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花
【摘 要】在高中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对高中生未来的就业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价值,而家国情怀则是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导向。文章以此出发,首先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家国情怀的内涵,然后以历史课程为对象,探讨了教学中基于家国情怀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包括树立学生的职业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方向、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等。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职业生涯规划
高中生是我国未来就业的生力军,在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生毕业后,无论是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进入大学,再进入社会,都需要参加工作。因此,在高中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就尤为必要,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职业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历史课程是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既肩负着知识教学的重任,同时也是学生爱国教育的主干课程,教师在利用历史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注意以家国情怀为导向。
一、職业生涯规划与家国情怀
生涯,指的是生命成长的过程。职业生涯,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职业生命成长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个人从时代环境、个人情况等客观要素出发,在明确职业方向、职业发展等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划措施,包括发展规划、学习计划以及目标实现的行动计划等,在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国情怀源自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先秦时期,士大夫的家是诸侯国的萎缩版,二者利益一致,目标相同,家国的概念由此而生,延伸至当前。现代语境下的家国情怀则指对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它不仅是个人的家国的自豪感、荣誉感,更是个人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的一种表现。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基于家国情怀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一)树立学生的职业理念
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是首要内容。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异化的现象,不少人为了一己私利,公然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比如: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屡见不鲜的传销等,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此种现象的出现与职业理念的偏差有着很大的关系,仅仅重视个人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必然会出现铤而走险的现象。因此,在借助高中历史教学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重视家国情怀的融入,让学生在家国情怀的导向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简单来说,便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首先,就个人价值而言。就业本身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方式,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技能、发展方向等因素,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工作紧密地融合起来,在劳动中体现个人价值;其次,就社会价值而言。就业活动有着很强的社会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需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将职业取向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不仅如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更要重视社会利益的维护,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正确的职业理念是学生职业生涯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职业方向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更加细致深入,岗位类别与岗位数量激增。不仅如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职业以及新的岗位也在源源不断的诞生,这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无数的方向。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他们已经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想法;另一方面,这种想法大都是模糊的,未定型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并将职业方向作为激发学生动力的重要目标。不仅如此,职业方向要和家国情怀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职业方向成为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历史人物为数不少,既有文化先贤,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也有政治领袖,如:克伦威尔、拿破仑、华盛顿、丘吉尔、孙中山等,还有很多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非常杰出的成就,也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展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孙中山从最初的“治病救人”到上书李鸿章,倡导改良社会,再从“改良社会”到“彻底革命”推翻清朝,真正地向“救国救民”转变,这体现了孙中山崇高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担当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引领让学生将来的职业方向自觉地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
(三)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
高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既不了解当前社会就业的严酷性,对当前的学习与未来就业之间的关系也缺乏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基于家国情怀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比如:创设职业情境,引入实践环节。经济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就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教学为例,里面涉及到古代中国不少的手工业,如:冶铸、纺织、陶瓷等,笔者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与技艺要点,并借助教学道具让学生进行实践操练。学生在职业体验中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先进,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这也与家国情怀的导向紧密相关。其次,巧用角色扮演,培养职业技能。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到特定的职业中,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就以中国改革历程为例:短短40年,中国从落后的贫穷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世界大为震撼。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国有企业家,就国有企业改革前后发生的变化发表观点。学生通过研读书本和辅助材料能说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企业的效益显著提高。更进一步得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丰富的职业体验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家国担当意识。
(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当今社会,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职业道德失衡的行为比比皆是,比如:2008年爆发出来的三鹿奶粉事件,2018年爆发的假疫苗事件,不仅对企业与行业形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巨大威胁。此类情形的出现,和职业道德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基于家国情怀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态度。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更好地从事职业的前提,也是利用职业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历史中所记载的各种科学发明,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与发明者本人的专业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爱迪生为了测试最为有效的灯丝,做了上千次的实验;其次,培养学生的底线意识。以就业谋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但在谋利中要有底线意识,即不能违反公序良俗、社会道德以及法律法规。教师要借助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底线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最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前总理温家宝说过“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同样作为未来就业生力军的高中生,也该将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融入到职业活动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生的素质教育与未来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课程则是教师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紧密地融合起来,这也是就业活动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必须以家国情怀为导向,教师要从职业理念、职业方向、职业体验、职业道德等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课堂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莹.高中历史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研究[J].高考,2017(12):147
[2]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35-136
[3]江丽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7(53):194-194
[4]刘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D].华中师范大学,201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济新常态下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探索”。(课题编号:D/2015/02/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