生的心理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将理论寓于实践才是化学教学的最佳方式[3]。
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教师和学生若能够在教与学中不断进步,那么这些问题就不再会是问题,因此今后教师要针对分析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特点与能力,并结合教学目标来对教学计划进行优化,学生也要调整自身心态,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刘昭月.“合作学习,协商训练”教学方法的构建与实践——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工业分析专业化学分析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7(14):57-58.
[2]王雪峰,曲春香,刘超,迮玉官,韩宏岩.基于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与团体考核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5,32(06):122-123.
[3]李霞,孙宝丰,段官平.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为中心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0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